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点地区和单位建设政策

试点地区和单位建设政策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治未病”分中心,开展集中医门诊、中医康复、中医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以政府为统领,以二、三级医院为指导,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初步建成。

一、政策背景

为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了“全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试点地区和单位建设活动”。全国各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深化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涵,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水平,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获得了政府、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和支持。

二、主要内容

(一)健全服务网络

按照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客观需求,在原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由区域内各级各类机构(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会独立养生保健机构等)组成的功能完善、特色互补、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二)完善服务平台

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完善区域设置和相关设备设施的配备,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全面反映个性化、系统、全程服务,切实保证服务质量。

(三)加快人才培养

一是中医药素养深厚、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二是具备中医预防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三是中医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开展效果评价

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评价方法,评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成效。确定的评价指标应简洁实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评价方法要体现科学性和普适性,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三、全国“治未病”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一)北京市东城区:提升基层预防保健服务水平

1.基本概况 北京市东城区积极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把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为基础,政策为引导,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动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围绕健康开展工作。

2.主要做法 东城区结合《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中医药健康管理为内容,以中医药机构合作为途径,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理念。采用中医药手段对社区居民个体和群体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对健康危险因素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预防,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健康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将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和“十二五”规划之中。按照每年20%的社区完成建设目标,目前已有89个社区达标。

3.建设成效 全区共组建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的164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覆盖了全区17个街道。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服务能力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明确家庭医生团队式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截至目前,已与37万人进行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6万份,健康档案电子化率达到95.7%,为10.9万人建立了生活方式档案。

目前,全区完成中医体质测评4.6万人,培养具有一定中医知识的家庭保健员1.7万人。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中,东城区的健康档案电子化率、家庭医生式服务居民签约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调查均排名全市第一。

(二)上海市长宁区:分级分类落实健康管理

1.基本概况 上海长宁区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立区“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治未病”分中心,开展集中医门诊、中医康复、中医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在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40家“治未病”服务站,通过提供中医特色健康保健、养生方法指导、适宜技术服务,开展“治未病”健康文化宣传,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个体健康状态评估。在商务楼宇设立由家庭医生及助手、中医医生、志愿者组成的10个“治未病”流动服务站,对职业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主要做法 吸纳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通过加盟参与“治未病”健康工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慢性病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及出现的不同症状等,分别由家庭医生、中医医生、社区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健康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含中医药相关信息在内的居民健康管理、诊疗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家庭医生、中医医师均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数据的采集、维护和利用。居民则可通过“医健通”服务平台,实现健康档案查阅并获得相关的保健知识和中西医一体化的健康指导信息。

为鼓励各受众群体养成自主自愿进行日常预防保健的行为,通过健康促进理念,与专业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完成区域“治未病”视觉体系系统的全新设计,针对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机构、街道(镇)、楼宇、会议会展等不同平台的特色及受众的接受方法,研发系列中医健康文化宣传产品,扩大区域内中医药服务影响力。

(三)广东省:探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

1.基本概况 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该省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以来,“治未病”工作成为中医药促进经济转型、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为统领,以二、三级医院为指导,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初步建成。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2年“治未病”试点单位(区)服务量已达1 200万人次。

2.主要做法 在试点初期,广东省确定了“先试点,后铺开”的工作思路。先后遴选了41家“治未病”试点单位(区),分布在16个市(珠三角地区各市均有试点),其中11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试点。试点单位中,既有省、市、区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又有中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形成了多元化试点网络格局。

在持续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广东省物价局出台并延续了“治未病”试点单位12项服务项目的价格政策,其中“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被纳入2012年广东省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试行)范围。在《广东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治未病”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省财政专项为试点单位提供了经费资助,《构建广东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政策研究》列入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决策咨询专项,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治未病”科研已列入建设中医药强省课题资助范围。

(四)浙江省杭州市

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常见传染病防治方案。开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以科研推动社区“治未病”试点工作,例如,《中医熏香剂预防呼吸道感染应用研究》、《经络调理技术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糖耐量减低人群组织化中医药综合干预模式的构建和效果评价研究》、《社区治未病组织模式构建与社区亚健康人群辨证论治干预的效果评价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胡庆余堂合作,开设胡庆余堂名中医工作室;成立“治未病”工作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对“未病之人”、“欲病之人”、“已病之人”3种8类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并对6个健康风险因素——生、成、发、传、复、源进行干预。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路径研究”。

(五)山东省青岛市

(1)开展“养生保健进万家”行动,将养生保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网,如已建成16个“养生保健基地”。

(3)2009年启动“药食膳特色餐厅”评选建设活动,遴选8家中医养生文化浓厚的规范化药食膳特色餐厅。

(4)开通全国首个由中医行政部门设立的中医工作博客“医路有你,健康青岛”,登载养生保健科普知识,为百姓普及治未病知识。

(5)从2004年起,先后举办5期“养生保健指导医师培训班”,培养养生保健指导医师285名。

(6)制定政策措施,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制度保障。2007年出台《青岛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养生保健基地、养生保健指导门诊)验收标准》。

(姚有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