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电影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电影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农业电影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电视尚未普及的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电影是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媒介,那时的农业科教片产量高,优秀的农村题材故事片层出不穷。首先,创作者要有服务“三农”的意识,认识到农业科教片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农业科教片的创作中。

第一节 农业电影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电影是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媒介,那时的农业科教片产量高,优秀的农村题材故事片层出不穷。看电影是农民获取农业知识、了解国家政策、拓展视野的有效方式,是农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计划经济时期,电影在我国农村曾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发行放映网络,全国农村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放映员的身影。但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电视的普及以及电影市场的改革,电影已经远离了农村,疏离了农民,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小。随着国家“2131工程”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这些情况有一些改观,农业电影依旧可以在农业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农业科教电影传播的困境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科教电影是农村地区农业传播的主要媒介。那时,在故事片放映之前通常都要加放一个科教片,这些科教片内容丰富,有农业技术推广、科学知识普及、各地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变化等等。从科教片创作到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非常畅通,对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素质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以及电影市场改革的冲击,农业科教片创作进入低谷,而且发行放映都面临很多困难,在农业传播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传播效果也不尽人意。

(一)创作

1.存在的问题

农村受众情况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科教电影的创作。在计划经济时代,看电影是农民的主要娱乐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是电视的普及取代了电影的位置,电视便捷、生活化的特点更符合农村受众的欣赏习惯。再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发展并不很均衡,有首先富裕起来的地方,也有老、少、边、穷地区。很多科教片的创作针对性相对薄弱,地域性不是非常强,并不适合每一个地方。因此,农业科教电影的影响力大不如以前。

电影自身的一些特点也限制了科教电影的发展。首先,电影的拍摄周期比较长,在传播的时效性上就落后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而当下,信息的时效性非常突出,农民需要更多、更新的信息和技术,科教片在这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其次,电影的成本太高。我国传统的科教片生产用的都是35毫米的电影胶片,这种胶片成像质量高,清晰好看,具有保留价值。但这种胶片成本过高,通常10分钟左右的一个片子耗资少则万元,多则数万。由此也导致了科教电影创作的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发行方面的困难,极大影响了农业科教电影的创作。另外,农业科教片的创作队伍人数偏少,年龄偏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教电影创作队伍不是很稳定,人才流失严重。“1995年以后,上海科影厂合并到上海东方电视台,至今只有两三个编导从事科教片创作;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力量也基本转向电视节目的制作,拍摄科教片的人数也减少到两三个;北京科影厂划归中央电视台后,虽然保留一部分创作力量,但平均每年只拍摄1—3部科普片,上海科影、农影也只拍摄1部片子,目的是不想丢掉科教片制作的这块阵地,同时供国际交流参评之用”。(1)农业科教电影生产厂家举步维艰。

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科教片创作的低迷,生产数量短缺,而且很多片子只是为了参加国际电影节交流,和农民距离太遥远,与农村市场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2.对策

科教片如何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关系到科教片生存、发展的问题。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科教片的创作,针对科教片创作的现状,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措施。

1997年6月召开的全国短片工作会议对农业科教片的创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措施,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为农业科教片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会议认为加大短片生产的资金投入,恢复、稳定、加强短片主创人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会议一致通过了农村科教片生产、发行和资金补贴的具体方案。方案规定“由农业部、中国科协今后每年各提出10个实用而应时的科教节目选题。二是北科、上科、农影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每年完成不少于10部20本的节目生产任务;电影局对10部节目给予资金补助,规定选题确定投拍后,局先划拨每本3万元,待双片送审通过后每本再拨2万元,采用动画手段的每本追加1万元”。(2)1999年召开的全国短片会议又为农业科教片的创作给予了很大支持。相关部门的关注以及切实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科教片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简易无土栽培》、《稻飞虱的防治》等一大批深受农民群众好评的作品。《种子正传》一片获得了国内外各种奖项。

当然,创作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创作单位和创作者自身的努力。首先,创作者要有服务“三农”的意识,认识到农业科教片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农业科教片的创作中。其次,要更新创作观念。当下农民对科教片的要求较之以往更高,最基本的是对内容的要求。他们需要那些实用性强、科技含量高、见效快的新技术。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地理、气候情况都有很大不同,各地农村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农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创作人员要走入农村,了解农民,向基层征集适合具体地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及卫生、农产品市场等各个方面的选题,满足不同地区农民的不同需要,这样的科教片才能有较强针对性,也才能有实际意义。此外,要提高科教片的摄制水准,多出精品。要让科教片更加生动,新的剪辑技巧、动画的合理运用都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制作出来的作品可看性强。在表现形式上也要追求多元风格,不要局限在老一套的枯燥讲解风格,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针对传统科教电影胶片成本过高的情况,应更多、更好地生产适合农村电影观众需要的16毫米科教片,保证质量并及时完成16毫米影片的缩制任务和制作、提供丰富多样的16毫米影片宣传素材。当然,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各国科教片创作现状,借鉴优秀作品的经验。只有作品好了,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好的效果。

(二)发行

1.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科教电影发行有自身的特点。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科教影片的制作和发行也形成了相适应的运作体系,即制作和创作均按上级指令进行,而完成后也由国家统一分配使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传统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很多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电影也进入改革的洪流中,开始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在1994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发行模式被打破。影片不再由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统购包销,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这对科教片的生产、发行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中影公司停止收购,等于断了‘皇粮’;其次,城市的影院考虑经济效益,不再加映,以免影响故事片场次和收入。电视业的兴起,使电影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故事片的发行都步履维艰,更不要说科教片了”。(3)而在我国,科教电影更多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属于教育范畴的社会公益事业。把科教电影当成和故事片一样的文化商品,必然会对其产生致命的冲击。而从1994年开始的电影改革,“并没有给科教片提供转折过渡期间相应的保护措施,使科教片在没有精神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走向市场,这个市场又是一个极不规范的市场,相应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有限的条款也由于没有执行体系而无法贯彻”。(4)在这种情况下,科教片遭遇了发行的困境。在城市电影院,由于电影场次原因,故事片放映前加放科教片的形式也被取消;在农村地区,由于难以盈利的电影部门被当成包袱,科教片市场无人保护,逐渐退出农村电影市场。

2.对策

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科教片在我国农村仍然有广阔的市场。相对于城市受众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阅读书刊不是他们获取农业科学信息和新技术的主要方式,直观、形象、生动的科教片还是易于接受的传播媒介。在很多边远地区的农村,电视普及率相对较低,电视信号也较差,能够清晰收看到的电视频道比较少。大多农民都要进行农事活动,很多对农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也不是很适合农民观看。因此,集体性的观看科教影片还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而且农民也喜欢故事片放映之前的科教片,科教片带故事片的做法效果不错。实用性强的科教片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

针对农业科教片在农业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科教片发行的状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在1996年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对科教片需求的呼声异乎寻常之高。与会者重新思考了科教片的特殊性,认为科教电影应是一项政府扶持、社会关注的公益事业。为此,国家电影局先后于1997年、1999年召开了两次全国短片工作会议,并做了大量调研,根据农村市场对农业科教电影的需要,从选题、创作、制片、发行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给予资金补贴。在1997年的全国短片工作会议上,与会者认为应把科教片的生产、发行、放映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公益事业,求得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同时还应采取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发行部门尤其是县级电影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的积极性,从而发行放映好农村科教影片。会议制定的方案中提出:农业科教片在“发行上采取宏观调控,各省公司必须购买新指定的10部农村科教片节目的16毫米拷贝,并确定一、二类地区不得少于10部节目中的8部,每部节目购买拷贝数每县至少有一个;三类地区不得少于10部节目中的5部,每部节目购买拷贝数每15个县至少有一个。中影公司负责16毫米拷贝的缩制和复制,以每本拷贝150元销售各省公司,并建立专门的拷贝销售档案”。(5)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扭转农业科教片的发行局面有极大帮助。

当然,各个放映单位或者个体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科教片。在组织观看和放映形式上也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好好利用农村科技大集的大篷车,要调动农民观看科教电影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更好的观看效果,可以派出相关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讲解,让知识和技术真正为农民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农业科教电影的传播作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农村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除了农业科教片之外,农业题材故事片也深受广大农民观众的喜爱。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农村电影市场曾经非常红火,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发行放映网络。看电影是农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优秀的农村题材故事片甚至各种题材故事片都受到农民欢迎。那个年代,乡镇电影院场场火爆,露天电影院人潮涌动。但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观众数量急剧下降。来自相关媒体的报道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山东省农村每年放映电影100万场,而这几年下降到17万场。据辽宁省文化厅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每个村平均一年放映电影42场,而现在平均一年放映只有3场。全省去年有三成的行政村全年没有放映过一场电影。电视的普及和电影市场改革的影响,使农村电影市场萎靡不振,存在太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来自电视的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视在中国普及。同为视听媒介,但是电视在很多方面更符合农村受众的欣赏习惯,比如收看方便、时效性强等。农民将电视作为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电影的吸引力越来越少。电视科教节目取代了科教电影,电视剧、电视文艺节目取代了故事片。因此,无论是科教影片还是故事片,在农村的市场逐渐萎缩。

其次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解散。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全国农村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电影放映队伍,他们成为广受农民欢迎的传播者。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公报中曾有过“全国放映单位”的数据:1985年为18.2万个,1995年为9.4万个,后来则不再列此数据。现在不少乡的电影队早已消失,不少放映员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农民的需要,映前宣传活动已难得一见,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另外,农村电影放映设备破旧老化,电影拷贝没有来源。在许多县区,现在找一台能正常使用的电影放映机都很困难。很多放映者那里的电影拷贝还是一些陈旧的故事片,不仅外国大片与农村绝缘,即便是一些国产大片也难觅踪影。不仅农民需要的科教电影少,而且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也极少。

农村电影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后以及农村电影市场运转机制不协调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县一级的电影公司大多数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乡镇级的影院基本闲置。许多地方不重视农村的电影放映工作,根本不关心农民看电影问题。电影放映管理机构对农村电影市场研究不够,旧有的发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形势,新的体制改革还有一些漏洞。1993年电影市场改革中,农民看电影的统一预收费取消,看电影有偿服务的机制难以适应形式的变化。这些都导致了农民看电影难和电影在农村发行难。

(二)对策

为了解决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提出了“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2131工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对于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普及科技文化知识,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1年开始,国家对农村电影给予了巨大的投入和扶持。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2131工程”每年拿出2300万元用于资助农村电影。2001和2002年两年“共资助西部地区放映机2095台,发电机878台,流动放映车150辆,放映大篷20个,民族语译制设备8套,拷贝8300多个,其中故事片拷贝1800多个,科教片拷贝6500多个”。(6)这些设备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重点是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001年和2002年国家“2131工程”资助西藏、新疆、内蒙的资金占两年全国资助资金总量的59%。在“2131”工程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工作者以更多热情投入当地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2002年,西藏地区放映电影12.39万场,平均每村每月看电影1.58场。内蒙古2002年全区11288个放映点共放映电影16万多场,其中包括故事片10万多场,科教片6万多场,平均每个放映点放映电影12场以上。据了解,2002年西部12个省的农牧民地区共放映电影120多万场,观众达2亿多人次,农村电影的覆盖面平均已达60%,农村电影已开始逐渐复苏。

有序的农村电影市场转换机制也关系到农村电影市场的存亡。这主要是针对县级电影公司,因为县级电影公司是农村电影发行和经营的主体,机制转换的问题仍然显得非常紧迫。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将极不利于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农村电影市场的形成。同时要放开市场,彻底搞活经营。国有、集体、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经营农村电影。个体、私营的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放映单位应视为我国农村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农村电影运营中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比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目前,一些县级电影公司尝试采取股份合作制。

由于国家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电影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电影市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销售网络已见雏形,农村电影市场开始活跃,电影放映活动率有所提高,一些电影单位根据市场规律,就经营方式的转变实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地方的农村放映单位经营已基本上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等等。

当然,针对农民、农村的特殊性,农村电影市场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将服务“三农”落到实处。第六次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指出:农村电影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把社会效益始终放在首位。围绕农村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要建立和健全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有良好的服务机制和一批专业化的中介组织等。各种形式的送影片下乡活动要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