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发性上腔静脉综合征

继发性上腔静脉综合征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因各种原因压迫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或使其闭塞、血栓形成所致的狭窄或阻塞,使上半身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出现的临床症候群,即为继发性SVCS。为明确诊断,确定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以及病因学诊断,则须要进行辅助检查。继发性SVCS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临床综合征,治疗手段有一般辅助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1.溶栓治疗 适用于上腔静脉有新鲜血栓形成的患者。

凡因各种原因压迫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或使其闭塞、血栓形成所致的狭窄或阻塞,使上半身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出现的临床症候群,即为继发性SVCS。此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可见于任何年龄,与性别关系不大,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且多伴有其他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说,SVCS的症状系因其他病变而继发出现。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分两大组。

(一)上腔静脉受压的表现(共有特点)

1.早期可出现头面、颈部潮红,颜面部和(或)上肢轻度肿胀、胸闷、头晕;上肢静脉压升高(通常可高达30~50cmH2O),而下肢静脉压多正常;随之可出现颈静脉怒张,颈胸部浅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

2.晚期患者不能平卧或睡眠困难、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球结膜水肿,甚至昏迷死亡

3.静脉压试验阳性。患者握拳1min后放松,测其前后静脉压的变化,正常人无变化,而此类患者握拳时肘正中静脉压可上升10cmH2O以上;若阻塞部位在奇静脉入口以下时,多数患者出现吸气时静脉压升高,呼气时下降的现象。

(二)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1.恶性肿瘤如肺癌(主要为右侧)或纵隔恶性肿瘤晚期常伴有膈肌麻痹(肿瘤侵及膈神经),声音嘶哑(累及喉返神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一侧瞳孔缩小等Horner综合征(侵及胸颈交感神经),上肢疼痛(压迫臂丛神经);并可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症状与体征。恶性淋巴瘤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霍奇金病常有间歇发热;胸腺瘤除合并重症肌无力外,还可伴有红细胞发育不全;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及神经节瘤时可有高血压及腹泻症状。

2.良性病变也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如畸胎瘤与肺、支气管相通时会咳出毛发和皮脂分泌物,甲状腺肿瘤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天性心脏病也有相关的症状与体征。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的症状及体征,多考虑本病的存在。为明确诊断,确定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以及病因学诊断,则须要进行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1.X线胸片 可提示肺部有无肿块,右上纵隔影是否增宽;对肺癌、纵隔肿瘤及某些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于肺癌可见肺上叶浓密块影或肺不张,如发现合并有气管旁纵隔淋巴结肿大,更支持支气管肺癌的诊断,必要时可行断层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恶性淋巴瘤在胸部可见上纵隔呈现双侧行边缘光滑的分叶状或结节状致密圆形包块,也可仅见纵隔孤立性包块。胸腺癌可发现上纵隔增宽,有质均且边缘清楚、形态不规则的阴影向左或向右浸润。主动脉瘤可发现在升主动脉部位有局限性边缘清楚的梭状或囊状块影,具有膨胀性搏动。纵隔炎症可显示右上纵隔上腔静脉影增宽,有时可见奇静脉淋巴结肿大而未见其包块。缩窄性心包炎可显示上纵隔阴影增宽,有时可见心包钙化影。

2.CT和MRI检查 CT和MRI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SVC管腔,详细了解上腔静脉系受压部位,程度、范围和腔内有无血栓形成、侧支循环情况以及可能病因等。同静脉造影相比,CT和MRI既能观察上腔静脉内情况,又能明确上腔静脉阻塞为外部或内部原因。近年来,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CTA)、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MR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更加精确和直观地显示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甚至颅内静脉的情况,对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3.食管钡剂造影 食管造影能了解纵隔内有无肿块;且能清楚地看到食管下端的静脉有无曲张及其程度,从而间接了解有无肝门静脉压力增高。

(二)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仪

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它主要是用多普勒超声探头从上肢正中静脉开始向上沿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直到上腔静脉或从颈内静脉向下经无名静脉到上腔静脉,通过出现的波形可分析出血管的通畅情况、侧支情况,对身体无创伤、安全、简单,但有时受检查者技术因素影响较大。

(三)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

此法安全而简单,也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常用2~5mei 99mTc注入肘静脉,可以了解上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此方法诊断上腔静脉阻塞的准确率很高。

(四)静脉造影及数字减影(DSA)

为有创检查,是诊断SVCS的最有效方法。常用单侧或双侧上肢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向上腔静脉方向前进至梗阻部位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或60%优微显(Ultravist)或60%康瑞(Conray)20~40ml,以一定的程序连续摄片,可清楚显示阻塞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对于第Ⅴ型伴有下腔静脉梗阻患者,可同时行股静脉穿刺插管下腔静脉造影,或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插管造影,可了解上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及侧支情况。而DSA检查可动态观察上腔静脉及分支的阻塞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准确率较高;但此两种方法对于有新鲜血栓者要谨慎使用。

(五)活组织细胞学检查

可用痰细胞检查、骨髓涂片、支气管镜、纵隔镜、食管镜、淋巴结活检,胸腔穿刺活检以及开胸探查或甲状腺、胸腺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原因。

(六)实验室检查

对于结核、梅毒或纵隔炎症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如炎症者血象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结核者可出现OT试验阳性,其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下可查找到结核杆菌,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梅毒患者其分泌物镜检可查到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康氏或华氏试验阳性。

【治疗】

继发性SVCS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临床综合征,治疗手段有一般辅助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一般辅助治疗

1.溶栓治疗 适用于上腔静脉有新鲜血栓形成的患者。往往因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引起的SVCS,由于此型疾病多由于插管留置时间过长,或插管过程中未及时应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造成血栓形成;因此,对于血栓形成少于7d者可用尿激酶10万~16万U+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患肢输入,连续1周,一般可以缓解症状;如果效果欠佳,可改行大剂量突击疗法,即20万~30万U/d,再连用3d,如果血栓形成>7d且<1个月,也可试行大剂量突击疗法;或者从上肢静脉插管直接到血栓处以微滴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0万~30万U/次,连用3d。

2.抗凝血治疗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可与溶栓药物一起使用,以加强溶栓效果。

3.中药治疗 中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祛邪扶正”治疗肿瘤;而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达到溶解上腔静脉内血栓,解除其梗阻的治疗目的。

4.其他 如低盐饮食、利尿药以及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可减轻水肿和炎症,缓解症状。结核患者要抗结核治疗;梅毒患者可应用青霉素治疗。

(二)放疗

由于引起继发性SVCS的原因多为恶性肿瘤,故对于恶性肿瘤,如不能切除的肿瘤,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时应以放疗为主。临床上常用两种治疗方式,即慢性小剂量疗法和快速大剂量疗法。

1.慢速小剂量疗法 50~100rad/d,根据病情的改善及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50rad/次,2~3周使剂量达150~200rad/d,总量为4 000~6 000rad/6~7周。

2.快速大剂量疗法 400rad/d,连续3~4d,然后改用150~200rad/d,随着肿瘤的缩小而缩小照射野,以减少放疗反应,总剂量为4 000~6 000rad/5~7周,一般放疗后72h症状开始缓解,第7天时症状、体征可能基本消失,缓解率可达90%。

照射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周围5~10mm的正常组织、同侧肺门、隆突及肿瘤附近的纵隔区;对于淋巴瘤,应包括颈部、纵隔及腋窝等淋巴引流区;对于肺上叶及上纵隔的病变,应照射双侧锁骨上区。一般剂量:淋巴瘤4 000rad/3~4周,肺的鳞状细胞癌或腺癌应给予5 000~6 000rad/5~6周。

注意事项如下。

(1)严格控制照射范围,过大会损伤其他组织,过小则达不到应有的治疗目的。

(2)若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应考虑上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因而必要时可试用少量尿激酶(10万~25万U/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3)个别患者可出现“放射性水肿”,可停用数天或减少剂量。

(三)化疗

化疗作为综合治疗因恶性肿瘤引起的SVCS手段之一,有一定疗效,尤其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可为首选;对此,临床上常用环磷酰胺、MTX、CCNU进行联合化疗。而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可用博来霉素、MTX、长春新碱、5-FU、顺铂联合化疗。化疗方案和剂量的选择根据恶性肿瘤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具体应用可参阅肿瘤治疗学。

(四)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球囊扩张和腔内支架置入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姑息治疗SVCS的崭新方法。适用于无新鲜血栓形成而管腔未完全闭塞的病例。此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不会破坏侧支循环,能迅速、有效地改善上腔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强行治疗仍可发生并发症。可经肘正中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到病变部位,前提是能通过阻塞节段,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将静脉扩张到满意的直径后,再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内支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支架主要有:Gianturco,Wallstent和Palamz等。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肿瘤进展引起的管腔阻塞,前者可以通过溶栓而改善,后者往往需要再置入支架使之再通。支架置入后一般需要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防止继发血栓形成。

(五)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能迅速解除SVCS的梗阻,还可获得可靠的病理诊断,缺点是创伤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

1.手术适应证

(1)胸部良性肿瘤病变所致的SVCS原则上要求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解除梗阻,若肿块难以切除,可考虑行腔静脉血流重建术。

(2)非肿瘤疾病导致的SVCS,经严格的内科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3)由恶性肿瘤引起SVCS,且可能切除原发病灶,保存和重建上腔静脉者。

(4)由恶性肿瘤引起的SVCS,虽无法切除原发病灶,但患者体质尚好,能耐受手术者。

(5)无法切除恶性肿瘤,患者有Ⅲ度SVCS表现,但尚可耐受不开胸手术,且估计患者能存活半年以上者。

2.手术禁忌证

(1)恶性肿瘤所致的SVCS,有恶病质,且不能耐受手术者。

(2)全身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肺、肝、脑、肾等功能不良,而不能耐受手术者。

(3)伴有其他出血倾向的血液性疾病,不适于手术者。

3.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主要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有无手术禁忌证。

化验检查:血液方面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气、血生化、肝肾功能、HBsAg、血糖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等。尿、粪常规检查,包括尿量、蛋白、管型、尿糖、尿三胆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观察,以了解心脏的功能。胸部X线检查,以了解肺部功能,必要时行肺功能测定,尤其是老年患者均要行此检查。必要时行头颅CT,以了解脑组织受损情况。必要时可行视力、听力功能的检查,以了解其受损情况。

(2)手术准备:①术前组织有关医师进行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②做好患者、家属或组织单位的解释工作,包括疾病性质、手术意图、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危险性,应向家属和组织加以说明,使他们理解和配合。③恶性肿瘤患者多有营养差、贫血、水及电解质紊乱,故应给予纠正,使其正常或基本正常。④肺癌患者多有肺部感染,故应行抗感染治疗。⑤伴发病的处理,有急性心肌梗死者半年内不能进行手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者先内科治疗;高血压患者要术前用降压药,使其尽可能接近正常;糖尿病患者应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使病情基本被控制,血糖<200mg/dl(11.1mmol/L)。⑥手术区域备皮。⑦术前备血,数量要合理;术前1d行青霉素皮试,需用人造血管者,术前1d开始使用抗生素;术晨禁食、禁水,并留置胃管和尿管。

4.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因,病变程度和范围加以考虑。①根据手术入径的不同可分为经胸手术和不经胸手术两种,其中经胸手术创伤大,破坏侧支循环较多,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适用于年轻体质好,能耐受开胸手术且经济条件较好者,此类手术由于人工血管管径粗,距离相对短,故手术后通畅率较高;不经胸手术创伤小,对胸部侧支破坏少,适用于胸腔内有严重感染者,或开胸手术失败,或难以承受开胸手术的患者,但由于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走行距离长,故术后远期通畅率较低。②根据手术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上腔静脉外肿瘤切除术、上腔静脉血栓摘除术、肿瘤切除+上腔静脉重建术、各种血管移植术4种类型。现分别介绍如下。

(1)上腔静脉外肿瘤切除术:适用于单纯由肿瘤压迫引起的SVCS,上腔静脉内尚无血栓形成,且肿瘤能够切除者。方法为:患者平卧位,经胸正中切口,在直视下仔细辨认肿瘤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关系,用手术刀或剪刀小心在两者之间切除肿瘤,切除肿瘤后在仔细检查上腔静脉是否畅通,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

(2)上腔静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由心血管导管插管所形成的陈旧性血栓,或新鲜血栓经溶栓无效,且血栓仅限于上腔静脉内的患者。方法如下。

患者仰卧,后背部垫高,行胸正中切口,进入纵隔,打开心包并找到病变部位,用无创血管阻断钳阻断上腔静脉病变的两侧,纵行切开上腔静脉,仔细剥离和摘除血栓,慎防损伤静脉壁,取净后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用3-0无创缝线连续缝合静脉切口,打结前须排气;如发现狭窄可用大隐静脉或心包片修补。

(3)肿瘤切除+上腔静脉重建术:适用于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较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且患者体质好,能耐受开胸手术者;而对恶性肿瘤较大的晚期患者,且体质差者一般不用此术。步骤同上,开胸后探查肺及纵隔内肿瘤,能切除可先行肿瘤切除,切除前可先游离上腔静脉,并用布带子缠绕;然后将上腔静脉阻塞病变切除,切除后用心包补片或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补片重建上腔静脉。

(4)各种血管移植术:由于病变压迫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肿瘤大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而无法切除,因而可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上常用人工血管、大隐静脉、股浅静脉、大网膜静脉以及经戊二醛处理过的脐静脉等,以前两种最常用。

①无名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移植术:适用于上腔静脉受压造成长段阻塞,且肿瘤无法切除者。其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

显露右无名静脉和右心房:患者仰卧,肩背部垫高,头向后仰,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进入纵隔,止血后,打开心包,找到右心房,在其上方外侧找到上腔静脉及右无名静脉并游离探查之,在正常的无名静脉上绕以阻断带备用。

旁路移植:用无创血管钳阻断右无名静脉两端,在其间做一小纵形切口,长约2.0cm。用14mm或16mm人工血管,一段剪成斜面与其吻合,用5-0无损伤不吸收聚丙烯线,做连续外翻缝合,吻合完成后松开远心端阻断钳,用血管钳夹在人工血管上阻断血流,向阻断血管内注入稀释肝素液;人工血管下端与右心房吻合,方法是用心耳钳夹住右心房前外侧壁,在钳夹的心房壁上用剪刀做一小口,长约2cm,与人工血管下端吻合,方法同上,但缝合的最后一针不打结,此时松开人工血管上的阻断钳,待人工血管内气体排净,必要时用7号或8号注射针头插入人工血管内,帮助排气,再结扎缝合线、放开心耳钳,血管移植完成。仔细检查人工血管吻合及胸腔内其他部位有无出血,止血彻底后可逐层关胸。

也可用Y形人造血管行双侧无名静脉-右心房搭桥术,方法同上。

②颈内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移植术:此术适用上腔静脉、双侧无名静脉均已有长段阻塞,与周围粘连严重无法分离的患者。此术的理论依据是,当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被肿瘤侵犯或纤维组织包裹时,其内血栓严重,无名静脉无法利用时,双侧颈内静脉形成侧支交通,故一侧颈内静脉通畅,可使头部大量血液回流,以减轻静脉性充血所引起的症状,并通过降低侧支循环的压力来缓解上腔静脉系统的淤血。以右侧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显露静脉静脉与右心房:患者仰卧,头向后仰,且偏向左侧,行右颈部横行切口,长约5cm,及胸部正中切口,长约15cm。先在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外侧,找到颈内静脉,注意勿损伤鞘内的迷走神经,游离出颈内静脉并用套带缠绕备用;然后用胸骨锯锯开胸骨,止血后进入纵隔,打开心包,显露右心房。

旁路移植术:用两把无创钳阻断颈内静脉,在其中间做一小纵切口,长约1.5cm,用10/12/14mm人工血管与颈内静脉吻合,用5-0聚丙烯线(无损伤不吸收)缝合,松开远侧阻断钳,以两个针头排气后,最后松开近心侧阻断钳,完成近端吻合。用心耳钳夹住右心房壁,切一小口与人工血管下端吻合,方法同上。

③颈内静脉-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此术适用于上腔静脉上段和无名静脉阻塞者。以右侧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显露颈内静脉及上腔静脉:先在颈部行一横行切口长约5cm,在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外侧游离出颈内静脉备用;再在胸部正中劈开胸骨,进入纵隔,切开心包,游离出上腔静脉备用。

旁路移植:用两把无创钳阻断颈内静脉,在其中间做一小纵切口,长约1.5cm,用13~16mm的人工血管与颈内静脉吻合,用5-0聚丙烯线缝合,人工血管的另一端与上腔静脉吻合,方法同上。

④无名静脉-右心耳人工血管移植术:此术适用于心房与周围组织有严重的粘连,不易显露,可将人工血管下端吻合在右心耳上,方法与第一种术式相似。

⑤颈内静脉-右心耳人工血管移植术:此术适用于右心房不易显露,而且上腔静脉与无名静脉均已阻塞的患者,方法与第二种术式相似。

⑥上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移植术:此术适用于上腔静脉近心端阻塞,而远心端通畅的患者。由于人工血管距离短,故术后通畅率较高。其方法如下。

显露上腔静脉及右心房:患者仰卧,行胸部正中切口,进入纵隔,切开心包,即可显露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向上探查上腔静脉上段,并用套带缠绕备用。

旁路移植:用人工血管上段与上腔静脉的远心端吻合,下端与右心房吻合,方法同上。

⑦大隐静脉颈内静脉旁路移植术:此术适于a.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胸大手术者;b.开胸手术失败者;c.对恶性肿瘤晚期肿瘤侵入纵隔,上腔静脉粘连严重者;d.胸腔有严重感染者。以右侧为例,其操作方法如下。

显露颈内静脉和剥离大隐静脉:先在颈部游离出颈内静脉备用;从踝部至腹股沟区沿大隐静脉行径多个小切口,分离大隐静脉;仔细结扎其分支,但需保留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切断大隐静脉远心端后,将大隐静脉从腹股沟部拉出。在右侧胸腹壁上做一个皮下隧道备用。

旁路移植:将大隐静脉沿隧道向颈部与颈内静脉吻合,若大隐静脉不能用,又不能承受开胸手术者,可用人工血管代替,术中皮下隧道止血彻底,防止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扭曲、成角;术后屈曲术侧下肢,以减少吻合口的张力否则导致手术失败。

⑧颈内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此术适用于上腔静脉全程阻塞,心房粘连严重,或开胸手术失败者,可用人工血管行颈内静脉与下腔静脉移植;此术开腹,不开胸,损伤相对小,对手术技术要求较低。但合并下腔静脉上段阻塞者不适宜。以右侧为例,其操作方法如下。

显露颈内静脉及下腔静脉:在右颈部行横切口及腹部行正中切口;分别游离出右颈内静脉及在腹主动脉右侧的下腔静脉备用;并在胸骨后做一隧道备用。

人工血管上段在颈部与颈内静脉吻合,通过胸骨后隧道进入腹腔与下腔静脉吻合,方法是:用无创钳夹住下腔静脉,在下腔静脉上切一小口与人工血管下端吻合,用5-0无损伤聚丙烯缝线做全层外翻缝合。并注意排尽人工血管内气体。

【并发症及防治】

1.上腔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再次出现上肢水肿,颜面部水肿等,应考虑到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通过超声检查,大血管CTA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由于术后上腔静脉系统压力变低,移植的血管和修补后的静脉壁均易激发血栓,故术后必须预防其血栓的形成,除在术中移植的血管两端均做端-端吻合,且手术操作要仔细,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外,术后常用方法有3种。

(1)抗凝血疗法:术后必要的抗凝血至关重要。临床上常用抗凝血疗法有两种,第一种对于轻型患者,由于移植血管两端压力差较小,故手术中要肝素化(1mg/kg),但根据我们的经验,1mg/kg量偏大,出血较多,而我们常减量(0.8mg/kg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术后应用同剂量肝素,8h/次,皮下注射,3d后改为口服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0.1~0.3g/d或隔天,或华法林125mg/d)半年。第二种对于重度患者,由于移植血管两端的压力差较大,如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则可明显减少出血并发症。可考虑术后不用肝素而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周,继以口服或抗血小板抗凝血疗法3个月。

(2)增加上腔静脉系统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过去有人曾用暂时性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瘘,以增加上腔静脉的血流量,一般在术后2~3周后再次手术关闭瘘口;由于暂时性动静脉瘘需要二次手术,较为复杂,目前罕见应用。在临床上应用上肢血液循环驱动器,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其主要机制是增加了上腔静脉系统的血流速度。

(3)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促进静脉内膜的修复,防止血栓形成,尤其是对行上腔静脉切开血栓摘除术的患者,可酌情应用。

2.心力衰竭 手术后由于上半身血液回流心脏,造成回心血流量增多,增加了心脏负荷,导致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咳泡沫样痰等,应考虑心力衰竭可能,可用利尿药使一部分水分排出,减轻心脏负荷;同时应用洋地黄(如毛花苷C 1次0.2~0.4mg,1~2/d,待患者能口服时,改服地高辛,且与毛花苷C交叉一天,并及时检测其血中的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此类患者术后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3.感染 术后出现发热、寒战等表现,可能出现感染。由于人工血管一旦感染,可导致手术失败,处理非常棘手,甚至可造成患者死亡。因而除在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外,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预后

本症的预后与病因病理类型和病情轻重有直接的关系,其中良性肿瘤压迫引起的预后最好,恶性肿瘤侵犯导致的预后不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