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学术面向现实服务社会

注重学术面向现实服务社会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学术面向现实服务社会——祝贺《甘肃社会科学》三十华诞陈成文从1979年创刊到今年,《甘肃社会科学》已走过了30个春秋。纵观《甘肃社会科学》30年的历程,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称道。正是这种对学术价值的高度注重,《甘肃社会科学》3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在其上发表的许多优秀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杂志所转载,转载率长期保持在15%~20%。
注重学术面向现实服务社会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注重学术面向现实服务社会

——祝贺《甘肃社会科学》三十华诞

陈成文

从1979年创刊到今年,《甘肃社会科学》已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的同志们筚路蓝缕,进行了执著追求、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刊物质量在逐渐地提高,在不断前进,在一步步地成长和发展,至今她已是甘肃社科期刊界的标杆性刊物,在全国的社科期刊里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应该说,《甘肃社会科学》是生逢其时的,她是在我们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创刊的,30年来,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步伐成长壮大,也肩负着一个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社会使命,如实地纪录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足迹,真切地反映出30年来学术理论界的激浊扬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纵观《甘肃社会科学》30年的历程,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称道。

一、注重学术

作为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学术思想,提倡理论创新,规范学术研究,净化学术空气应是其当仁不让的社会职责。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一直在为弘扬学术、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做着应有的奉献。

注重学术价值,就必须关注学术界的重大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发表一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文章。比如,《甘肃社会科学》在2002年第1期设《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笔谈)、第4期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问题》(笔谈)两组笔谈,约请文学界名流对两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共9篇文章,刊发后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部转载。使得当年全国人文社科期刊(包括文学语言类专业期刊)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语言类的转载排名中,《甘肃社会科学》排到第19位,与全国的同类知名专刊齐名。2003年第1期,《甘肃社会科学》又设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约稿4篇,对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特色鲜明,被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些文章被《新华文摘》摘编,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种笔谈形式在文学艺术栏目取得成功后,《甘肃社会科学》又借势把它引到社会学栏目,在2007年第1期设《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笔谈),约稿4篇,2008年第5期设《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笔谈),约稿4篇。两组笔谈,约请社会学界著名学者对民众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学术界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这种注重学术创新,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自觉选择和研究时代和社会提出的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显示了其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本质的自觉把握。

注重学术价值还表现在努力提供学术探索、学术交流、学术自由、学术争鸣的平台与空间。为此,《甘肃社会科学》一是开设了学者访谈栏目,邀请文化文学界、社会学界、新闻传媒界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以求雅俗共赏。二是就某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的问题,推出一组文章,力求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如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应用(两篇)(2005年第2期),文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五篇)(2006年第1期),郑杭生教授与中国社会学(四篇)(2006年第3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三篇)(2007年第1期),中国养老问题研究(三篇)(2008年第6期)等。

正是这种对学术价值的高度注重,《甘肃社会科学》3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在其上发表的许多优秀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杂志所转载,转载率长期保持在15%~20%。2002年,在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和评选中,《甘肃社会科学》名列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32位,排名为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第50名;2007年底,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在综合类社科期刊50名中,名列第36名;2008年12月出版的第3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年版)》中,《甘肃社会科学》顺利入选;2008年12月,《甘肃社会科学》被评为甘肃省品牌期刊。这对于一个西部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面向现实

社会科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科期刊则是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记录。一个社科刊物如果远离自己的时代和社会,就是放弃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最终必然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而《甘肃社会科学》从创刊的那一天起,就总是把握着改革时代的脉搏,聆听着社会发展的足音,踏踏实实地向前走着。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立足本土,办出地方特色。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文革”期间,由于政治扼杀了学术,全国的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几乎全部停刊。“文革”结束后,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才逐渐复刊或创刊,发展到今天已达到1000多种。在这么多的刊物中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要想有所影响力,为刊物定好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甘肃社会科学》把握得是非常到位的,30年来她立足甘肃、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点,凸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从栏目设置、研究领域和文章的编排都可见一斑。在栏目设置和研究领域方面,如敦煌研究,历史学栏目中的西北史及西路军研究,经济学栏目中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水农业研究,社会学栏目中的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研究,法学栏目中的当代甘肃社会犯罪问题研究等都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文章的编排上,翻开一期期《甘肃社会科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栏目中有关甘肃和西北的文章都占有一定的份额,如社会学栏目中的《甘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9年第2期),历史学栏目中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民素质改造略述》(2008年第5期),经济学栏目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西北地区为例》(2007年第1期),法学栏目中的《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2006年第6期)等,既体现出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意义。

二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是期刊群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与大众类期刊、生活类期刊、教育类期刊、党建类期刊和专业类期刊等有较大的区别。综合类学术期刊肩负着揭示人类真理、反映时代精神,引导学术潮流的社会职责,因此,关注社会热点、关注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追求广阔的时空效应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应该是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自觉追求。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秉承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紧贴时代,深挖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21世纪初,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社会科学》适时地开设了“西部开发研究”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多学科的文章(主要见于2001年和2002年的《甘肃社会科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关注民生、关注新农村建设也就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围绕着这一热点,《甘肃社会科学》在2006年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涉及多个栏目,如社会学研究中的构建和谐社会研究(三篇)(第1期),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研究(两篇)(第2期),《中国古代的“无讼”理念与现代“和谐”社会》(第5期);法学研究栏目中的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三篇)(第2期);经济与管理栏目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重置》(第1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篇)(第2期),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三篇)(第6期),农村建设(四篇)(第2期);学术期刊研究栏目中的《民生问题与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第5期)等。2008年,我们国家遭遇了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对我国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甘肃社会科学》又适时地推出了危机管理这一栏目(2008年第5期)。可以说,紧贴时代、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是《甘肃社会科学》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服务社会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指导实践。作为学术理论期刊,面向现实,服务社会是其办刊的根本所在。对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说,服务社会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承担起其应负的社会职责,那就是传播学术思想,提倡理论创新,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术潮流,扩大知识传播和规范学术评价。二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甘肃社会科学》创刊至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抓住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刊发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正确导向、高质量的社科学术精品文章,这其中,既有对基础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又有对社会现实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呈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的刊物特色,赢得了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自觉地通过一定方式(如开展笔谈、刊登某一专题的系列文章、学者访谈等)来提倡、介绍、推动某些领域的学术研究,引领学术方向。可以说,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一直在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她始终提倡不同学术理论观点的争鸣和讨论,追踪各学科研究的前沿,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发展学术探讨和研究、培养和扶持学术理论研究的新生力量,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甘肃社会科学》成为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术信息的媒介、学术活动的平台和学术人才的基地。

在推进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甘肃社会科学》也特别重视学术理论的应用,在切中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注意结合甘肃的本土需要,为甘肃乃至西部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也为一些热点问题、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给予通俗易懂的理论解释和学术诠释。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民生,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甘肃社会科学》享誉西北学刊。

30年栉风沐雨,30年春华秋实。有一批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总编、副总编,有一支默默奉献、业务精湛的编辑队伍,我们深信,同时也祝愿《甘肃社会科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胡政平.人文社科期刊应注重特色的体现[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2]徐仲碧.注重学术质量,突出地方特色——写在《甘肃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之际[J].甘肃社会科学,1999,(3).

[3]杨效知.塑造“第一”的形象——祝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20周年[J].甘肃社会科学,1999,(3).

[4]胡政平.综合类学刊何以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作者简介:陈成文,生于1966年,男,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