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认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周聿仙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稳定社会的重大系统工程。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以上四点,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四大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再教育,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
正确认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_人口科学发展论: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计划生育研究

正确认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周聿仙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稳定社会的重大系统工程。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自上世纪70年代初,计划生育工作已开展了三十余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依然是困扰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难题,能否彻底突破制约因素,推动农村计划生育事业的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全面实现。

从目前农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不难发现,影响和制约计划生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和矛盾。

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群众淡薄的计划生育意识的矛盾

农村地域相对广阔而人口稀少、自然资源匮乏,劳动收益相对偏低,再加上滞后的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相对城镇人口较为艰难。尽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依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相对苛刻的生存条件、沉重的生活压力、超负荷的生产强度直接决定了强壮的男劳力在家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我国现阶段农村生育男孩的愿望在部分群众中还是比较强烈的,客观环境使“重男轻女”思想存在成为一种必然。

(二)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差距是造成超生现象的主要原因。农村一些育龄群众的落后的思想认识和生育观念是具有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的,如果他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这种从主观认识上对计划生育工作所构成的排斥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利益导向机制的低水平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矛盾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摘自张维庆《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思考》。目前,正值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村原有的养老模式的某些功能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奖励、扶助、照顾、帮助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虽已相继出台,但现行的利益导向机制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尚不能满足养老保障的需求。偏远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养老保障机构和机制尤其不健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直接导致了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顾虑心理。

(四)过分依赖群众的自觉性与软弱低效的管理措施的矛盾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相关指标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强制实行“一票否决”,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从计划生育管理手段上看,基本上以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治管理为主,对群众计划生育相关的社会责任主要依靠自觉和自律来实现,对违法生育者严厉的法律责任给予制约。并且对于多生、超生导致的贫困、负担过重的情况,政府和社会还给予一定的救助,客观上导致了 “大胆超生,生多不怕,生活困难,政府会帮”的现实。

以上四点,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四大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分析,这四大因素又同时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又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群众思想认识程度的提高与农村养老保障机构、机制的健全有着直接关系,要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同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彻底突破制约因素,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开展,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新农村为前提,以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政府投资为引导,认真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二、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改变贫困村区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着力于“安居”工程、水利、农田、生态以及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建设,彻底改变贫困村区耕地靠牛驴、运输靠人力、柴禾靠人砍、用水靠人挑、走路只靠两条腿的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生存条件,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产收益,降低劳动强度。二是对居住偏远山区的人口,应该坚持集中受惠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动员和实施整体下山移民搬迁工程上来,切实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适宜山区农村群众生存的人居环境,解除 “没有强壮男劳力就无法生存”的顾虑,突破生存环境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瓶颈制约。

(二)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生育观

营造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氛围。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农村基层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移风易俗人口文化活动。一是要想方设法使宣传方式深入人心,采用群众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方式。二是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三是用身边发生的事教育群众,利用群众中有威望人员向群众宣传,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增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

(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速农村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人类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是要加大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再教育力度。要以农村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技能培训工程等为载体,采用政府投资引导、村级集体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以群众所需要的文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为重点内容,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再教育工程。通过再教育,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二是要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目前,农村的育龄群众纷纷涌向外地打工、经商、办企业,这对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增大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农村的育龄群众走出农村步入文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社会大环境,思想素质和认识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落后的生育观念。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一方面将农村人口从贫困山区农业高生产强度、低投入低收益的行业置换出来,从事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效益较高的行业,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农村人口通过城市社会环境的熏陶,逐渐转变思想认识和提高素质,通过这个新群体带动农村人口、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建立健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村群众的后顾之忧

全面制定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缩小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计划生育的因素。

“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全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即以农民个人养老为起点,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家庭、社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对“有女无儿及独生子女户”的农村养老要放宽入院条件。通过不同渠道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要求,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工作单位:磐安县尖山镇计生服务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