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中国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分析

关于中国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分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国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分析沙吉才人们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他们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所以,人口的文化素质同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各种城镇类型的移民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变化的相关系数也是有差异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呈中强度的正相关,其他的则是低强度的正相关。
关于中国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分析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卷

关于中国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分析

沙吉才

人们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他们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由他们形成的人口智力在生产中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财富,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所以,人口的文化素质同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试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等部门1989年组织的全国74个城镇人口迁移的调查数据对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的关系作一分析。

一、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越多

人口的文化程度,一方面表明其智力投资的多少,另一方面代表其具有的智力的高低。一般说来,人的智力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从社会中取得的报酬就应越多。这次调查结果表明,移民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收入就越多。这次调查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镇五种城镇类型的移民情况。为分析简明起见,现将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镇的15岁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迁入人口的各级文化程度的(月)经济收入状况列表如下:

表1 移民按文化程度划分的1986年经济收入状况

img127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5岁以上的移民中有收入者比例大城市为80%,中等城市为87%,镇为81%。这三种城镇类型的各级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的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在收入最高档次(151元以上)中,这三种城镇类型移民的文化程度同人数的比例(除镇的小学比例略高于中学外)均成正向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其人数所占比例就越大,或者反之。在收入较高档次(101~150元)中,特大城市仍成正向关系,大学的人数比例均为最高,而文盲的人数比例为最低。

其次,在收入最低档次(50元以下)中,这三类城镇移民的文化程度同人数比例都成反向关系,即文化程度越低,其人数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或者反之。在较低档次(51~70元)中,特大城市仍成反向关系。

再次,在收入101~150元档次中,中等城市和镇移民的中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低于小学的。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极为复杂,我认为,主要是:①从职业看,一些主要依据体力和实践经验确定工资收入的(行业)职业(如采矿、建筑、搬运工人等),往往收入高,而又常常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从事这类职业。②从职业所有制类型看,从事个体和其他所有制[1]类型的人员的工资收入比从事全民集体所有制类型的人员的工资收入高,而且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又大。从这次调查中有收入者的数据看,中学与小学的人数比例,个体所有制类型为1∶2.12,其他所有制类型为1∶1.49。③从工龄长短看,同龄人,文化程度高工龄短,文化程度低工龄长,同年龄的小学毕业工作的工龄比初高中毕业工作的工龄长三年至六年。而我国的工资制度在长期以来,是按工作年头确定或增加工资,所以出现同龄人读书多收入少,早工作收入多的现象。④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原因,即在“文化革命”中,知青(高初中毕业生)大批上山下乡,影响了他们的工资收入。⑤从近年来工资制度改革看,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基本是普调,人人有份。以上原因,在前述不正常现象的形成中,有的单一起作用,有的综合起作用。

从这次调查数据看,虽有某种特殊情况,总的来说,还是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越多,文化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少,这具有客观规律性。社会收入初次分配——个人初次所得应体现这个规律。在现实中形成上述的基本格局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规律性,当然在实际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形成这样基本的现实格局,主要是由于较高文化程度的移民,特别是大专以上的知识分子,多数是从事科学文化教育工作,是经营管理干部和企事业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工资收入一般高于工人和服务人员;而且他们多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一般又高于集体企事业单位。从这次调查中有收入的移民的职业及其所有制构成看,大学文化程度的干部人数占43.11%、专业技术人员占41.12%,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占了60.65%、农民占10.17%、商业服务人员占6.58%;大学文化程度的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业的人数占85.30%、在集体所有制的仅为2.22%,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在全民所有制从业者只有59.33%、在集体所有制的则为33.80%。这是有力的证明。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运用开方统计量(X2)检验,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下,上述三种城镇类型的移民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呈低强度的正相关。特大城市的相关系数V为0.179,中等城市为0.185,镇为0.132。[2]

二、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增长的人数比例越大

在这次调查中,对移民1978年的经济收入也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从所获数据看,在这八年中,移民的收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原来大量无收入者变为有收入者,而且原来有收入者的88%以上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其变化趋势是:1986年移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增加的人数比例就越大。详见表2:

表2 不同城镇类型移民按文化程度划分的增收的人数比例和相关系数

img128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不论哪种城镇类型,都是文化程度越高,八年中增收的人数比例就越大,而收入未增的人数比例则越小。大学文化程度的增收人数均在95%以上,而文盲的增收人数则均在70%以下。总的增收人数的幅度是相当大的,即使是文盲也都在50%以上。各类城镇的移民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的变化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相关系数V均在0.231以上。

第二,各种城镇类型移民增收总计人数比例大城市为最高,总差值为6个百分点。各级文化程度的增收人数比例在不同城镇类型之间的差值就不等了:大学和中学的差值均为4个百分点,小学的为12个百分点,文盲的为19个百分点。各种城镇类型的各级文化程度增收的人数比例之差值亦是不同的,最小的是大城市,其差值为29个百分点;最大的是中等城市,其差值为45个百分点。各种城镇类型的移民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变化的相关系数也是有差异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呈中强度的正相关,其他的则是低强度的正相关。

上述变化是一种好的趋势。这些变化之所以能发生,主要是因为这八年正处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广开了就业门路,绝大多数的城镇待业青年谋取了职业,新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多,寻求职业时间缩短,城镇九年来就业达到7000万人,待业率由1978年的5.3%下降到1986年的2.0%,许多老年人和一些家庭妇女也从事了适当的经济、文化活动,这就使大量本来无收入的人口变为有收入的人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增加了兼业和从事第二职业的经营活动,发挥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了智力作用;同时,由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革工资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等原因,使移民人口普遍增加了收入,特别是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幅度较大。应该说,前述变化是改革搞活、落实政策和调整收入的结果。他们总的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已见成效。但有的具体政策尚需进一步调整、完善,各级文化程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及早形成。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前述一些发展趋势是永恒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情况下还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也不排除在某些年代出现不稳定状况或一些特殊的例外情况,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免的,但基本趋势是不会大变的。

三、同等文化程度的移民和非移民的经济收益不同

74个城镇的调查数据表明,各级文化程度的移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静态上看都比非移民的收入高;从动态上看都比非移民的收入增长的人数比例大。

首先,从静态上看。为了分析方便起见,先将上述三种城镇类型各级文化程度的非移民在1986年的(月)收入状况见表3。

表3 非移民按文化程度划分的1986年经济收入状况

img129

把表3同表1相比可以看出,1986年各种城镇类型的在较高收入档次(101元以上)中,移民的人数比例大于非移民的,例如移民在特大城市占有收入者的32.78%,非移民仅占23.35%;而在较低收入档次(70元以下)中,移民的人数比例则小于非移民,例如移民在镇仅占有收入者的39.88%,非移民多达60.48%。而且1986年移民的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非移民的。非移民的相关系数V仅为:特大城市0.129,中等城市0.136,镇0.113。

就动态而言,非移民在八年中增加收入的人数比例也都小于移民的。为比较分析方便起见,把非移民增收的人数比例见表4。

把表4和表2相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移民的各种城镇类型各级文化程度增收的人数比例,除镇的大学文化程度的以外,都比非移民的大。详见表5。

表4 不同城镇类型非移民按文化程度划分的增收的人数比例和相关系数

img130

表5 不同城镇类型1978~1986年移民和非移民按文化程度划分的收入增加的人数比例与相关系数差

img131

注:表中“+”“-”表示移民增收入人数比例或变化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非移民的。

从各种城镇类型1986年移民与非移民文化程度同八年中增收变化的相关系数看,除了镇的移民低于非移民外,其他四类城市都是移民高于非移民。

为什么在同样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移民比非移民的经济收入水平高、增长幅度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根本原因在于移民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更大的文化优势。这一方面表现在移民的文化程度构成水平高于非移民;更重要的是,移民一般比非移民具有较高的开创精神和开发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在有待开发的移入地,特别是在当今的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获得了发挥作用的更有利的机遇,变成了更大的经济力。他们善于利用时机和条件,发挥他们的技能优势和组织才干,从而取得了较多的经济收益。据统计,1986年移民在经济收入最高的“其他所有制”中从业者的人数比例(3.42%),比非移民高出1.05个百分点;尤其是大学文化程度的,移民的比例高达12.42%,比非移民高出10.93个百分点。还有,移民的离退休人员中再就业的人数占其离退休人员数的30.62%,而非移民的只占15.32%。这都说明,移民比非移民有更大的获取经济收入的文化素质优势。

其次,移民在经济收入较高的所有制单位从业的人数比例较大,在低收入的所有制单位从业的人数比例较小。除了前述移民在收入最高的“其他所有制”单位工作的人数和比例多于非移民外,还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迁入人口中相当多数是来自进城的革命干部和大学、中专毕业生以及为建设需要而有组织地迁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移民者在全民所有制中从业的人数比非移民多,其比例比非移民的高。这次74个城镇抽样调查数,迁入人口的在业人口数为27041人,非迁入人口的在业人口为32149人,前者比后者少5108人,而前者在全民所有制从业的人数(18456人)比后者(16089人)却还多2367人,前者在收入高的全民所有制从业的人数比例(68.25%)比后者(50.05%)高18.20个百分点。而在收入低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移民的人数比例则低于非移民,非移民有14234人在这种所有制单位从业,其比例为44.27%,而移民则只有7101人,其比例为26.26%,比非移民少18.01个百分点。据统计,1986年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1414元,比集体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092元)多322元。所以,移民和非移民的这种“逆向一多一少、一高一低”的人数比例与收入水平的构成状况,是移民比非移民经济收入相对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移民从事经济收入较高的职业的人数比例大于非移民,从事低收入的职业的人数比例小于非移民。移民从事工资较高的干部人数比例为18.54%,专业技术人员为10.08%,而非移民从事这类职业的分别仅为8.19%和4.16%;移民从事收入少的农业和商业饮食服务的人数比例分别仅为5.29%和5.25%,而非移民则分别为14.96%和6.14%。移民和非移民的这种不同的职业构成状况也是形成移民经济收入高于非移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还因为移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有较长的工作历史,在最近几年的工资调升和改革中,如知识分子调资面广、次多、级差大和实行工龄工资等,使他们也取得较多的经济收入,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基本认识:

第一,人口的文化程度同经济收入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越多;文化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少。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收入水平仅决定于人们的文化程度,他还取决于人们的体力、思想素质和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所造就的技能,以及国家根据每个时期的客观需要所制定的收入分配政策。所以,在分析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关系时,这些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不然,有些现象就说不清楚,因而难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和对策。但是,也不能由此否定人们的文化程度是决定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正相关的关系。正由于这种关系决定着,要增加经济收入,就必须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人口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第二,提高人口文化程度,必须不断增加智力投资,发展智力开发事业,特别是要发展教育事业。这种事业的发展又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他的发展规模和方向也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反过来,他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基础,并为之服务。他们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一定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而大起大落地发展,而应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稳步地发展。同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当先行。“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第三,要继续调整收入分配,促进个人智力投资。从原则上讲,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应当越多。可是,在实践中,并不那么简单,虽经最近几年的调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这次调查中,1978年有595个大学文化程度的移民收入在50元以下,占大学人数的16.73%;到1986年还有60人,其比例减少到1.62%,但他们的收入也显得太少了。还有在71~150元的收入中,高中的收入还低于初中,有的甚至低于小学的不尽合理的情况。这就无怪“读书吃亏论”还有一定的社会市场,这不利于鼓励家庭和个人进行智力投资。在实践中,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在计算和比较投资与收益的比例关系。如果投入大于收入,人们就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只有收入大于投入,人们才有投入的向往;收入比投入越大,投入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政策时,就应注意这种规律性的客观要求,使投入者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可以收回自己的投入,并获得相应的合理的收益,以鼓励家庭和个人智力投资的积极性。

(原载《人口研究》1990年第1期)

【注释】

[1]包括全民与集体合营、全民与私人合营、集体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营、华侨或港澳工商经营、外资经营。

[2]本文中的相关系数,均请高嘉陵工程师用计算机计算的,特予鸣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