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发展其实是大脑的发展

心理发展其实是大脑的发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脑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以发展。大脑的生理现象和我们的心理现象存在高度相关。以抑郁症为例,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病人大脑神经元之间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的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值。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婴儿是否得到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关注,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心理发展其实是大脑的发展_心理疏导技术

我们说心理学,与之对应的不是我们的心,而是我们的大脑。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学其实是关于大脑的科学,是关于大脑功能特性的科学,是关于大脑生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我们常说的某个人心肠好不好,当然不是说他的心脏和肠子好不好,而是指这个人的脑子里形成的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好不好。

大脑是我们人体所有器官中最特殊的一个,别的器官都受我们自己的影响,而大脑不仅仅受我们自己的影响,它有时候甚至不听我们自己的话而更受别人的影响。但它是我们的总司令——我们拥有一个经常不听我们的总司令。

那大脑是我们的总司令,我们又在哪里呢?

——我们在大脑里。

大脑是谁的?

——我们自己的!

我们在哪里?

——我们在大脑里。

……太绕了!

这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生命群体:人类。

1. 大脑最初的发展

问:人格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答:从生命开始。

问: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从胚胎形成时期开始。

问:胚胎形成时期,对人格会有影响吗?

答:有,除了子宫环境、这个子宫主人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心境之外,还有一个是遗传因子。至今无法真正研究清楚人格是怎样通过受精卵遗传给下一代的。通过对成年个体的研究(双生子研究)发现,人类亲子生命个体之间在人格发展上具有高度的遗传率。有观点认为,人类智力50%的变异与基因遗传有关,而人格特质40%的差异要归于遗传。这些数据说明遗传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特质和智力。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数据还会发生变化,但是,这不是我们要加以关注的地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不受遗传影响的概率,这些数据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特质和智力基本上来自我们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对于智力和人格特质的塑造很可能超过遗传的影响。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基因遗传,但是我们可以创造环境。

1.1 大脑和环境

我们所讲的环境,和环保局讲的环境是两个概念。我们讲的环境,是心所在的环境,包括那些影响心理发展的人和事以及自然环境,也包括自身生理基础。这个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大脑浸泡在这个环境里面被染成什么样,和这环境有密切关系,也和大脑的自身质地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人的心理发展,既受自身遗传的影响,也受所在环境的影响。大脑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以发展。

人类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对应人体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反应区已经都被科学家们找到。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查看脑科学类的书籍。大脑的生理现象和我们的心理现象存在高度相关。在大脑中存在着庞大的神经元链接,正是这些神经元链接之间释放和接受化学分子的过程,让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获得电流变化来实现计算一样,拥有了储存、记忆、分析能力,人脑的精细和复杂程度,目前还没有一架计算机可以相比。我们的情绪也来自大脑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对环境的回应,也可以说是大脑记忆库对环境的回应。

以抑郁症为例,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病人大脑神经元之间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的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值。当然,到底是多巴胺减少导致抑郁症,还是抑郁症导致多巴胺减少?难有定论。通过药物补充多巴胺,只能起到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尚不能真正治疗抑郁症。真正治疗抑郁症,还需要一整套心理治疗方案,药物只是辅助手段。可惜,我们目前不少精神医疗机构,只要来访者有情绪抑郁表现,就给药吃,而不能够提供更深入有效的服务,甚至出现不是抑郁症也给吃药的现象。同时,心理咨询机构也学样给来访者吃药,殊不知,心理咨询是没有处方权的。这实在是一种行业弊端。对此,我们要有一点鉴别能力。

1.2 大脑的早期发展

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子宫里生命的大脑已经在快速发育。此时的大脑就像一台正在组装的电脑,元器件的品质决定了这台电脑的档次。胎儿大脑生理发育的好坏跟母体的关系,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范畴。跟我们的范畴有关系的是胎儿的大脑环境,对于胎儿来说,此时的环境就是他自己,自己就是环境的全部。婴儿出生以后,就立刻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进入到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将伴随他一生。在人生最初的三年里,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三岁孩子大脑神经元链接是成年人的两三倍,之后开始选择性断裂。这个时期的家庭养育方法,决定了这颗大脑所经历的发育环境。0-3岁的大脑发展,基本上决定了大脑的能力水平。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养育显得尤其重要,可惜很多人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不少人甚至还有“舍本逐末”的做法。

大脑早期的发展,同时也是人格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时间里,人格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能否建立和环境的信任关系。那些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婴儿是否得到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关注,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埃里克森把它叫做“精神活力的根本前提”,它会让儿童感觉到“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些婴儿在这方面被大打折扣,他们未能得到基本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都可能对他人是疏远和退缩的,他们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一周岁以后,孩子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这个时期,人格发展中的第二个转折点逐渐呈现出来,即“自主性”与“羞愧和怀疑”两种不同的生命拐点。

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这个阶段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愧和怀疑的感情。这个阶段大多数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1.3 早期家庭养育基本原则

前面说一周岁以前,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这个悉心照料是指养育者的一切照料行为都围绕孩子的需求展开,而不是按照成年人习惯了的行为来展开。婴儿的体质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会不一样。在这个阶段,围绕孩子的一切都是环境,包括家长的脾气性格、语言习惯等都是孩子成长环境的组成部分。“悉心”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这两个字足以说明其精细的程度。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能很快理解到孩子需要什么,并且予以满足。让孩子始终处于舒适的感觉中成长,他们会更加乐于和环境交流。

乐于和环境交流,是保持大脑神经元链接丰富化的基本前提。孩子在丰富的环境互动中刺激大脑的发育。什么样的孩子会和环境有更丰富的互动呢?毫无疑问,是那些和环境建立了基本信任关系的孩子,而不是那些畏惧环境而退缩的孩子。所以,这个阶段的家庭养育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故意“训练”孩子——很多人有一种为自己偷懒开脱的说法:孩子不要太宠,会宠坏的;所以,让她哭一会儿好了,习惯了就不哭了——实际上孩子经常可能是哭累了才不哭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根本就不存在被“宠坏”的说法,再怎么“宠”都不会过分。

从心理科学来说,这一时期家长们养育孩子的行为陷阱是“漠视”。漠视孩子的哭闹对孩子是最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目前尚无法评估,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不利于大脑发育得更聪明,也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

同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此时尚未开始说话的孩子,其实已经在表达自己。家长要和孩子说话,最好是有一个照料者能够持续地长时间和孩子说话,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你不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听不懂你说的话;不要等孩子会“听懂”你说话的时候才跟他说话。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应当和孩子建立起紧密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快会被孩子下一个阶段的表现所印证。

从1岁半左右到3岁,是早期养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学会说话。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个快速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成长得比较好的孩子,以后会有比较好的表达和阅读能力。心理学更倾向于让孩子通过听力来吸取语言信息,听得越多孩子越聪明。在这个时期,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听故事、听讲话、听音乐。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继续和孩子说话交流,不管孩子是否会对话,尽可能多和孩子说话。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很会讲话。

在这个时期,孩子还发生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他开始会走路。走路和用手抓取东西会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孩子的世界由此变得大了很多,手指是大脑的延伸,孩子们通过各种接触,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感知。这个阶段,允许和鼓励孩子多探索、多接触会有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游戏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教育活动。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充当的是游戏中的角色,通过游戏活动,会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学习能力。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成年人在这个时期要么把孩子当成玩具(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好玩),要么把孩子乖乖的不作声响当做是福气。一些成年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喜欢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吃喝拉撒事情的发生。他们边带孩子边干自己的活儿,他们的注意力其实不在孩子身上。这种任务观点式的养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世界缺少应该有的丰富化,也不利于大脑走向聪明。

1岁半到3岁孩子养育行为的陷阱,是限制孩子的探索和游戏。在看似乖巧的背后,是大脑神经元链接不够丰富化,聪敏的孩子不是这样发展出来的。这个时期神经元链接越丰富,大脑发育得越聪明。这种丰富化来自孩子的广泛接触环境和游戏活动。

从婴儿出生到3岁这个生命早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两个关键时期,它们看似矛盾实际统一:1岁前家庭养育的“宠爱”造就“基本信任感”,会走路以后,基本信任感越强的孩子越喜欢和环境接触,放手鼓励孩子的探索,会让孩子更聪明、人格发展更健康。在这之后,孩子进入幼儿园。毋庸置疑,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他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无法与之抗争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发展,我们将放在后面予以讨论,也可以参照辅助读本《落地的感觉——家庭成长心理咨询手记》第一部分相关内容。

1.4 大脑的浸润状态

大多数人都有过到一个陌生城市问路的体验,初来乍到,我们向当地人打听到目的地的路线,将之记在纸上,集中注意力按路牌、地标一路找过去。路线往往能保证我们不走弯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路线上而忽视其他许多信息,比如,气候、风景、路人、建筑等,所以,这个城市对他们而言仍是陌生的。如果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城市自行摸索,也许会走不少的弯路,但在这个走弯路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熟悉起当地的建筑、街道的组织……开始获得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创建一个地图。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生活在它自己的城市中的唯一的市民和主人,我们对自己这个城市了如指掌自动反应,但是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来自生活的积累,来自我们自出生以后所接触的整个环境对我们的熏陶,我们被浸润在这个环境中。不管有意无意、愿不愿意,我们的大脑始终处于浸润状态。

家庭是一个结构,生命早期大脑成长的环境,由这个家庭中的其他每一颗大脑的“城市地图”以及它们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所决定。是他们决定了房间的颜色和大小,是他们决定了吃的喝的玩的,是他们决定了说什么唱什么听什么看什么,也是他们决定了出去和回来。这种互动的环境对大脑早期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语言环境。语言和情感是人类成长和其他哺乳动物成长最大的区别之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狼孩,被大自然中的狼养大的人,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机会,等到被发现后带入人类生活中,狼孩已经很难学会语言,在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处于婴儿阶段。在美国,曾经发现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一直被单独禁闭“饲养”着,叫吉尼。等到人们发现事情真相把吉尼解救出来,吉尼已经十二岁,她还不会讲话。通过专家们的教导和辅导练习,吉尼基本可以掌握单词发音,但她根本无法说完整的句子。她记不住完整的句子,不能理解句子,无法和别人进行借助于语言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吉尼能通过肢体接触感受到被抚摸的愉悦和关怀,却无法通过语言来感受到爱和关怀,这一步是在婴儿时期就已经经历过的。婴幼儿由这样一个历程来完成心理发展,吉尼的心智水平被停留在那个时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身边人大脑成长的环境。小孩子在家庭里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家庭成员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断雕刻这颗快速发育的大脑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