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入的艺术

导入的艺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而且还是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接受美的熏陶的一个重要途径。导入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一是针对教学内容。具有简洁性的导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导入的导语应精益求精。因此,在导入时用简练的语言、饱满的热情,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之艺术,贵在质疑问难。

二、导入的艺术

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入就好比小提琴上弦、唱歌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而且还是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接受美的熏陶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导入”。顾名思义,即一“导”二“入”。“导”,就是教师介绍或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新课有自然联系的相关的人或事,而不是课文的内容。“入”,就是引入新课,尤其应注意要自然过渡,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优秀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一堂令人称赞的导入,无不具有简洁、新颖、精彩、奇妙、巧思、准确等特质。

1.要有针对性

导入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一是针对教学内容。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时的导入就设计得很精致,当记者问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成绩的这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省的吗?二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例如中学生可以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等入手。

2.要有启发性

我们都有体会,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毛泽东给徐特立的祝寿信,开头的称呼是“徐老同志”。学生粗略看过,未见有疑。教师就可问学生:为什么称“徐老”而不称“老徐”?“徐老”、“老徐”、“姓徐的老同志”这三者有何不同?这样,疑就“引”出来了。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一个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够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要有新颖性

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一连三天都卖不出去,于是他的夫人接着去卖,不到一天卖完了。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教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里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衬托的道理。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导课而导课。

4.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5.要有简洁性

具有简洁性的导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二)导入的主要方法

1.描述式导入法

导入的导语应精益求精。它可以恰当地交代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课程的时代背景和学习方法等,也可以突出某一特点。好的导语应做到生动、新颖,具有特色,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人类智慧的火花,在追求真理的激情中闪烁。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导入时用简练的语言、饱满的热情,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

运用描述式导入法或者展开意境、引起联想,或者激发兴趣、启发智慧,或者背景介绍、破题导入。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早年他就参加了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残酷迫害革命志士,他设法开展革命活动,被迫离开祖国去欧洲。本文写的就是他离开祖国时的情形。文中有对亲人的惜别,也有对故土的留恋,有内心的愧疚,也有铮铮誓言,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这种情怀的吧!”这种由背景介绍导入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时间跨度大、又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的课程内容。

2.情境式导入法

情境式导入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溢的情境,在情境中巧设机关,引起悬念,制造冲突,激疑引思,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运用情境式导入法既可以创设情境、诱发情趣,也可以富有趣味、激发思维,还可以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导入。一上课,老师先组织学生听《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录音,对周总理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敬仰之情。学生有了这种感情,再来学习课文,就会倍感亲切,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3.提问式导入法

导入之艺术,贵在质疑问难。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问式导入的特点是利用新授课导入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提问,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

运用提问式导入法或者质疑置难、探新寻胜,或者巧设圈套、引生中计,或者精心设计、授之以趣,或者联系实际、引入佳境。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马上将国庆盛况拉过来用:“我们刚刚沉浸在国庆50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1840-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事?”

学生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

师:“所以,凡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

学生们活跃起来,思维的触角已不单单在梁启超一个人身上,而且看到了近代中国——一个负辱受侮而又衰败羸弱的中国,当然又看到蒸蒸日上的当代中国。鲜明的对比,积极的思索,使他们对两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梁启超当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把握,也更加热爱今日的中国。

之后,老师又对梁启超进行历史评价。

最后,老师用启发性话语说:“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如红日东升,现在已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

“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学生们背诵起电视屏幕上的话语。

师:“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变法最后变成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

学生对“我的中国心”这个词语相当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4.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导入,可以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一般人只知‘百发百中’是神枪手,却不知道‘百发百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这里引起学生的悬念:为什么百发不中才是真正的神枪手呢?很想听听下文。当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要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就必须在导入时注意方法,给予条件,或搭桥铺路,或开渠引水,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运用悬念式导入法既可以形成悬念、扣住心弦,也可以探索奥秘、揭示矛盾,还可以管中窥豹、举一反三。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时,是这样讲的:

师:作者是北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当时被公认为文坛领袖,他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好。“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个,宋代六个。同学们想想:他们是哪些?谁读过他们一些什么作品?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相继回答上述提问。

生:唐代韩愈诗《春晓》,柳宗元的诗《江雪》,宋代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王安石的诗《泊船瓜舟》……

师:“八大家”中的曾巩、苏洵、苏辙的作品我们暂时还没学,以后我们会学的。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资料。

这是一种管中窥豹、举一反三的导入。这样导入新课,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结起来,使学生从单一知识过渡到综合知识,从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5.激励式导入法

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黑格尔说:“没有热情,世间任何伟大的业绩都难以实现。”在导入中,教师应采取“热情”这个有效的背景和捷径,运用情感的力度去感染、感动学生,激励、鼓舞学生,充分唤起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共鸣”。

激励式导入是最好的启发教学法之一,是一种难得的艺术。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激励式导入。导入时,教师要给学生以激发的信息。教师必须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借鉴和移植各种艺术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这样导入才能调动更多的手段,创造情境,把握时机,得心应手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

运用激励式导入法或者石激千浪、开拓意境,或者捕捉良机、唤起兴趣,或者新闻奇事、震动人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上粗心大意,认为多写一个零少写一个零无关紧要。有位数学教师针对这些缺点,用新近发生的奇事——掉了一个“0”,损失24300元“奇闻”开头,效果很好,起到了以奇制胜的作用。

师:上海市某进口公司,向外商出口两吨中药——大黄,每吨价格应是27000元,但是电传报价时掉了一个“0”,于是,“27000”变成了“2700”元。外商一看这么便宜,可乐坏了。立即回电,并特地标明我方错报的价格:每吨“2700元”。进出口公司的一位科长看也不看,提笔就在外商的回电稿上签了字。掉了一个“0”,每吨差价24300元,他们与外商交涉,外商说:“价是你们报的,是经过双方多次商定的,贸易不是小孩游戏,哪能想变就变呢?”后来,经过多次交涉,外商才同意双方各负担损失一半。

讲到这里教师停了停,反问道:“同学们,听了这个奇闻后,你有什么感想呢?”应当从那位科长身上吸取什么教训?话音刚落,课堂上立即掀起议论声,显然他们从教师的导入艺术中受到了教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