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光记录小孔成像

最早的光记录小孔成像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当时的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墨子从小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成为一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后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墨子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解释:这是因为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墨子在书中还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等成像的理论。

在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对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对光的性质作出了正确解释。小孔成像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描述,意义非同一般。

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

墨子姓墨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约公元前468年,他出生在鲁国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墨子从小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成为一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所著的《墨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在物理学上的卓越成就,尤其在光学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

墨子

有一次,墨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然后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墙上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

“人的影子为什么会倒立呢?”墨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墨子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解释:这是因为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体下部挡住了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他还指出,人的位置离墙壁由远及近,暗室里的影也由小变大,倒立在墙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

小孔成倒立图像,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深秋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小鸟叽叽喳喳地在枝头飞逐嬉戏,影子映在树间,婆娑旖旎,徐徐晃动。墨子吃完饭出来散步,却突然看见地上有影子在飞舞,原来是枝头小鸟的影子映照在了地面上。

“难道影子会动吗?”这个问题使墨子陷入了沉思。他不动声色地站在树荫下,经过仔细观察,墨子发现,那飞翔着的小鸟,它的影子看上去在飞动着,其实那只是假象。小鸟的影子根本没有飞动。墨子由此得出结论:光被遮挡就会产生投影,而物体的投影,并不跟随物体一起移动。他还指出,飞鸟遮住了沿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在一瞬间,因为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所以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则会出现新的影子。也就是说,小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新旧投影的不断更新。

这就是墨子在2000多年前给出的物体和投影间的关系,如此旧影消失,新影生成的过程连续进行的发现为照相和电影拷贝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墨子和他的学生把这些实验和理论详细地写进了《墨经》,使这部巨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自然科学论著。墨子在书中还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等成像的理论。在2000多年前,墨子就能如此深入细致地研究光的性质,作出正确解释,的确是难能可贵。

学海拾贝

小孔成像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正确阐释,这一实验使人类意识到:光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虽然对光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还比较原始,但却为将来照相机、录像机等现代高科技仪器的发明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