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1]1898年,我国最早的近代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为成才之助”、“周知四国之为”的目标,并出版了严复的《原富》等风行一时的图书。韩建民表示,虽然该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大学社相比、与创办一流学术大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展望未来,韩建民把上海交大社的目标定为“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1]

1898年,我国最早的近代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译书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为成才之助”、“周知四国之为”的目标,并出版了严复的《原富》(即《国富论》)等风行一时的图书。发轫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科学文化出版领域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我国科学人文出版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在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1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400种精品项目目录中,上海交大社有8种项目入选,数量名列40多家上海出版社首位;在全国100多家大学出版社中名列前三甲;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与重庆出版社并列第3位。就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

坚定不移做专业出版

韩建民认为,转企改制让上海交大社成为市场主体,管理越来越规范,发展空间更加宽阔,但该社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历史担当不会变。“中国出版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两大发展高潮,目前正快步进入专业出版时代。专业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大学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韩建民看来,大学出版社在专业出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用好这些学术资源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是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海交大社在传播学术成果、推动科研教学等方面贡献较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该社推出了“江泽民学术著作海外版”系列、《钱学森文集》、“大飞机出版工程”、“船舶与海洋出版工程”、“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世界一流大学”丛书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交大品牌”系列图书,巩固与发展了该社外语考试、大中教材、科学文化的选题开发和编辑出版规模;该社正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学术图书出版基地、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外语考试类图书出版基地、科学文化类图书出版基地,以及逐步形成江泽民学术著作出版基地、大飞机研究学术著作和教材出版基地;同时,该社在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补贴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上海科技专著出版基金等项目中也有较大收获。

韩建民告诉记者,上海交大社2009年启动了转企改制工作,2010年销售码洋达2.35亿元,超额完成了三年发展规划。“这都是依托上海交大所产生的效果。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大学出版社在一个大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应该越来越大,希望它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种力量。”韩建民如是说。

超前规划做大做强

“专业出版要做强做大,必须超前规划、理顺思路,采取系统的发展举措。”韩建民认为,实现专业出版必须做好7个结合,即专业出版要和品牌建设、专业营销渠道建设、数字出版数据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战略、教育出版、管理专业化等结合起来。

“能不能驾驭大的品牌,是一流出版社和一般出版社的重要区别。”韩建民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工程、光物理、航空航天、科学史等众多国内顶尖的学科。上海交大社正在把这些上海交大的学科品牌转化为出版品牌。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十一五”期间,上海交大社依托上海交大医学院丰富的医学资源和外国语学院顶尖的翻译学学科优势,开发了“超声医学影像数据库”、“基于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的翻译和教学平台开发”等数个专业数字数据库,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我社将进一步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启动‘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东京审判全纪录’等大型数字出版工程。”独特的专业内容资源与数字化传播方式嫁接后形成的专业资源库,形成了出版合力,创新了专业出版的模式,延长了专业出版的产业链,为专业出版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数字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韩建民表示,该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信息资源与解决方案整合的形式,建成3~5个在专业上集教学、科研与应用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信息服务平台,开辟具有交大特色的专业数字出版新领域,使该社在专业数字出版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打造学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十一五’期间,上海交大社明确了‘依托交大、教材为本、弘扬学术、市场优先’的发展思路,也就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社的发展面临更大的考验,即‘走什么路’的问题。”韩建民表示,虽然该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大学社相比、与创办一流学术大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面对挑战,我们确定了‘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韩建民告诉记者,转企改制后的上海交大社一方面将进一步确定专业细分市场,力争做足做透,进一步拓展上海交大版图书市场,扩大图书的有效销售;另一方面将做强做大专业出版,逐步形成具有交大特色的专业出版发展模式和赢利模式。

“我社要打造上海交大乃至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展望未来,韩建民把上海交大社的目标定为“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他认为,专业出版必须在全球出版界和专业领域谋求国际声誉;同时,大学出版社只有借助专业出版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才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韩建民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世界出版巨头合作,出版了《中国能源问题研究》、《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实践》等一批优秀图书的英文版。“‘十二五’期间,我社将继续加大版权的输出力度,将上海交大专家学者的著作以英文版形式推向世界。目前,《中国能源问题研究》(泰文版)、《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英文版)等一批优秀图书的外文版即将出版。”他表示,该社将继续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联合出版中国优秀学者的英文版科技著作,通过全球主流渠道推广发行,提升母体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加强自身在母体大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释】

[1]本文原载2011年11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作者王坤宁,原文标题为《上海交大社:建设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