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期语言发育规律

婴幼儿期语言发育规律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获得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阶段性。10个月大的婴儿大约可以理解10个左右表示人称、物体和动作的词。12个月之后的婴儿会对成人的话语表现出诧异,会思索行为的反应。这个时期,一方面婴儿发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婴儿1周至1个月期间,已经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以吸引成人的注意。

第二节 婴幼儿期语言发育规律

案例引导

患儿,女,2岁3个月,自发表达单词12~15个,用单词、发声和动作表示需求,理解部分日常会话,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与家人能主动交流,在家主要玩积木,不看书和图片,不听故事。作为康复治疗师评定幼儿语言发育时,应思考以下问题:①婴儿出生后,什么时候才能够发出声音,什么时候才能够开口讲话呢?②婴儿说话迟是不是不正常呢?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因此,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心理学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获得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阶段性。虽然不同的儿童达到某一阶段水平的时间有早晚,但发育的基本阶段和先后顺序是一致的。儿童心理学家把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作为语言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儿童语言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0~1岁的前语言阶段,1~3岁的语言形成阶段及3~7岁的语言发展阶段。

一、前语言阶段

有关的研究者把儿童单词句出现以前的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并把这一时期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前语言阶段感知能力

前语言阶段感知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辨音—辨调—辨义。

1.辨音水平(0~4个月)

在出生到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婴儿基本掌握了听单一语音的本领。首先婴儿学会分辨语言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约出生10d);其次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约24d后);大约2个月后,比较清晰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因为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造成的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

在辨调感知中,婴儿开始时注意的是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并从中感知话语声音的社会意义(这时对区别汉语字词的声调并不敏感,而是对说话人说话时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大约6个月时,婴儿能同时感知3种不同的语调。例如,用微笑对愉快的语调作出反应,用平淡对冷淡的语调作出反应,而听到恼怒的语调时,无论实在的语义内容如何,婴儿或者愣住、紧张、害怕,或者用发脾气的“嗯”声予以回应。

3.辨义水平(10~18个月)

随着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越来越多地在感知人们说话时能将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这时学习汉语的儿童开始学习通过汉语声、韵、调整合一体的感知来接受语言。10个月大的婴儿大约可以理解10个左右表示人称、物体和动作的词。12个月之后的婴儿会对成人的话语表现出诧异,会思索行为的反应。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婴儿说得少,说得不清楚,说得不准确,但婴儿却“懂得”很多,已经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做好了“理解在先”的准备。

(二)前语言阶段发音能力

在儿童出生后的1年半时间里,前语言发音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另一种主要现象,指的是儿童正式说话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说话前的语音操练。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研究者把前语言语音发育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国外使用五分法(J.Gleason):反射性发声阶段(0~8周);咕咕语阶段(8~20周);发音游戏阶段(16~30周);咿呀学语阶段(25~50周);成熟口语阶段(9~18个月)。国内通常使用以下三分法。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

第1个月时,哭叫是主要发音,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声的音长、音高和音量,能用几类不同的哭叫声表示饥饿、疼痛、无聊等意思,用以表达要人抱或要吃奶等不同需求。2个月时,出现偶偶作声情况(自言自语)。多为简单的元音,类似汉语单韵母(/a/、/u/、/o/、/i/、/e/),但也有少量复韵母(/ai/、/ei/、/en/、/an/、/ao/、/ou/),还能发出4个辅音/n/、/h/、/g/、/k/;除/n/之外,其余3个辅音均与元音结合,出现汉语音节类化的趋向(/he/、/hei/、/ge/、/ka/等)。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这个时期,一方面婴儿发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4~7个月,婴儿的发音大多为单音节,类似汉语音节中的零声母音节和部分声母加韵母的音节(如拉长音的/ya/、/ao/、/wa/和/ba/、/bei/、/da/、/dei/、/hi/、/ke/、/gong/、/ma/、/ni/);同时发音的调也开始在音节中出现,这种情况反映出婴儿发音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自6个月之后,婴儿的音节发声中出现较多的重叠双音节和多音节现象;某些由辅音和元音结合的音节在一个确定的形态下重复,这是婴儿对发音结构更高级的控制的反映(婴儿独自呆着的时候,或对成人逗弄作出反应的时候,他们操着更接近成人说话的语音,如/mama-ma-mama/、/a-baba-ba/)。

3.前词语发声阶段

此时,婴儿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有重音和声调,似乎在说某个句子。发音往往是一种固定情景的学说话活动,他们力图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某些词语发声。此阶段出现了前阶段未出现的辅音(/x/、/j/、/q/、/s/、/z/)。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

前语言交际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之前,用语音及伴随动作或表情去代替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这种特定的能力与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发音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

婴儿1周至1个月期间,已经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以吸引成人的注意。交际倾向主要产生于生理需要。2个月左右的婴儿会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对成人的逗弄报以微笑,用“喔喔”声来吸引抚养者的注意;如果成人对他们的声音较长时间予以忽视,婴儿会用蹬腿、改换表情或发不同的音来表达自己的不耐烦情绪。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

4个月左右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进行说话交谈;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呈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这表明婴儿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人们语言交往的基本要求;当成人与婴儿的一段轮流对话结束后,婴儿会发一个音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婴儿在4~10个月期间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这种表达往往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这时的交际已具备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从交际倾向看,出现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倾向(当用某种声音表示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成人的了解时,婴儿会重复这种行为直至成人弄明白);从交际习惯上看,此时不同的婴儿会开始自己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重复声音表达一种意思。这个时期的婴儿逐步还会使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来达到各种交际目的,除了具备指令、要求、情感表达和评论情景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表达陈述、否定、疑问、感叹、祈使等句式意义的功能。

二、语言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大量地理解语言,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在儿童语言的形成阶段,其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儿童最初的语言活动是从听懂成人说的话开始的,在听懂的基础上开始模仿、使用语言。1~1.5岁,儿童理解语言的能力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单词句阶段(1~1.5岁)

1岁以后,幼儿在听懂词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词,从这时候起,他的语言开始执行最初的交际功能。这一时期幼儿说出的词有以下特点。①单音重叠。在这一阶段,喜欢说重叠的音,如灯灯、帽帽、娃娃、饭饭等。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少锻炼。②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还不够精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如见到爸爸叫“爸爸”,见到其他男性也叫“爸爸”。③以词代句,即用一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如孩子说出“妈妈要”这个词,有时告诉妈妈他要吃东西,有时则代表他要某件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别人手中的食物或玩具。

2.双词句阶段(1.5~2岁)

在理解词汇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了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如“吃饭饭”这种句子在表意功能上更为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其特点如下。①句子简单。这时的句子简单、短小,如简单主谓句“妈妈来”,简单谓宾句“要娃娃”、“给老师”,简单主谓宾句“宝宝吃饭”、“爸爸开车”等。②句子不完整,有时只是用一个词组来表示一句话。如小明的火车,意为那是小明的火车。将两个词在一定的情景下连用。尽管句子不够完整,但能够让人了解其含义。③词序颠倒。1~2岁的孩子,时常有颠倒词序的情况。如将“对不起”说成“不对起”,这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正确的语法规则。随着语言的应用和实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正确的语言示范,其表达性语言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3.完整句阶段(2~3岁)

在2岁以前孩子能选择一个词或把两个词组合起来,粗略地去表达语义。2岁以后,则开始学习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人应经常和孩子交流谈话,这一时期将是孩子语言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了复合句。例如,“我不戴帽子,太热了。”这句话虽然没有应用表示复合句的连词,但幼儿已经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②词汇量迅速增加,学习新词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到3岁时,已能掌握1 000个左右的词汇。

三、语言的发展阶段

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言机能的发展等方面。

1.迅速掌握本族的全部语音

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增长不断下降,3~4岁为语音发育的飞跃期。幼儿对韵母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发辅音感到困难。据我国调查发现,儿童发音错误最多的是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在正常的情况下,4岁的幼儿能够基本掌握正确的发音。

2.词汇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加和扩充

儿童早期词汇量的增加呈现出阶段性,这是由量的积累到产生飞跃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李石君的研究显示:1岁半儿童的词汇最多为70个,2岁儿童的词汇为270个,3岁儿童的词汇为950个,3岁比2岁增加3倍多。史慧中的研究显示:3~4岁儿童的词汇为1 730个;4~5岁儿童的词汇为2 583个;5~6岁儿童的词汇为3 562个。4~5岁的比3~4岁的儿童增长49.3%,5~6岁的比4~5岁的儿童增长37.9%。

另外,早期儿童的词汇中以实词占绝对多数,实词中以名词和动词占绝对多数。

(1)名词。史慧中的研究表明,具体名词与名词总量的比例为:3~4岁的为85%,4~5岁的为84%,5~6岁的为81%;具体名词中,又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名词占多数,分别占总使用量的43.9%(3~4岁)、41.6%(4~5岁)和41.5%(5~6岁)。李宇明教授归纳出:在儿童名词的发展中具体形象的名词早于且快于抽象名词的发展;3~6岁儿童所掌握的具体名词的比例在80%以上,而抽象名词的比例为20%以下。

(2)动词的发展。李教授的研究表明,早在1岁之前,儿童已经能对118个动词(动词性语元)发生理解反应,约占此阶段语元理解的51.3%,稍高于名词性语元的理解量。此期儿童理解的动词性语元绝大多数是表示身体动作的(63.55%),其次是表示事件和活动的(11.01%),而表示其他意义的动词性语元数量极少。

根据郭小朝、许政援关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动词和动词结构的运用与句子的建构》的研究发现:动作动词是3岁前儿童掌握最多的动词(77.4%),其次是趋向动词(7.9%)、心理动词(5%)和存现动词(5%)。在趋向动词中,儿童较早获得的是“上、下、进、出”等简单趋向动词。1岁8个月后的儿童才获得“出去、进来、上去、下来”等复合趋向动词。1岁7个月时,儿童开始出现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说明,能用“请、帮”等使令动词来支配他人,并有了表示事物存在状态、增减变化和出现消失的存现动词。

(3)形容词的发展。形容词在学前儿童的词量中居第三位,儿童使用最多的30个形容词依次为:小、好、快、多、大、红、坏、高、早、新、白、长、热、干净、脏、香、黑、黄、真、轻、兰、亮、甜、花、老、圆、绿、胖、饱、满。儿童形容词的发展过程表现如下。①物体特征的描述到事件情境的描述。从年龄看:2岁出现物体特征的描述;2岁半出现饿、饱、痛等关于机体感知的词;3岁出现形容动作的词;3岁半出现对人体外形描述的词;4岁半出现个性品质、表情、情感及其事件情境的描述。从各类形容词使用的百分率看:对物体描述的形容词使用率最高,占32.8%;对动作描述的形容词占28.5%;对人体外形描述的形容词占25.7%;其他(主要是机体觉)占13%,其中,使用率最低的为对事件情境描述的形容词,占6.0%。②从单一到复杂特征。如胖、瘦3岁半就能使用,老、青要到4岁半~5岁半才先后能使用。③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词汇。以上海地区调查的几组同义词为例,按各词最早使用的年龄排列,表现为如下顺序:好看(2岁)、漂亮(3岁)、美丽(4岁半)、清爽(3岁)、干净(4岁半)、清洁(5岁半)、开心(3岁)、高兴(4岁半)、快乐(5岁半)、愉快(6岁半使用人数只达44%)。上述好看、清爽、开心等都是上海地区的方言;漂亮、干净、高兴等词在普通话口语中常使用;美丽、清洁、快乐、愉快等词接近书面语言词汇。④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例如,儿童先会讲“红”(2岁)到会讲“红红的”(4岁半)再到讲“红彤彤”(6岁半)。又如,2岁半会说“干净”,4岁半时能说“干干净净”。该调查还发现,使用形容词有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使用的形容词不一定能掌握其完整的词义,在使用中往往出现扩大或缩小现象。

(4)量词的发展。量词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等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应厚昌等的研究表明,儿童对量词的掌握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并表现出由个体量词(个、只等)到临时量词(×碗饭、×盆花等),再到集合量词(×串葡萄、×对枕头等)的发展顺序,“个”是最活跃的量词。6岁时儿童的临时量词的正确率已赶上个体量词而跃居首位。

儿童的语言水平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儿童语言表达的需要的。为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在量词的发展中,儿童经常会采用如下的一些策略。①泛用已经掌握的量词。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个”,经常被儿童泛用的量词还有“只”、“辆”、“双”等。②用动词或形容词做量词。

(5)人称代词的发展。许政援、闵瑞芳的《汉语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研究提示了儿童人称代词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我”的产生。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儿童最早使用的人称代词,大约在1.5岁时出现。在此之前,儿童用名字来指自己,用称呼等来指他人。一开始“我”作为主语和宾语来使用,而且与儿童的名字有一个同用时期。在这一同用时期中,儿童用“我”时往往有特定的使用意向,如想得到东西等。

②“我”、“你”的混分。在“我”出现不久,儿童也开始使用“你”。这时的“你”一般用在宾语的位置上,而且“你”的意义其实是“我”。到了接近2岁时,儿童才能正确区分“我”和“你”;“你”也开始出现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上。

③“他”的发展。第三人称“他”在2岁前的儿童话语中偶然见到,但多是模仿性的。“他”的正确使用是在2岁的时候。早期的“他”多限于指称小人书中的人或动物,而且在使用时往往有参照不明或做复数用之类的现象。大约到了3岁左右,儿童才开始用“他”指称现实生活中的人。到了3岁3个月时,“他”的使用才较为合乎指代、清楚、前后照应等用语规范。

(6)指示代词的发展。指示代词主要是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以及在“这”、“那”后面添加上量词、方位性词语等所形成的“这个”、“那个”、“这边”、“那里”等复合指示代词。儿童大约在2岁之前就开始使用指示代词,而且在实际话语中的使用频率还比较高。根据李宇明教授的研究,儿童指示代词的发展主要有如下一些规律:近指代词的发展优于远指代词;单纯指示代词的发展先于复合指示代词的发展,在复合指示代词的使用中,指代个体事物的(如这个、那个)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指代方位、处所的(如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边、那边、这面、那面),再次是指代群体事物和情况的(如这些、那些、这样、那样),指代动作的(如这次、那次)、种类的(如这种、那种)和时间的(如这时、那时)发展最为缓慢。

(7)对疑问词的理解。

朱曼殊等人研究的调查对象为3岁、4岁、5岁、6岁和7岁的儿童。调查内容是:用含有“什么”、“谁”、“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向儿童提问,要求儿童回答图上的内容和生活中的问题。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已理解并回答“谁”、“什么”、“什么地方”,可见其已具有人、物和空间的概念。4岁儿童基本理解并能回答“什么时候”、“怎样”,说明其已具有“时间”和“事物状态、方式”的概念。5岁儿童已基本理解并能回答“为什么”,说明其已具有因果的概念。

(8)对空间词汇的理解和使用。

根据张仁俊的研究,儿童获得各空间词的年龄大致如下:里——从3岁开始,3岁半基本掌握;上——始于2岁,4岁基本掌握;下、后——从3岁开始,4岁基本掌握;前——从4岁开始,4岁半基本掌握;外——3岁开始,4岁半基本掌握;中间——掌握的年龄是4~5岁之间;左、右——起始年龄为4岁,但到6岁尚未基本掌握。

(9)对时间词的理解。

朱曼殊等在对时间词语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下特点。

①对事件发生次序的理解顺序为:3岁能理解先、后、同时的顺向句(如轿车先开,卡车后开);3~4岁能理解先、后、同时的逆向句(如卡车后开,轿车先开),以前、以后的顺向句;4~6岁能逐步理解以前、以后、同进的顺向、逆向的一般形式和包含形式,如大娃娃上车以前,小娃娃上车。

②时间词的理解顺序为:3~5岁掌握,今天、昨天、明天;4~6岁掌握,上午、下午、晚上;5~6岁掌握,上午×时、下午×时、晚上×时、今年、明年。

③动作时态词的掌握顺序为3~4岁理解“正在”,3~5岁理解“已经”,4~6岁理解“就要”。

④持续时间长短的判断。研究表明,5岁儿童开始能完成如“A、B两车以相同速度同时从同地开出,A车先停,B车后停”这样的作业。

3.句子的表达从简单到复杂

具体表现如下。吴天敏、许政援、彭祖智等的研究表明,2岁以前儿童句长以5字以下的为主(84.4%),没有16字以上的句子,2岁后的句长以6~10字最多(2~2.5岁为53.3%,2.5~3岁为48%,3~3.5岁为55%,3.5~4岁为58%,4~4.5岁为54.7%,4.5~5岁为57.3%,5~5.5岁为56.1%,5.5~6岁为50.7%),并且有了16字以上乃至20字以上的长句子。

朱曼殊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儿童使用句子的平均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岁儿童的平均句子长度(MLU)为2.91,2岁半为3.76,3岁为4.61,3岁半为5.22,4岁为5.77,5岁为7.87,6岁为8.39。

两个实验都表明,句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5岁是句子长度发展比较明显的时期。

(1)简单句的发展。

简单句发展的顺序大致如下:不完整句,如主-谓句、主-动-宾句、主-动-补句甚至主-动-宾-宾句;简单修饰语句、简单连动句、复杂连动句、兼语句、宾语中有简单主-谓结构的句子甚至宾语中有复杂主-谓结构的句子和主语中有主-谓结构的句子、有联合结构的句子。5~6岁的儿童已可掌握上述全部句子。

(2)复合句的发展。

武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复合句的出现稍迟于简单句,它是在儿童简单句还不十分完善的时候出现的。复合句出现后与简单句并行发展。

吴天敏等人研究表明,1.5~2岁的复合句比例为7.3%,2~2.5岁的为30.5%,2.5~3岁的比例为42.3%。在复合句的类型分布中,2~6岁儿童的复合句大多为联合复合句,占复合句的76.92%,具体来说,联合复合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复合句,其次是连贯复合句、还有补充复合句。主从(偏正)复合句中出现较多的是因果复合句,还有少量转折、条件、目的复合句,而递进、让步复合句极少。相对于关联词的使用,2岁组的复合句中无关联词,2岁半组开始出现关联词,6岁组使用关联词的复合句才占复合句的25%。使用最多的关联词有:3岁前使用还有(还要)、也(也是、也要、也有)、又、就(就是);3岁半增加只好、非要、偏要等词汇;5~6岁出现因为、结果、为了、要不然、反正、其实、原来、如果等反应事物间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关系的连接词。此外还有前后呼应的连接词,如“没有……只有……”、“如果……就……”、“一边……一边……”等。

4.语言交往功能的发展

3岁前幼儿的语言多为情景性对话语言,3岁开始出现了独白式语言。虽然这个时期的叙述,常常是没头没尾,很不完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连贯性的讲述逐步发展起来。研究表明,4岁的儿童连贯性的语言往往占幼儿语言的33.5%,情境性语言占66.5%;7岁时连贯性的语言达到58.0%,而情境性语言占42.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连贯性语言比例逐渐上升。从整个幼儿期来看,处于情境性语言向连贯性语言的过渡时期,6、7岁的儿童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其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连贯性语言的发展,使儿童能够独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独白语言也发展起来。

5.语言调节功能的发展

用于调节功能的语言是与用于交往的外部语言相对的内部语言,是指自己思考问题时所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儿童进行思维的媒介之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语言的高级形式,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在3岁以前,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状态的儿童没有内部语言,只有到了3岁以后,在外部语言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内部语言。随着内部语言的发展,儿童语言的调节功能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知识链接

婴幼儿语言发育表

img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