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浅议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意识地厘清现阶段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活动范围,进一步探索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途径。随着多层次服务网络的建立,心理教师的系统协调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基于高中心理教师在学校应当担任的专业角色,对心理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很高。只有这样,心理教师才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成长,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担当好心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履行好相应的职能。

廖美芳[1]

[摘 要] 本文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国内现状,分析了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若干误区。有意识地厘清现阶段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活动范围,进一步探索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途径。

[关键词] 心理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

普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心理活动课、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活动课是以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的,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享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一门课程。在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学习适应、自我意识等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来完成。同时,指导开展心理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校报、宣传栏、信箱、电子邮箱等途径,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指导学生自愿成立心理社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自主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社团的活动体现心理教育特色,团结、带动、影响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的各项活动中来,力促学生在学习、交往、自我情绪调控和意志力培养等方面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还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创办会刊《美丽人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报道,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组成部分。

心理教师应当是心理教育科研课题的策划者、承担者和实践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心理顾问,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中介,是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倡导者,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实践者[1]。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还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我们自身还需要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需要完善,心理教师队伍还需要壮大,需要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不过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作为初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我们既感庆幸,又感责任重大,当勉力为之,决心怀着更多的热情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注重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结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形成有益的辅导风格,做一个自觉觉人的进取者,做一个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心理教师。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角色身份定位尚不明确

心理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在中小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工作,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如学习、情绪和社会发展等问题,设计管理或参与学校心理服务,促进儿童青少年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人员。当前,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我国教育法,学校全体教师都应该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狭义的心理教师指的是受过专业训练,取得资格并经过正式任命的人员,本文主要讨论后者。心理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专业角色定位、职业活动范围和方法,但往往在学校具体工作中,心理教师的精力不知不觉被分散在不同的事务上,在专业发展上越来越没有把握,对自己的心理教师角色认识越来越模糊。很多学校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很单薄。从横向上开看,心理教师缺乏与教研组同事进行交流切磋的机会,从纵向上来看,没有师徒传承的学习机会,日常工作完全靠自己摸索。很多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培训都是由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教师要参加这样的培训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这种精力被分散,缺少同行智力与精神支持,学习提升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对专业角色定位不明确,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二)职业活动范围和方法模糊

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对象是确定的,但具体的工作很多时候却很凌乱,心理健康工作处于孤立状态,没有和班主任工作进行有效的衔接,心理教师有热情对学生进行了解和帮助,但是往往不能和班主任、科任老师及学校的管理形成合力。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系统化的协调能力大多较差,甚至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职责都不明确,更谈不上在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关系中的协调。特别是在学校内部,心理教师的责任与班主任、教导处有明显重合或矛盾之处。由于所受训练的局限性,心理教师把自己摆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个体的咨询上,而用于系统构建上的时间很少,当然这与师资力量小有关。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学校心理人员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社区联合,尝试建立心理教育网络。例如兼职人员设计初级干预(以发现与预防为目的),独立或组织专业小组进行次级干预(早期鉴定与问题处理)和三级干预(发现并转介以便进一步诊断与治疗)。随着多层次服务网络的建立,心理教师的系统协调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心理活动课、咨询辅导等一直没有固定的范式,心理教师也缺少督导,如此一来,心理教师平时每走一步都要摸索,再加上其他琐事,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更加完善的体系,或去实践充实体系。

(三)人格特质与职业要求的冲突

基于高中心理教师在学校应当担任的专业角色,对心理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很高。心理教师要上好心理活动课,除了应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心理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并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有较系统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心理教师才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成长,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担当好心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履行好相应的职能。心理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熟练的咨询技术。要指导学生社团,心理教师需具备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及策划、编辑能力,具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把握时代脉搏及学生成长动态的前瞻能力。进行心理教育课题研究,要求心理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实践探索中充实丰富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内涵,走出一条具有特色和实效的校本育心之路。要联合各方面力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学习钻研学校管理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应用技能,增强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加强自身为人处世的磨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心理教师还要具有高远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树立专业理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担当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四)传统教师职业带来的困惑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应该保持自己专业的身份还是把自己列为传统教师中的一员?既然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心理教师的称呼听上去就与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的概念差不多。而身为教师,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经验积累的途径。然而,皮特森与布朗等人关于教学经验与学校心理辅导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教学经验不一定能促进辅导者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二,具有长期教学经验者可能较倾向于对学生作价值判断。

上述第二项直接说明了教学经验对于心理教育与服务工作而言是个不利的因素,因为在面对服务对象时,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将他划分为好人、坏人的态度。教师心里一般都有根深蒂固的关于好学生、困难学生的定义,教学经历越丰富的教师,类似的定义越清晰完整,越不易改变。师生式的利害关系如果被引入到心理服务体系中来,不管这种利害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都将影响心理服务效果,而作为求助一方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困难可能涉及某些目标而顾虑重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引导式关系,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内的,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 ,也就是说,应该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性关系。这样,一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使他们有安全感,让他们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心理教师的利益,使他们不必承担超越自己角色范围之外的责任。

有意义的人格改变只能发生在这种引导式的师生关系中。卡尔·罗杰斯指出,令人满意的助人关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为“以求助者为中心”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和真诚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特征同样适用于心理教师与其所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这种关系意味着,心理教师作为助人职业,其工作性质赋予其以特权探知处于年轻的、脆弱状态的人最担忧、最敏感的信息,所做出的言行不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服务是以提高人的自尊、自爱、自助能力为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它要求尊重服务对象,不将成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心理教师是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最大的不利是服务关系的确立。很多时候心理教师在上心理活动课或接受咨询时受到传统的教师职业规范的约束,失去了应有的中立态度和平等积极的关注。

三、问题解决探索

(一)组建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结构完善的体系,包括学习心理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自我意识辅导、适应辅导、生涯辅导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学校积极心理氛围营造、教师心理维护、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方法开展活动,并且在实践中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辅导方案。可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需要一个由专家引领、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团队。争取到学校校长的大力支持,由心理教师做总体的系统规划,撰写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联合全校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课题组成员组成教育团队,实施系统教育,既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又提倡并引导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还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提高。心理教师教育风格多元化可以促进其自我认同及成长,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就可以更加的专业和明确,而其他教师担当支持、转介、服务的角色。

(二)心理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要发挥心理教师在学校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心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特征与社会的相关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要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需要有心理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基本管理制度、培训督导制度等制度保障,既确保心理教师队伍本身的专业身份,又确保这一学科的专业人员能够在一定的职业规范下顺利工作,保障工作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三)形成各具特色的心理辅导风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认可了自己是一个有自己风格的心理教师:简单真实的个性+生活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加的智慧。心理辅导本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对话,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呈现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是有示范作用的。当心理教师认可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后,才能够传递出生命的热情,才会有感染力,才会和学生有真正的心灵上的共鸣。

(四)做一个自觉觉人的进取者

作为一个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做一个自觉觉人的进取者,积极投入工作和生活。

1. 读书自悟

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沟通,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持与共鸣。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远。

2. 系统培训与督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参加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老师接受高一级心理咨询师的督导是自觉觉人的重要途径。

3. 教学反思与自我反省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认真总结,积累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不断拓宽视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要不断自我反省,避免在心理辅导中对学生造成伤害。

4. 专家引领与合作互助

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同行及其他学员的联系、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交流广泛吸取教育教改信息和灵感,吸收他人先进的教育经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以及管理水平。

5. 科研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地方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心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 1 ] 岳理.普通高中心理教师专业角色职能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 2 ] 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

[ 3 ] 李凤雷.浅谈高中心理咨询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实现途径[J].中国民康医学,2006(2).

[ 4 ] B H PETERSON,D. BROWN. Does teaching experience matter[J].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68(46).

[ 5 ] 梁其贵.关于中学心理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64-65.

☆ 本文荣获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廖美芳,女,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成都市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