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内外的“城市化”与教育自主

校园内外的“城市化”与教育自主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校园内外这种“相映成趣”的“城市化”现象,我们再来思考教育自主的时候,我想教育自主就不再只是上不上音乐美术课,有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不是鼓励学生创新这么表层的问题了。
校园内外的“城市化”与教育自主_“城”长的烦恼

李晨:校园内外的“城市化”与教育自主

今天,谈到教育问题,绝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深刻的担忧乃至义愤,归根结底还是指向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及其衍生出的种种后果。这既是我们讨论教育自主的起点,也是所要克服的最大困境。

思考什么是教育的自主,首先要看清主宰当下学校教育的是哪些因素。在长达十余年的中小学阶段,以高考为终点,“应试”一直占据君临天下般的决定性地位,层层的升学和选拔,用考试和分数划分出学校的地位、教师的级别、学生的优劣。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与考试内容无关的科目,无论顶着多少素质教育的光环,在师生家长们的心中也还是无用的。千军万马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之后,很多家庭庆幸终于找到了给孩子交学费的地方,很多家庭忧虑到什么地方能找到给孩子交学费的钱。教育产业化之后,对于中国人来说,读大学成了一次消费或者投资,知识就是商品,老师就是贩卖知识的人,学生成了消费者意义上的上帝,毕业后的前途是衡量这次全民性消费的标准,跟找工作无关的东西统统成了无用。

在产业化教育泛滥的若干年里,应试体制其实已经被纳入产业的链条,成为其中一环了。而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并未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反思理念、革新制度、开拓教育自主空间上面。相反,在这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阶段里,从中小学到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紧跟其后,在校园内部进行了一次从内到外、由表至里的“城市化”。各地方、各级别的学校在过去十年中完成了一次全面的重建或翻修,校园面积要大,教学楼要新,设施要先进。学校内部的机构改革、工资改革不断用各种竞争手段扩大教师之间的级别差异。几年一轮的教学改革、教科书更新换代,要求紧跟社会风气充分体现时代变迁。学校本身成了缩微版的城市,成了社会的复制品。最鲜明的例证就是各地大学城的建立,大学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像“城”一样的庞然大物,往市郊蔓延,它作为城市扩张的有力通道,所到之处迅速被纳入整个城市的运转体系。

面对校园内外这种“相映成趣”的“城市化”现象,我们再来思考教育自主的时候,我想教育自主就不再只是上不上音乐美术课,有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不是鼓励学生创新这么表层的问题了。我相信在城市化充分发展后,这些枝枝蔓蔓的东西会被赋予很重要的意义,放置在一个学校之间的差异体系中,明码标价地高调回到教学内容中来。事实上,对于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育自主性不成为问题,他们尽可以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学习最高雅的艺术;实在不行还可以移民到国外去充分享受自主。如果我们是在大众教育的层面上来思考自主性,就必须明确这种自主是针对老百姓而言,是要求最大多数人可以享有自主的教育空间。义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只是法条上的平等、机会上的平等,不代表自主性的平等,我们需要在对自主的反思中,将“平等”的教育理念推向更深层。

究竟什么是教育的自主?什么又是平等理念下的教育自主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真是困难,如今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的自主,以至于有关自主的词汇和想象力都十分匮乏。这里我想援引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散文《父亲》来讲一个教育自主的故事。六七十年代的台湾,跟现在的大陆一样,有升学竞争体制,由此自然会生产出“升学班”和“不升学班”,我们来看一下时为镇国小校长的陈映真父亲是怎么争取教育的平等和自主的:“少时贫困而深深地体会过失学之痛的父亲,既无力颠覆社会既成的教育差等体制,便以他自己的遭遇,切切要求老师们,虽然校内有升学班、不升学班的划分,请老师们能从思想上、教学实践上以平等对待学生。父亲要求,教升学班的老师,要以同等的教育之爱和教育责任去对待和教育非升学班的学生。此外父亲为非升学班同学增开了简单珠算、薄记的课,以利就业。父亲也要老师教会非升学班的同学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为将来有心自修、自学的学生准备条件。”讲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偷懒,但我要说的很多话的确也不言自明了。教育首先要讲尊严,在尊严之上有平等,在平等之上才有自主。非升学班的学生终有所学,而且知道学校和老师没有歧视他们。

近几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成为城市边缘的“蚁族”大军是2009年的热点现象。从读书改变命运到读书负债累累,毕业即失业说明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附庸于市场的失败。教育变成交易,校园变成市场,一切以功利逻辑为中心,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平等以及教育的自主空间丧失之后,毕业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整个人生自主空间的丧失;因为教育没有讲求平等和自主,也没有教会学生什么是平等、如何去自主,往日天之骄子的沦落实在地印证了这一点。所以,今天教育要反思自身的失败,就必须反思整个社会,必须摆脱过去对城市化逻辑亦步亦趋的实践,打破功利性的产业化道路,与最大多数的百姓站在一起,才有可能开创出真正有力量的自主空间。这个空间,往宏观里说,是要反思乃至批判应试教育和产业教育背后的那种现代化理念,成为平衡市场化社会机制的重要非功利力量。往微观里说,是不要再教育出只会考试、只会挣钱的学生,不要再培养出眼睛一律朝西方看、朝欧美看的社会精英,也就是不要再无自主的批量生产丧失自主的下一代。而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陈映真的父亲,从非常具体细小的层面着手去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