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状动脉造影低剂量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低剂量成像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已经成为一种可靠且准确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手段,能可靠筛查出高风险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存在[1]。目前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并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评估方式。辐射剂量对被辐射人群存在潜在增加癌症发生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儿童CT扫描所诱发癌症的概率要高于成年人已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2~3]。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4.3 冠状动脉造影低剂量成像

【病例】

(1)病例摘要 ①病史:女性,53岁,干部。心前区疼痛2年,痛系膨胀性或压迫感,多于劳累、饭后发作,每次持续3~5min,休息后减轻。②体格检查:体重62kg,身高158cm,体温36.8℃,心率82次/min。③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2)宝石CT检查图例参见图4.4、图4.5。

img293

图4.4 低剂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影

img294

图4.4(续) 低剂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影

注解:图①、图②心脏三维重建及冠脉树显示良好,主动脉、心房、心室显示饱满,边缘锐利,冠脉远端显示清晰;图③、图④CPR像重建左右冠脉腔内充盈,血管壁界限分明、无阶梯状伪影。

img295

图4.5 冠脉对比剂量表

注解:钙化积分扫描的剂量为80.64mGy,正式扫描时剂量为67.71mGy(0.95mSv)[E(mSv)=k×DLP,k=0.014]。

【扫描方案】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Snapshot Pulse)。扫描模式:心脏电影扫描Cine;采用75%期相扫描;球管电压:100kVp,球管电流:450mA;转速:0.35s/r。先扫描正侧位定位像,再行钙化积分扫描,正式扫描时由头侧扫向足侧,触发扫描:监测层面为气管分叉处向下2cm,升主动脉内CT值达到100 HU时触发,诊断延时为5.6s。对比剂(欧乃派克)浓度为350mgI/ml,按0.7ml/kg给药,注射流速5 ml/s。混合3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技术重建。

【病案分析】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已经成为一种可靠且准确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手段,能可靠筛查出高风险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存在[1]。目前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并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评估方式。随着其应用的增加,检查时射线辐射剂量(radiation dose)造成的潜在危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往的冠状动脉CTA所采用的回顾性门控扫描为小螺距(0.2~0.3)的连续扫描,完成一个心脏扫描需要5~8s的曝光时间,射线剂量较大。辐射剂量对被辐射人群存在潜在增加癌症发生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儿童CT扫描所诱发癌症的概率要高于成年人已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2~3]。因此,降低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4~5],即追求精确图像诊断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去降低剂量以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射线损伤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病例利用宝石CT前瞻性门控扫描技术,结合不同体重指数制定优化的扫描条件,比回顾性门控螺旋扫描可以降低80%~90%以上的射线辐射剂量[6]。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心率必须控制在70次/min以下,以提高重建的可靠性。宝石CT融合了电子束(electron beam)CT的前瞻性门控和轴位扫描技术,通过精确的点射曝光,消除了大部分无效的曝光,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并利用宝石探测器、ASiR重建技术及Cine扫描模式,减少了螺旋伪影,抑制钙化伪影,获得高清冠状动脉图像。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董雷钢)

参考文献

[1]Flohr TG,Schoepf UJ,Kuettner A,et al.Advances in cardiac imaging with 16-section CT systems[J].Acad Radiol,2003,10(4):386-401.

[2]Brenner D,Elliston C,Hall E,et al.Estimated risks of radiation-induced fatal cancer from pediatric CT[J].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6(2):289-296.

[3]Hall EJ.Lessons we have learned from our children:cancer risks from diagnostic radiology[J].Pediatr Radiol,2002,32(10):700-706.

[4]Slovis TL.The ALARA concept in pediatric CT:myth or reality[J].Radiology,2002,223(1):5-6.

[5]强永刚,张秀萍,廖永华,等.论“放射防护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3):74-76.

[6]黄科峰,朱安平,陈洪高,等.宝石能谱CT电子束扫描技术低辐射剂量对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1,(05):977-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