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和带电荷的药物胶体颗粒经皮肤或黏膜导入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中,目前仍未能彻底解决导入药物绝对量的问题,但普遍认为它与电流强度、通电时间、药物的种类、药物的浓度、溶剂的性质、治疗部位、非极化电极的应用、寄生离子、人体的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因此,直流电药物导入可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还能避免药物内服或注射的不良反应,如胃肠症状等。

二、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通过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和带电荷的药物胶体颗粒经皮肤或黏膜导入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其原理是利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和直流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使带负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负极相斥进入人体;带正电荷的药物被直流电正极相斥进入人体。

(一)导入的方式和导入量

药物离子借直流电经毛孔、汗腺管进入人体后,便较长时间停留在皮肤的表层,形成皮肤离子堆。药物离子在皮肤内蓄积与药物的种类、药物浓度、电流强度、通电时间,以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的功能状态有关。皮肤离子堆中药物离子仍保持其原来的药理特性而发挥治疗效果。离子堆中药物离子还可缓慢进入淋巴管和血管而被带到全身,或刺激血管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而获得全身性作用,或对远隔器官和组织直接产生影响。某些药物还能选择性停留在某些器官和组织(趋向性)。例如,钙、氟导入后,在骨、牙齿中沉积较多。

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中,目前仍未能彻底解决导入药物绝对量的问题,但普遍认为它与电流强度、通电时间、药物的种类、药物的浓度、溶剂的性质、治疗部位、非极化电极的应用、寄生离子、人体的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导入药物浓度一般以1%~5%为宜,中药煎剂的浓度要求在10%以上,酶制剂溶液的浓度不能超过1%。

(二)导入治疗作用的特点

1.可将药物直接导入需要治疗的部位

导入的药物只是需发挥药理作用的那一部位,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保持局部较高的浓度,延长作用时间。例如,青霉素透入一次后可持续作用2天,I透入一次后可持续作用15~20天,普鲁卡因透入一次后可持续作用4~6天。因此,直流电药物导入可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还能避免药物内服或注射的不良反应,如胃肠症状等。其特别适用于浅表病灶的治疗。据测定,药物离子导入后,表浅病变区药物的浓度比肌内注射用药后表浅病变区药物的浓度高20~100倍。

2.有局部和全身双重作用

透入的药物离子一部分贮存在局部,一部分由血液和淋巴液带至全身。庄宝琳、张震康等曾将10%碘化钾放入不通的根管内,以负极透入,131 I标记,结果I可进入牙根周围组织及牙本质小管内; 15%氯化钙,由正极透入颞颌关节区,45 Ca标记,结果Ca2+可进入颞颌关节区。这些实验的结果还显示,不仅仅在透入区域附近有所需的药物离子,在远离治疗区的组织内也可见到药物离子,如I除在根尖周围,还在甲状腺组织内出现; Ca2+除在颞颌关节区,还在股骨处见到。电流量愈大,透入的药物量也愈多,在体内贮存的时间也愈长,1天后的量与1周后的量几乎相同。

3.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

导入治疗具有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但又不是两者的单纯相加。在某些情况下,离子导入与单纯直流电治疗的作用甚至截然不同。

4.具有神经反射治疗作用

导入治疗具有神经反射治疗作用。直流电把药物导入人体,刺激皮肤、黏膜的神经感受器,通过感觉、自主神经节段反射机制而影响相应器官和血管功能而治疗疾病。

5.导入药物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原则

导入治疗前要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极性,药物成分应纯,不易被溶剂的酸碱度破坏。对生物制剂应有严格要求,否则会使效价降低或极性改变。抗生素对电极区域的pH值变化反应敏感,所以为防止电极区的电极产物使pH值剧烈变化,需用非极化电极(图2-10)。例如,青霉素、四环素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都易失活(青霉素在pH值6.0~6.5时,四环素在pH值为7.0时最稳定),导入时需用非极化电极。但对pH值变化耐受力较强的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可不用非极化电极(青霉素、链霉素导入前应做皮试)。对酶制剂要考虑溶剂的pH值,因为不同的酶制剂的PI不同。当pH值大于PI时,从阴极导入;当pH值小于PI时,从阳极导入。此外,还应知道酶的适宜温度和专一性。

img13

图2-10 非极化电极

6.中草药直流电导入

中草药直流电导入时,必须明确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性、不良反应及浓度,最好采用已提纯的有效成分配置成的溶液。如果条件不具备,可将中草药煎剂和酊剂过滤配制成溶液,尽量减少寄生离子的干扰。注意将中草药煎剂或糊剂直接导入是不可取的。

7.直流电药物导入应与人体生物节律同步

实验证明皮肤对直流电导入药物的通透性随人体节律而变化,以上午最敏感,故直流电药物导入适宜在上午进行。

8.不足

导入疗法导入药量相对较少,且不易准确测量和控制;作用表浅(约1cm),不易将药物导入深层组织。

(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

把浸透药液的药垫(滤纸或纱布)放在作用极衬垫上,或把药物加入水浴中,或注入关节腔内,再根据直流电疗法的操作方法工作。

2.注意事项

(1)治疗前将金属电极板擦拭干净、压平,衬垫应按药物种类和极性分别洗涤煮沸,做到每一个衬垫只供一种药物使用。

(2)治疗时使衬垫微温、拧干,铅板应从衬垫后方的开口处放入,口腔内电极应放在绒布衬垫之间。工作人员需经常巡视电流表指针情况,若超过治疗规定强度,应及时调整;若未及所需治疗量,应调至所需电流强度。每次治疗尽量做到专人、专床、专机、定时。

(3)治疗后应检查治疗部位皮肤,由于电极下酸碱产物可使局部皮肤发痒、粗糙,为了保护皮肤可用酚甘油合剂(甘油28ml、乙醇14ml、1%酚1ml、蒸馏水加至1000ml)涂擦。

(四)适应证

导入疗法适用于根管消毒(碘离子导入法、氢氧离子导入法),牙本质敏感症,牙周疾病,颌面部急、慢性炎症,神经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龋病的预防,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瘢痕组织软化及肿瘤的治疗(表2-1)。

1.颌面部炎症

临床操作者可根据颌面部炎症情选用各种抗生素或碘制剂,也可在药物透入前配合超短波治疗,加强药物离子的作用,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

2.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翼外肌痉挛可采用15%氯化钙溶液做两侧关节区及咀嚼肌区钙离子(Ca2+)导入,达到解痉、镇痛作用。症状重者,可先配合红外线照射15分钟或超短波治疗后,再做钙离子导入。翼外肌功能亢进可采用2%普鲁卡因导入,达到调节神经功能和镇痛作用。类风湿性、风湿性颞下颌关节炎可采用10%的水杨酸导入。治疗通常每天1次,每次20分钟,7~10次为1个疗程。

表2-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口腔科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证

img14

3.神经疾病

(1)面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为贝尔麻痹,颌面部手术、外伤所致的面神经损伤。治疗方法为,超短波连续治疗5次后,采用超短波配合10%碘化钾面神经总干或受损区阴极碘离子(I)导入,可解除神经水肿、粘连,促进神经生长和恢复传导功能。待神经传导功能有所恢复后,采用电刺激疗法(电体操疗法),刺激面肌各运动点,进行面肌训练,恢复面部肌肉功能。2000年施晓健等为评价电刺激疗法,研究了直流电维生素B1、维生素B12离子导入法以及电刺激加维生素离子导入疗法对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对50只家兔造成的单侧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别给予电刺激疗法、直流电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离子导入法、电刺激加维生素离子导入疗法,通过组织学观察、神经电图测定、计量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电刺激疗法、直流电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离子导入法均可促进损伤神经再生,电刺激疗法对促进轴突生长作用明显,离子导入法对促进髓鞘再生作用显著;两者联合应用,损伤神经的整体恢复效果更佳。

(2)三叉神经痛: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2%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疼痛部位,起到营养神经和镇痛作用,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3)下牙槽神经损伤所致的下唇麻木:下牙槽神经传导阻滞麻醉、阻生牙拔除偶尔可致下牙槽神经受损引起下唇麻木,可采用离子导入法,于颏孔区导入维生素B1、维生素B12,起到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的目的。

4.颌面部瘢痕

临床可先用红外线照射15分钟,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后,应用10%碘化钾阴极离子导入法或5%~10%氯化锌阳极离子导入法,起到软化颌面部瘢痕的作用。离子导入法还可与超短波疗法联合应用。

5.根管消毒

导入疗法适用于根管不通畅并有根尖病损者。如已做过根管治疗,充填物不能完全取出或器械折断等,可应用碘离子导入法、氢氧离子导入法。

(1)碘离子导入法:隔离唾液,吸干根管,碘剂放入根管内,插入针状电极。阴极通电,电流缓慢上升至患牙有麻刺感为止。持续通电一定时间[30除以电流量(mA)]后,电流缓慢减至零。取出电极,封入面捻,1~2天后即可充填。邻面洞治疗时需做假壁,以免烧伤牙龈组织。

(2)氢氧离子导入法:根管内不加电解液,阴极插入根管内,电解组织液产生OH起到杀菌作用,电解后即可充填根管。通电时间为6除以电流量(mA)所得值。其他操作方法同碘离子导入法。

6.牙本质敏感症

采用2%的氟化钠阴极离子导入法,以2%的氟化钠水溶液洒于衬垫上。面敏感者,让患者上下牙咬住衬垫;牙颈部敏感者,将洒有氟化钠水溶液的衬垫一面贴敷在牙颈部,另一面以塑料薄膜绝缘。通电量为0.5~1mA,每次1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多颗牙齿、多个牙面敏感者可采用口内水浴法。

(五)禁忌证

急性湿疹、出血倾向性疾病、恶病质、心力衰竭、对直流电过敏者禁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其他禁忌证与直流电疗法禁忌证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