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适应症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适应症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表现,临床症状与腔隙性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无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腔隙性病灶,因为病灶范围小,位于非临床要害区而不产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所致,亦称丘脑内囊综合征。调整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起病24小时内不主张积极降压。

腔隙性脑梗死系大脑动脉的深穿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质部位的小梗死灶,其梗死灶的大小直径不超过15mm,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脑桥、内囊和脑回的白质。为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一型,临床症状多不严重,无意识障碍

(一)西医

【诊断要点】

1.病史 常见于50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有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心脏病史、吸烟、酗酒史,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2.症状 突然或逐渐起病,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表现,临床症状与腔隙性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无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腔隙性病灶,因为病灶范围小,位于非临床要害区而不产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腔隙综合征有下列5种类型。

(1)纯运动性卒中: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对侧面部、舌及上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常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进展,许多患者遗留受累肢体的笨拙和运动缓慢。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2)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且不能用无力来解释。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4)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所致,亦称丘脑内囊综合征。

(5)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内囊前肢及膝部,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3.体征 根据梗死灶部位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缺损体征,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

4.检查

(1)头颅CT:发病24小时内,特别是6小时以内多正常。24~48小时后可见内囊基底节区、皮质下白质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长方形梗死病灶在CT上呈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直径在10~15mm,无明显占位效应。

(2)头颅MRI:比CT更敏感,能发现CT上难以发现的小病灶。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功能性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以在发病后的数分钟检测到缺血性改变,DWI与PWI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同的区域,为不可逆性损伤部位,DWI与PWI不一致区,为缺血性半暗带。

(3)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法(DSA)、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成像(MRI)多无明显阳性发现。

【治疗原则】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2周)、恢复期(2周至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重点是急性期的治疗。由于梗死灶较小,故急性期不宜脱水及溶栓治疗,主要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恢复期治疗主要是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控制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再发脑梗死。

1.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

(2)早期活动防止压疮形成,加强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瘫痪肢体受压和压疮形成。

(3)加强营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患者创造恢复的机会。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

(4)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2.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1)调整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起病24小时内不主张积极降压。若血压≥220/120mmHg,可适当使用对脑循环影响比较小的降压药,血压维持在160/100mmHg左右即可,因为血压降得过低可加重脑缺血。24小时后可按常规降压处理。

(2)调整血糖: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可引起应激性血糖升高,若随机血糖≥11.1mmol/L,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3)控制感染: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及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应合理应用抗生素。

(4)预防应激性溃疡:可适当使用质子泵抑制药或H2受体阻滞药。

(5)预防血栓: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6)预防脑心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可发生脑心综合征,尤其是有心脏病史患者,应根据相应症状进行处理。

3.病因治疗

(1)抗血小板药:大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可用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

(2)降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可选用降纤酶,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但应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降至1.3g/L以下时,出血倾向会增加。

(3)抗凝治疗:一般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药。

(4)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急性期可选用丁咯地尔、法舒地尔;恢复期常用的有胞磷胆碱、尼麦角林、吡拉西坦、茴拉西坦、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等。

4.二级预防 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氢氯吡格雷,75~150mg/次,1次/d。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叶酸与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

【治疗方案】

1.推荐方案

(1)急性期:①丁咯地尔8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②奥扎格雷8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③神经节苷酯4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④百奥蚓激酶,口服,2粒/次,3次/d,连用3周。

(2)恢复期:①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5~20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②三磷酸胞苷二钠20~4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③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每晚1次(无出血倾向者可长期应用)。

2.可选方案 ①长春西汀2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②胞二磷胆碱8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③赖氨酸3.0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④奥拉西坦4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4天。⑤氢氯吡格雷,50~75mg,口服,1次/d。

临床经验:本病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卒中相同,主要在于预防疾病的复发。

1.力争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时间窗暂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应尽早在时间窗内进行有效的缺血再灌注和脑保护治疗,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细胞死亡,降低致残率。

2.个体化原则:发病个体不同,高危因素不同,病情不同,病期不同。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取个体化原则。

3.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增加脑组织血液的供应,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目前认为腔隙性脑梗死及病灶较小、无占位效应的脑梗死急性期可运用血管扩张药,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钙离子拮抗药、银杏叶制剂(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银杏叶片剂)、长春西汀等。

4.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的益处。

5.神经细胞营养药的应用:神经细胞营养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如胞磷胆碱、吡硫醇、美络宁(三磷酸胞苷二钠)、细胞色素c等;二类是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药物,如谷氨酸、脑活素、赖氨酸等;三类是影响神经递质和递质受体的药物,如马来酸氢化麦角乙脲等。一般来说,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会使本来已缺血缺氧的脑细胞耗氧增加,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急性期是不宜使用的。主要用于脑卒中的亚急性期(病后2~4周)。

6.神经节苷酯:近几年来神经节苷酯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神经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再生起重要作用,外源性神经节苷酯能通过血-脑屏障,起着保护细胞膜及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改善神经功能。

7.若是脑干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建议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

8.急性期若患者有消化道症状或有胃炎病史,建议适当使用质子泵抑制药或H2受体阻滞药预防应激性溃疡。

9.糖尿病患者好发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常使血糖水平增高,高血糖卒中恢复慢,预后差。

10.有效控制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二)中医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情志过激,劳累过度,酒食不节,气候改变而诱发。多由年老气衰、上气不足而致气虚血瘀,阻于脑窍;或肝肾阴虚,内风动越,扰动痰浊,瘀阻脑络;或饮食不节,脂痰内盛,脂痰瘀血,脑脉壅滞;或血虚生风,津亏脉涩,血行不畅,凝滞阻于脑窍等发病。

1.肝阳暴亢 素体肝旺,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刺激之品,致肝阳骤亢,阳化风动,夹痰横窜经络,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强痉。

2.风痰阻络 素体痰湿内盛,或嗜食肥甘厚味,致中焦失运,聚湿成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痰搏结,流窜经络,血脉痹阻,气血不通,故发为本病。

3.气虚血瘀 年老体衰,元气亏虚,或久病久卧伤气,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瘀阻脑脉而致本病。

4.阴虚风动 若房劳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养,耗伤真阴,皆令阴虚阳亢,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虚风内生,虚风横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

辨证论治

1.肝阳暴亢证

(1)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歪斜,伴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黄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2)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3)处方:天麻钩藤饮。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天麻10g,钩藤20g,石决明20g,川牛膝15g,益母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杜仲15g,桑寄生15g,茯神15g,夜交藤20g。加减:若肝火偏盛者,加牡丹皮10g,夏枯草10g;若热盛伤津加女贞子10g,生地黄15g,大枣皮10g;若腹胀便秘加枳实10g,大黄5g,厚朴10g。

2.风痰阻络证

(1)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歪斜,头晕目眩。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2)治法:化痰熄风,活血通络。

(3)处方:化痰通络汤。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法半夏9g,茯苓15g,白术10g,天麻10g,胆南星6g,天竺黄10g,陈皮10g,大黄3g,丹参15g。加减:上方活血化通络作用较弱,故可合用虫藤饮:地龙10g,全蝎5g,僵蚕10g,鸡血藤25g,络石藤25g,海风藤25g;肢体麻木者可加豨莶草15g;言语不利者加香附10g,石菖蒲10g;痰涎壅盛,恶心欲呕者加竹茹10g,生姜6g;大便正常者可去大黄;兼有痰热者加浙贝母20g,黄芩10g。

3.气虚血瘀证

(1)主症:肢体瘫软失用,伴偏身麻木,甚者感觉完全丧失,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自汗,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或脉细无力。

(2)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3)处方:补阳还五汤。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黄芪50g,当归尾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赤芍15g,地龙10g。加减:瘀血甚者加全蝎5g,鸡血藤20g,络石藤20g;上肢偏废者,加桑枝15g,羌活6g;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怀牛膝15g,桑寄生15g;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10g,石菖蒲6g,远志6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g,肉苁蓉15g以润肠通便。

4.阴虚风动证

(1)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失眠,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2)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3)处方:镇肝熄风汤。7剂,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组成:怀牛膝20g,代赭石2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炒龟甲(先煎)20g,白芍10g,天冬10g,玄参15g,川楝子10g,茵陈10g,炒麦芽15g,甘草6g。加减:肝火不盛者可去茵陈;无食后腹胀者可去麦芽;瘀血明显者,加桃仁10g,红花5g;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加黄柏10g,知母10g,地骨皮10g;腰膝酸软者加枸杞子15g,杜仲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30g,夜交藤20g;若内风明显者,加菊花10g,钩藤20g。

【中成药处方】

(1)步长脑心通胶囊,1盒,口服,4粒/次,3次/d。组成: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炙乳香、地龙、全蝎、水蛭等十六味。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

(2)消栓通络胶囊,1盒,口服,6粒/次,3次/d。组成:川芎、丹参、黄芪、泽泻、三七、槐花、桂枝、郁金、木香、冰片、山楂。功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主治: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卒中,症见神情呆滞、言语謇涩、手足发凉、肢体疼痛;缺血性卒中及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3)通心络胶囊,1盒,口服。2~4粒/次,3次/d。组成: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等。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4)灯盏花素注射液15~2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用于脑卒中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5)丹红注射液10~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组成:丹参、红花。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主治: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

(6)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1次/d,组成:丹参素20mg,盐酸川芎嗪100mg,葡萄糖5g,甘油1ml。功效:活血化瘀,通脉养心。主治:适用于冠心病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炎等。

(7)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25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组成:三七总皂苷。功效: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主治:瘀血阻络、卒中偏瘫、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8)疏血通注射液4~6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组成:水蛭、地龙。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主治: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病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注意:有过敏史及过敏疾病禁用。

(9)华佗再造丸,1盒,口服,4~8g/次,2~3次/d,重症8~16g/次。孕妇忌服。组成:当归、川芎、冰片、白芍、红参、五味子、马钱子、红花、天南星等。功效: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主治: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

(10)人参再造丸,1盒,口服,1丸/次,2次/d。孕妇忌服,每丸重3g。组成:人参(去芦)、蕲蛇(黄酒浸制)、三七、制何首乌、天麻、麝香、牛黄、沉香、冰片、黄连、大黄、朱砂(水飞)等56味。功效: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主治:用于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所致的卒中,症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

(三)中西医结合

【思路】腔隙性脑梗死居各种类型的脑梗死之首。症状一般较轻,急性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西医目前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改善脑循环为主。近年来,药理表明某些中药也具备抗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能更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西药联合针灸、康复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并配合针灸治疗,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常获良效。

【处方】

1.处方一 急性期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丁咯地尔,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如疏血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等,任选一种),口服蚓激酶,通过中医辨证服用相应的中药汤剂。疗程为1~2周。并邀请针灸康复科会诊以协助治疗。适于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2.处方二 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三磷酸胞苷二钠、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如灯盏花素粉针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等),同时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氢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通过中医辨证服用相应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并配合针灸康复治疗。适用于腔隙性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

3.处方三 病情较轻者,无需静脉用药,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配合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消栓通络胶囊等,通过中医辨证服用相应的中药汤剂。疗程为1~2周。并邀请针灸康复科会诊以协助治疗。

附1:针灸治疗

1.体针

(1)急性期: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

(2)恢复期与后遗症:①口眼歪斜(中枢性面瘫)。取穴风池、太阳、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②失语。取穴为上星透百会、风池、印堂;金津、玉液、天柱、廉泉。③上肢不遂。取穴风池、极泉、尺泽、合谷、八邪、肩髃、曲池、外关。④肩关节痛。取穴肩髃、肩内陵、肩外陵、人中、肩贞、肩中俞、肩外俞、条口,痛点刺络拔罐。⑤下肢不遂。取穴委中、三阴交、环跳、阳陵泉、风市、昆仑。⑥足内翻。取穴解溪、丘墟透照海、昆仑、筑宾。

2.头针 取瘫肢对侧头皮运动区上1/5~2/5及足运感区。失语,加言语Ⅰ区及Ⅱ区;感觉障碍,取感觉区;平衡障碍,取平衡区。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用26号或28号1.5~2寸毫针与头皮呈15°~30°,由前向后快速进针1~1.5寸深,不提插,用快速捻转法,200次/min,捻转2~3分钟,重复2~3次,然后接电针仪,选断续波或疏密波,频率200~240次/分,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1次/d,以10次为1个疗程。

附2:康复治疗

发病后应及早做康复训练。配合其他运动疗法,每周由治疗师对患者评估后进行,每次治疗1小时,每天治疗1次。按早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分期治疗。

1.早期 ①预防并发症:包括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肩痛、肩手综合征的预防。②被动运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节关,缓慢进行,切忌粗暴,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关节背伸展等动作。③良姿体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

2.软瘫期 ①翻身训练:向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②桥式运动: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动态桥式运动。③下肢控制能力训练:髋和膝的屈曲及伸髋时屈膝训练;踝背屈训练;下肢内收外展控制训练。

3.痉挛期 ①抗痉挛模式。②尽早负重。③坐位转换及站立平衡训练。④步行训练。⑤上肢控制能力训练:肘关节分离运动,改善腕伸展练习。⑥作业治疗。

4.相对恢复期 ①手的训练: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及手的精细动作训练。②改善步态的训练:迈步练习,改善膝、骨盆控制的练习。

5.后遗症期 ①维持性训练,进行维持各种功能的各种训练;②辅助器具的使用;③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

(四)注意事项

1.对于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大声说话,协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2.消除患者悲观和焦虑心理,避免精神紧张,增强治疗信心。

3.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颈部血管有斑块或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可配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立即停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及活血的中药针剂。

4.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5.注重生活调摄,避风寒,适寒温;饮食清淡,以低盐、低脂肪为宜,戒烟酒

6.避免劳累、调畅情志。

7.对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急性期要将瘫肢置于功能位,恢复期可开始康复训练,协助进行瘫肢的床上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