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时间:2022-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简称哮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发病。大多数患者发生于秋冬季节或于秋冬季节病情加重,夏季缓解或不发作。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的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贴敷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

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简称哮喘。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时间不定,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发病。现在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约有2千万患者。我国哮喘平均患病率为0.5%~1.0%,随地区不同而有所异。在儿童期,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为3.1∶1.5,至成年后患病大致相仿。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大多数患者发生于秋冬季节或于秋冬季节病情加重,夏季缓解或不发作。其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心病,少数并发气胸、局限性肺不张或皮下气肿。

目前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肯定与过敏反应有关,还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相关,一般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现代研究表明,炎症是支气管哮喘、气道可逆性缩窄和支气管高反应性的病理生理特性。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对本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痰液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查、特异性过敏原的体外试验、皮肤敏感试验等,一般不难确诊。

本病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类似记载,如《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巢氏诸病源候论》“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仁斋直指方》“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动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成矣”等,对本病有完整的认识。其病名虽异,但均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

哮和喘同是呼吸急促的症候,所不同者,哮指声响言,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如水鸡声为特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则指气息言,以呼吸气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上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此为其区别。本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痰的产生,在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其病位主要在肺,若长期发作,则累及脾肾,严重时心阳受累,发生“喘脱”危候。所以,本病有邪实正虚之别,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作时以正虚为主,治疗当根据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哮喘不常发作的夏季,对脾肾阳虚、夏轻冬重的慢性哮喘患者,可采取冬病夏治温补脾肾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或减轻患者在冬季发作的次数和症状,甚或不发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在治疗时不可胶柱鼓瑟,非等到三伏天不可,平时可以随时取用,也有非常可靠的疗效。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对于经常吐黄黏痰等实证、热象明显的哮喘患者效果较差,应慎贴。若肺部感染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患者,不宜贴敷。

穴位贴敷法2

取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用“天灸膏1方”。取等量白芥子、斑蝥,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日后可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邪、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哮喘。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3~4小时后揭去。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的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贴敷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型哮喘。

穴位贴敷法4

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肺俞、心俞、膈俞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于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百劳、膏肓俞、中府、肾俞、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亦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太阳经第2侧线腧穴。如肾与肺胃俱虚,喘嗽无力者,可取肾俞、胃俞、魄户等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哮喘。

穴位贴敷法5

取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用“冬病夏治膏1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1份,甘遂1份,细辛1份,肉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大椎、肺俞、膈俞、膏肓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穴位贴敷法6

取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穴位贴敷法7

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祛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穴位贴敷法8

取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肺俞、风门、膈俞、膏肓俞、天突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穴位贴敷法9

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入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1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穴位贴敷法10

主穴取肺俞、天突、膻中、风门;配穴取大椎、定喘、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阳化湿、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哮喘。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风门、肺俞、天突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

热敷法2

用“姜葱软膏”。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背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处,每次热敷1小时左右,每天1~2次。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大椎、肺俞、风门穴。大椎穴采用1.5寸长毫针,令患者正坐或俯卧,斜向上刺入1.0~1.3寸,使患者有胀、重感。肺俞穴与风门穴位于上背部,下部有肺脏不可刺深。一般成年人,采用1寸长毫针,刺入0.5~0.8寸,以有针感为度,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左右,中间行针2~3次。10岁左右的儿童,大椎穴用1寸长毫针,肺俞、风门穴均用0.5寸长毫针,刺入0.2~0.3寸,少留针。不满周岁之婴儿,可用0.5寸长的毫针点刺,不留针。应用该法治疗哮喘,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和深度以及补泻方法,是提高疗效,保证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治疗哮喘的三个主穴,都位于背部,刺浅疗效不明显,刺深易于伤及内脏,所以针刺时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深度和方向。在 “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治疗,每个疗程7天,中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远期疗效相当可观,坚持治疗,可达根治之目的。

此方法具有益气补肺、祛痰平哮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哮喘病。

针刺法2

取穴分2组,第1组为天突、肺俞、中府、俞府、太渊穴。第2组为膻中、气海、风门、尺泽、丰隆穴。用28号毫针刺,双侧重刺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促气1次,以加强针感,提高疗效。以上2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每天1次,每次1组,交换治疗。另以肺俞、中府、俞府、膻中、气海、风门穴针后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以罐区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此方法具有宣肺止咳、降逆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喘息。

针刺法3

取定喘、风门、肺俞穴为主穴。外感风寒者取合谷、列缺穴;喘促者取天突、孔最穴;痰多者取足三里、丰隆穴;气短者取关元、膻中穴;咳嗽者取尺泽、太渊穴。主穴与之交替选用,采用1.5~2.0寸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 ℃。配穴采用一般毫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风寒、痰火型哮喘针后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交替拔罐。哮喘发作时每天治疗1次,听诊哮鸣音消失后改为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祛风定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虚寒型哮喘。

针刺法4

取天突、肺俞为主穴;配穴取列缺、合谷、尺泽、丰隆、风门、太渊、定喘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间捻转行针1次,肺俞穴针后加拔火罐。

此方法具有宣肺化痰、定喘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型哮喘。

针刺法5

取风门、肺俞、膈俞穴及相应夹脊穴。风门、肺俞、膈俞及其夹脊穴直刺1.0~1.5寸,针感达前胸,或向上下放射,施捻转补法1~3分钟。起针后选风门、肺俞、膈俞穴,每次选一对穴,以三棱针点刺3~5点,深达皮内或皮下,见皮肤出血后置大号玻璃罐用闪火法拔之,令出血2~3毫升为度。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祛邪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哮喘。

针刺法6

取大椎、肺俞、天突、中脘、气海穴。大椎穴刺1寸深,用平补平泻法;继用艾炷麦粒灸大椎、肺俞、天突、中脘、气海五穴各3壮,每周针灸2次。

此方法具有扶正祛邪、温中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脾气虚寒证哮喘。

(二)埋针法

肺俞、膏肓俞穴最为常用,亦可选取身柱与至阳穴。选穴最多不超过3穴(左右2穴,正中1穴)。埋针操作分6步进行,第1步:取炮制过的猪鬃1根,穿入6~7号消毒针头内,猪鬃的根部露出针座之外,猪鬃的梢部藏入针尖之内,不可颠倒。第2步:穴位处常规消毒,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顺肌纤维方向连皮带肉捏起,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头底座,从捏起肌肉之下方横行刺入,使针尖透出对侧皮外。第3步:将露在针头底座外面的猪鬃推出针孔外2~3厘米。第4步:随即放开左手,并顺手压住透出针尖之猪鬃,右手随即拔出针头,此时猪鬃即留在穴位下方之皮下深处,但两头均露出于皮肤之外。第5步:拈起猪鬃之末端,将猪鬃根部拉入皮内,以按之不触手为宜。第6步:再用剪刀将猪鬃末端平皮剪齐,用手轻轻向外侧一推,猪鬃即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不留任何痕迹。需要注意针灸对12岁以下儿童哮喘疗效比较满意,有效率可达70%~80%,年龄愈长则收效愈低或无效。术后无须保护覆盖皮肤,可以洗澡、游泳,偶可遗有轻度芒刺或不适感,不需任何处理。效果最快可在24小时内出现,而在7~10天为最佳时期,如15~20天仍未收效者,即以无效论,可以在20天后重复应用。埋入的猪鬃在3~6个月内可以吸收,不产生任何副作用。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活血通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型哮喘。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穴分2组,第1组为肺俞、脾俞、肾俞及夹脊穴(第l、3、5、7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第2组为风门、心俞、涌泉及夹脊穴(第2、4、 6、8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2组穴位交替使用。急者重灸,每穴8~10壮,每天1~2次。缓者轻灸,每穴3~5壮,每天1次或隔天1次。每壮艾炷如花生米大,呈三角锥形,顶尖底平。用火点燃其顶端,进行灸治,直至患者有灼热感不能忍耐时为止。用镊子除去艾炷,再换第2壮。每燃1炷为1壮,灸治后可涂万花油类药物防止烫伤。

此方法具有补虚、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哮喘。

艾灸法2

取穴分3组,第1组为肺俞、灵台穴;第2组为肾俞穴;第3组为膻中、天突穴。取生姜切片,约1厘米厚,置于施灸穴位,上放艾柱(约半个枣核大)燃烧,激起水疱效更佳。每天施用1组穴位,每次每穴灸5~7壮,以9天(即每组穴位轮灸3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益肺补肾、顺气豁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两虚型哮喘。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加味培元固本散”治疗。取全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克,鹿茸片50克,红参50克,五灵脂50克,三七30克,沉香30克,蛤蚧6对,人工灵脂孢子粉100克。上药共研细粉,于每年“夏至”起至“末伏”结束,服药2个月左右,连续3年,对脾肾阳虚型哮喘患者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本方服用时初期宜采取小量缓补,每天2~3次,每次1~1.5克,饭前服。热黄酒或温开水调服。用药30天纳食大增,可使体质增强,不再易患感冒。第2阶段每天2次,每次3克,饭前服。切忌不可贪图速效而用大量。

此方法具有培元固本、平喘纳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型哮喘。

中药内服法2

用“万氏止喘膏方”治疗。取制南星15克,法半夏15克,桔梗15克,川贝母15克,细辛15克,杏仁15克,五味子15克,生甘草15克,生麻黄9克,白苏子9克,款冬花9克,生紫菀9克,麻油200克,白蜜120克,生姜汁120克。先将前12味药放入麻油中浸24小时,再煎枯去渣滤净,然后加入白蜜及生姜汁熬成膏,以滴之成珠为度,约为440克。每天五六点钟开水冲服1小匙,小儿用量酌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酒、虾、蟹等物。

此方法具有宣肺袪痰、定喘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本方通过多年临床应用及观察,对治疗哮喘病确有良效,特别是应用于支气管哮喘寒证者更佳。对于冬季发作或症状加重而夏季症状平稳的哮喘患者,按照祖国医学冬病夏治原理,若于每年“夏至”日开始服用至“末伏”结束,服药2个月左右,则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中药内服法3

用“截喘汤”治疗。取佛耳草15克,碧桃干15克,老鹳草15克,旋覆花10克,全瓜蒌10克,姜半夏10克,防风10克,五味子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降逆纳气、化痰截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中药内服法4

用“砒矾丸”治疗。取砒石1份,明矾3份,豆豉10份。上药共研极细,调和均匀,做丸如绿豆大。每次服5~7粒,每天2次,1周为1个疗程。无论有效与否,均应停药观察5~7天后再服1个疗程。砒石如用之得当,见效迅速,超量误服则危及生命。因此配制一定要严格掌握剂量。

此方法具有除寒痰、定喘嗽的功效,用于治疗一切寒证喘咳痰嗽,支气管哮喘。有肝、肾疾病,热性哮喘者,或有出血倾向,如咯血、便血、出血者勿服。个别患者服后有恶心、胸中发热、咽部干燥、胃纳呆滞、面浮睑肿等症状,可停药2~3天或减少剂量,一般不会中毒。

中药内服法5

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取麻黄9克,姜竹茹9克,白芍15克,桂枝6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款冬花9克,姜半夏9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中药内服法6

用“麻杏射胆汤”治疗。取净麻黄5克,大杏仁10克,嫩射干9克,玉桔梗6克,杜苏子9克,净蝉蜕4.5克,炒僵蚕9克,制半夏9克,广陈皮4.5克,生甘草4.5克,鹅管石12克(煅、杵),江枳实6克,制胆星6克。根据药剂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后加水少许,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1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此方法具有宣肺化痰、降气定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中药内服法7

用“哮喘夏治方”治疗。取制附子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半夏7.5克,炙枇杷叶15克,炙款冬花15克,甘草3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或隔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培补脾肾、化痰利肺的功效,用于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治疗。本方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亦符合《内经》“春夏养阳”之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