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社区是指社区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或区域性社会。农村社区在人口特征、组织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方面有以下特点。按聚落形态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分为散村社区和集村社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公社化等运动,传统农村社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农村社区的非农产业更是有了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农村社区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及特征

农村社区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存在时间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社区,我国也有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指社区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或区域性社会。农村社区在人口特征、组织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人口特征

农村社区人口密度小,社会结构简单。由于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土地的多少、肥沃或贫瘠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土地。所以,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大大低于城市人口密度,尤其是一些土地面积稀少、土地贫瘠的社区。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表现为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分工程度较低。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不需要发达的社会分工,所以,农村人口的同质性较高,而异质性较低,大多以务农为业。从质的方面看,农村社区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2.组织特征

农村社区由于分工不发达,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决定了职业种类简单和组织结构数量较少、结构简单。在农村社区,家庭是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中心,承担着生产、消费和社会保障等多种社会功能。家庭内部成员和邻里之间的交往是农村社区居民交往的主要形式,交往渠道和交往模式较为简单,而不是城市中建立在科层制下的复杂的社会交往结构。

3.文化特征

农村社区由于特殊的人口特征、组织特征,使得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城市社区。由于简单农业生产不要求过高的技术,所以,农村社区居民的知识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社区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造成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和思想相对保守,重视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社区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但是具有排外心理。

(二)农村社区的类型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农村社区又表现出多样化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农村社区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

按从事的产业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划分成:(1)农业社区,主要从事农业耕作生产的社区;(2)林业社区,主要从事林业和果业生产的社区;(3)牧业社区,主要从事放养牲畜为主的社区,如我国的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牧区;(4)渔业社区,主要以养鱼和捕鱼为主的社区,如靠近江、湖、海的农村社区;(5)混合社区,社区的产业包括两种以上产业且分不出主次的社区,如农渔业社区、农牧业社区、农渔牧业社区等。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发展,这种混合社区在农村也较为多见。

按行政区划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划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便于管理的标准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区域范围,有着明确的界线;自然村是指在社区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村落,例如村庄的名字叫做“张家村”、“李家寨”等这样的社区。

按聚落形态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分为散村社区和集村社区。散村社区是指在人烟稀少地区,由十来户家庭形成的小村落,整个社区呈点状分布,多见于丘陵、山区地区,这种村庄往往规模较小;集村社区指的是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村庄人口聚集程度较高的社区,这种社区多见于平原和盆地地区。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村社区为主,农业人口、农业活动占社会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公社化等运动,传统农村社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社区呈现出新的特征。

1.政治结构日趋民主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户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地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我国政府在乡镇以下农村社区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自治成为农村社区居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治理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政治结构日趋民主化。

2.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的实施,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由以往的以农业生产为主逐步发展到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格局。其中,农村社区的非农产业更是有了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是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自己投资为主,在农村社区举办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

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上也日趋复杂化,对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产业结构上,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产业在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等非农产业在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所占比例正逐渐上升;在就业结构上,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影响及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农村社区居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或外出务工,非农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在组织结构上,农村社区居民交往日益广泛,农村新生社会组织在整个农村社区生活中占据地位日益重要,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各种农业合作社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文化结构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村社区精神文化出现了以下变迁:“法治”文化正逐步取代原有的“礼治”文化成为约束农村社区社会关系的主导秩序准则;积极流动、开放进取的市场意识正逐步取代原有的安土重迁、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思想意识:“义利并重”甚至“偏利淡义”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取代原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成为广大农民的主导价值观念;科学、进步、理性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取代原有愚昧、落后、感性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生活方式[14]。农村社区文化和居民心理结构正逐步改变,商品经济观念、时间观念、开放意识等新的理念正逐步被农村居民接受,农村社区正由封闭、保守的文化结构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