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步儿心理的发展

学步儿心理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步儿的骨骼继续骨化,但是相对于学龄儿童和成人而言,骨头中水分较多,因此依然弹性大、易弯曲,要避免不正确的养育导致骨骼变形。学步儿神经系统日趋成熟,也使得大脑皮质机能进一步发展。
学步儿心理的发展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1-11

妮妮这是怎么了?

妮妮快3岁了,每天早上起来照顾她穿衣,是一件让妈妈很头疼的事情。给她准备红色的,她要绿色的。下次准备绿色的,她要蓝色的。之后给她准备蓝色的,她又要红色的了。不光是穿衣,吃早餐也会有类似的问题。给她准备面条,她要吃包子,给她准备包子,她要吃饺子。而且,若尝试像以前一样说服她,只会引起她最近的口头禅:“不嘛,就不!”妈妈很是困惑不解,妮妮以前很合作的,现在这是怎么了?于是向学前教育专业人士请教。

思考:您认为,妮妮出现这些行为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步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学步儿的身体发育,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15],以及肌肉和骨骼方面的积极变化。其中,1~2岁期间,身高每年平均增长10~12厘米;2~3岁期间增长8~9厘米。因此,学步儿2岁时的平均身高,女孩可达87.2厘米,男孩可达88.5厘米;3岁时的平均身高,女孩可达96.3厘米,男孩可达97.5厘米。

相应地,1~2岁期间,体重每年平均增长2.5~3.5千克;2~3岁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5~2.5千克。因此,学步儿2岁时的平均体重,女孩可达11.92千克,男孩可达12.54千克。3岁时的平均体重,女孩可达14.13千克,男孩可达14.65千克。

学步儿的骨骼继续骨化,但是相对于学龄儿童和成人而言,骨头中水分较多,因此依然弹性大、易弯曲,要避免不正确的养育导致骨骼变形。肌肉方面,较多与运动有关的大肌肉已经发展,但是整体而言,学步儿的肌肉耐力差,还是容易疲劳。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学步儿的脑重量继续增加,到2.5~3岁,脑重约为900~1 011克。与此同时,脑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神经细胞体增大,神经纤维迅速髓鞘化。

学步儿神经系统日趋成熟,也使得大脑皮质机能进一步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有助于学步儿的反射活动日趋精确、日趋完善。如此,相对于婴儿而言,学步儿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进步。比如,满2岁之后,若适当引导,学步儿基本能够在脱离纸尿裤的情况下,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用自己的小便盆,而不会经常尿湿裤子了。所需睡眠时间也相对减少,清醒时间增多,因而认识世界的机会更多。

另一方面,学步儿神经系统日趋成熟,也使得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和发展。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信号刺激。其中,从属于条件刺激的具体事物,称为第一信号;从属于条件刺激的语词和抽象符号,则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即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即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比如吃过杨梅的人,看到一盘诱人的杨梅,还没有吃,就感到生津止渴,这便是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而行军途中,焦渴难耐之际,士兵听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就流口水,这便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以下由低到高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

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阶段3:直接刺激→词的反应。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阶段1在新生儿阶段即已经出现。最初,通常出现在与食物有关的条件反射当中。比如,因为饥饿而哭闹的新生儿,看见妈妈擦拭乳房,准备哺乳,就停止了哭泣。或者看见成人摇晃着装满奶的奶瓶,就停止了哭泣。

阶段2在婴儿期即已经出现。比如,听到“宝宝,灯灯在哪儿呀”,八九个月的婴儿转头去看灯。成人再问“冰箱在哪里呀”,婴儿就转头看着冰箱。

阶段3在快满周岁的婴儿身上可以体现。比如,已经会叫“妈妈”的11个多月的婴儿,看见妈妈过来,就高兴地叫:“妈妈,妈妈。”再大一些,阶段3中“词的反应”,也相对更复杂一些。比如看到爸爸下班回来,2岁8个月的学步儿高兴地叫道:“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

阶段4是更复杂的水平,因为输入和输出都是言语,这就要求儿童具备最基本的言语基础。通俗而言,要听得懂,还要根据听懂的意思,自己再以言语进行回应。比如,听到“宝宝,你叫什么名字呀?”2岁6个月的学步儿回答:“我不告诉你。”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四个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陆续出现,然后齐头并进地向前发展的。比如,我们现在还不时体现出阶段1、阶段2和阶段3所描述的现象。上课铃响了,我们不由自主就走进教室,这是阶段1的例子。同学提议:“咱们一起做手工吧!”我们可能就微笑赞许地点点头,这是阶段2的例子。安静的寝室里,大家都在看书,突然有同学的杯子掉到地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你拍拍胸口说道:“哎呀,吓我一跳!”这便是阶段3的例子。而我们现在体现出来的阶段4,相比起在学步儿身上刚体现出来的阶段4,通常又更加复杂。比如,同样是“词的刺激→词的反应”,我们现在既可以听到词后说出来,听到词后写出来,也可以看到词后说出来,看到词后写出来。因为我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都已经发展得很好,所以在阶段4中,两种言语类型已经可以任意组合了。由此可见,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心理发展是一个日趋复杂的奇妙过程。

二、学步儿的动作发展

(一)新增了较多大动作

学步儿,顾名思义是正在“学步”的儿童。与1岁前相比,学步儿的动作增多了,具体表现为:新增了下肢的大动作(如走、跑、跳、单脚站等)。由前文的表1-3可知,90%的孩子,在15个月的时候能够做到“独走几步”这个动作,17.7个月的时候能够做到“会跑不稳”,20.7个月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跑能控制”。至于双手扶栏上下楼、一手扶栏上下楼、不扶栏上下楼、双脚跳、独脚站、跳远等与行走有关的动作,也都在1~3岁期间完成。因此,学步期结束,到了幼儿期,正常的孩子已经完成所有与人类独立行走有关动作的发展。

(二)动作更加熟练复杂

在增加了较多动作的同时,学步儿的动作也更加熟练、复杂化。将近3岁的学步儿,可以将上述所有的动作,在生活中自然地、熟练地自由组合。他们可以走着走着就跑起来;也可能跑着跑着,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戛然而止,然后看着看着就蹲下去甚至趴下去观察。如果大人说该回家吃饭了,一些孩子就即刻站起,又跑到大人身边。动作的发展,给了学步儿更多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相应地,学步儿的手部动作也比婴儿时候更加灵活,他们的手眼协调动作更多,也更喜欢用手去探究周边的世界。

三、学步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喜欢实物活动

大多数学步儿,特别是接近3岁的学步儿,通常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喜欢实物活动。所谓实物活动,是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这是学前儿童探索周边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学步儿阶段尤其如此。儿童在实物活动中,对工具的使用方式,展示了他们如下不同的发展水平。

水平1:不按用具特点进行动作。婴儿基本上处于这一水平。比如,这些孩子抓住工具之后的普遍动作就是“敲打”和“啃咬”。不管得到的工具是什么,碗勺也好,手机也罢,都用来“敲打”或者“啃咬”。

水平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刚进入学步阶段的儿童,基本上处于这一水平。他们使用工具的动作更加丰富,除了“敲打”和“啃咬”,还会“拉扯”“抛掷”“揉捏”等。在探索某一实物过程中,这些动作可能都会出现,但是所占时间并非均等,他们进行某一特定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水平3:能够重复有效地动作。一般情况下,1岁3个月以上的学步儿,在简单情境中,基本上能够重复一些有效的动作了。比如,将一个香蕉递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可能进行多种探索,无意中扯开香蕉皮的一个口子,就会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把香蕉皮扯开,然后自己吃掉。能够重复有效动作的孩子,即进入了皮亚杰所述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

水平4:按用具特点进行动作。2岁以上的学步儿,对周边熟悉的实物,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其特点来使用了。如,不仅把碗勺拿来当玩具敲的现象减少了,而且还能够尝试用碗勺往自己嘴里送饭了。在成人的教育下,也不会拿手机来敲打,而是有模有样地打电话了。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年龄儿童在探索不同的实物过程中,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水平。这取决于儿童对实物的熟悉程度、实物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成人的引领情况。整体上处于水平1的婴儿,是否能够自己用奶瓶喝奶或者喝水,与成人是否给予探索、教导的机会关系很大。若是在喂水的时候,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婴儿握奶瓶,那么一般6个月以上的婴儿就能够独立握住奶瓶喝奶、喝水了。学会了如何使用奶瓶的婴儿,即便还惯于敲打绝大多数的物品,他们也不会过多地敲打奶瓶了。若是缺乏这一锻炼,一些婴儿快满周岁时,依然不会自己独立握奶瓶喝水。又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拿到书以后是拿来“敲打”“啃咬”和“撕扯”的,若成人予以引领,那么到了2岁之后,学步儿或许慢慢明白书是拿来阅读的。但是即便他们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未必就能够阅读所有的书,若给他们一本深奥的、无图片的字典,他们依然不知道如何阅读,可能还是当玩具玩的。

(二)认知过程发展齐全

认知过程是指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具体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这些心理过程。感知觉和记忆这两种认知过程,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都已经出现,到了学步儿期,又新增了思维、想象和言语,因此认知过程就齐全了。

值得一提的是,言语在学步儿期真正形成。婴儿期是言语发展的积极准备期,到了学步儿期快结束时,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会说话。即便吐字不是很清晰,他们也能够比较顺畅地用言语跟亲人交流。若孩子满3岁,还不会说话,言语发展就滞后了,需要带其去看专业的医生。

(三)自我意识萌芽

一方面,学步儿由于走、跑、跳等下肢动作的发展及其日趋熟练,他们基本上获得了支配自己身体的自由。这些自由,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生理条件。另一方面,2岁之后的学步儿,逐渐学会使用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这些代词的理解与正确使用过程,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步儿自我意识萌芽的典型表现,是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想法,逐渐有自己的主见,并且越来越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表达自我内心需要的意识并非易事,学步儿的言语发展水平毕竟有限,即便有时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未必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学步儿新的需要与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这需要特别关注。

四、学步儿的教育

(一)提供材料,支持实物活动

实物活动对学步儿的发展,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一,有助于锻炼其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大量的实物活动,比如搭积木、串珠、玩水玩沙、拾捡树叶、观察蜗牛、栽种植物、投掷小沙包、拍打和踢小皮球,等等,给了学步儿锻炼身体、活动手脚和促进手眼协调的机会。

其二,它有助于学步儿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促进其认知过程的发展。实物活动,给了学步儿亲身操作体验的机会,这往往比光是讲给他们听,或者只给他们看,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观察力、言语、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认知过程的锻炼机会也会更多。正所谓,讲给孩子听,不如带孩子看;带孩子看,不如直接让孩子操作体验。比如,与其通过言语描述什么是西瓜、西瓜是怎么长的,不如拿西瓜各个阶段的图片给孩子看。但是,若有条件能够让孩子亲身体验,将西瓜的种子埋到泥土里,引导孩子观察种子发芽、蔓苗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并让其亲自浇水、施肥、捉虫、摘瓜收获、品尝西瓜,那么他们对西瓜一定认识得更加深刻,伴随其中的多种认知过程也会发展得更好。

因此,应趁着学步儿喜欢实物活动这一大好时机,力所能及地为其提供多种材料,让其能够充分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就及时予以适应性的物质、情感或技术方面的支持。

(二)关注需要,改进教育方式

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之后,特别是接近3岁的学步儿,他们的心理需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若父母和教师一时没有关注到学步儿的这些改变,依然以原有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必然引发其较多的否定行为或者抗拒行为。

引导案例1-11中的妮妮,就属于这种情况。妈妈只看到了妮妮的否定和抗拒行为,却不能够分析妮妮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因此困惑不解。专家给妮妮妈妈的建议是:给妮妮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她自己决定,然后尊重她的选择。比如晚上临睡前,跟妮妮说:“妮妮呀,根据天气预报,明天这几件衣服都可以穿,请问你选择穿哪一套?你想好以后,请拿到床边的衣帽架这里挂着,明天你就不用花时间想这个问题了。袜子也是,这几双都可以穿,你选好一双,一起放在衣帽架那里吧。”又比如,列几种家长可以提供的早餐让她选择,对她说:“妮妮,明天早餐,我们可以吃包子、馒头、面条和饺子,请问你选择哪一种?”最好做成一张卡片,引导妮妮简要地勾出选项。妮妮妈妈一尝试,结果惊奇地发现所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说:“衣服既然都是带着妮妮去买的,她就不会太在意哪一天穿什么。她在意的是,她不想什么都被一板一眼地安排,在一些事情上,她开始想自己安排。可是,她难以将内心这种需要准确表达出来,就只好抗议成人的包办代替。”

妮妮妈妈的表现尚属于理性的,她是通过向学前教育专业人士请教以改进教育方式,而非通过简单粗暴的训斥、责罚来压服妮妮。如此,亲子关系就又进入一个新的佳境。所幸,我们幼儿教师就是成长中的专业人士。我们可以在家长来请教之前,就密切关注孩子们的需要。然后,通过家园共育会议,或者入园和离园的时间,主动跟家长交流,共同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危机期。

拓展阅读1-7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16]

为推进儿童保健工作,根据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并于2009年正式公布。该参照标准,分别包括了7岁以前男童、女童不同月龄的身高、体重、头围的详细标准值。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官网中查阅、下载这一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