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因素和患者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物因素和患者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学因素和患者状态可对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受检者的生理和状态,如年龄、性别、妊娠、月经、生活习惯、运动、情绪波动等可影响临床生化、血细胞及血凝等检验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对检验指标的影响,对获取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和对其合理的解释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孕妇的检测结果应充分考虑妊娠的影响。

生物学因素和患者状态可对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送检的标本来自患者,而标本的质量高低是关系到检验结果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的关键。受检者的生理和状态,如年龄、性别、妊娠、月经、生活习惯、运动、情绪波动等可影响临床生化、血细胞及血凝等检验的结果。故患者的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中首先要重视的步骤。因此,应考虑检验前的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分析后的检验结果解释这些因素,即检验结果临床应用的可信度及有效性的问题。

(一)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民族等个体差异,生物学因素是体内不可人为进行控制的固有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检验指标的影响,对获取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和对其合理的解释有着重要意义。

1.年龄 很多检验结果在不同年龄存在差异,解释这些结果时要注意与患者实际年龄的参考区间进行比较。

如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可高于成年人的3~4倍,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2岁后渐近至成年人水平。如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成年人。由于血氧浓度的升高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加,而新生儿肝中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使血清中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加,出现新生儿黄疸。正常生长期的儿童由于骨骼生长和发育,成骨细胞活跃,大量分泌碱性磷酸酶。所以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健康成年人约高3倍,18岁后降至成年人水平。如老年入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老年人由于肾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渐渐减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

2.性别 男性和女性在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可能与肌肉质量、内分泌、器官特异性差异有关。对于某些检验指标,常常对男女不同性别分别制定参考区间。

有些常见的生化指标男性比女性高:如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胆红素、肌酐、尿素尿酸、氨、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血红蛋白、红细胞、铁、血糖、总蛋白和清蛋白等。女性比男性高的常见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铜和网织红细胞等。

成熟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多种激素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雌二醇、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等的参考区间随月经周期的各阶段(即月经期、卵泡期、黄体期)而不同。

妊娠是特殊的生理过程,许多指标会发生变化,如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妊娠期间,血浆容量升高,对血液成分的浓度有稀释作用,一些检验指标的水平会下降。因此,对于孕妇的检测结果应充分考虑妊娠的影响。

(二)患者状态

采集标本时患者体位、情绪、时间、运动等状态及食物和用药的情况可影响检验结果。

1.饮食的影响 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测定,其测定结果受饮食影响。测定结果的影响取决于饮食的成分和进食时间。如餐后血糖、三酰甘油、铁、钾、无机磷、胆红素增加。高糖饮食后血糖会升高,3小时后才能恢复到病人原来空腹血糖水平。高脂肪饮食会使三酰甘油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可使血清尿素、尿酸、血氨浓度增高。如鱼类、豆类等富含嘌呤的饮食可使血和尿中尿酸增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升高。餐后与空腹状态相比,天冬氨酸氨基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增加。

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可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增加。血浆皮质醇、葡萄糖浓度升高,糖耐量试验受影响,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天冬氨酸氨基转肽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等酶类升高。咖啡因还可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而游离脂肪酸竞争清蛋白分子结合位点,取代结合在清蛋白上的药物或激素,从而导致血中某些药物或激素游离部分增加。饮酒可使血浆乳酸、尿酸、乙醛乙醇增加,饮酒后2~4小时血糖水平降低。长期饮酒者平均血细胞体积增加,三酰甘油升高和血清酶如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活性增加,特别是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

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测定,采集餐后2小时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呈现乳糜状,因脂血可造成方法学上的光学干扰影响测定结果,影响到许多检验测定的准确性。所以应告知患者采血前应禁食12小时,且前一餐清淡饮食,以清晨空腹为佳。进食动物血、肉、内脏及富含铁质的蔬菜时,可引起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的假阳性,故粪便隐血检查需要患者素食3天后才采取标本。一些特殊检验如:内生肌酐清除率要前3天禁食肉类,以避免外源性肌酐的干扰。但采血前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时,病人处于饥饿状态过久,会使血葡萄糖、血清清蛋白、补体C3、转铁蛋白降低,而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升高。

2.药物的影响 药物对血、尿等检验结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多数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是在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下进行生物转化。通过生物转化,药物会发生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的改变,常引起药物药理活性的变化。临床医师为了得到正确结果,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在进行检测前必须事先停服某种药物。用于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标本应在药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采集。药物的影响主要如下所述。

(1)改变生化参数:药物可以通过它的生理作用、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改变生化参数。如促皮质素(ACTH)、胆盐、氯丙嗪可使胆固醇浓度升高;如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某些甲状腺素类制剂药物,能促进糖的吸收,增加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还可加速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由粪便排出,因而造成血糖增高而胆固醇降低;如肝素使血中胆固醇降低;先锋霉素类药物可影响肌酐的测定结果。一些药物可使体内某物质发生变化,如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中AST、CK、肌酐、总蛋白升高,清蛋白、胆红素降低,因此,用青霉素治疗的患者,由于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导致尿蛋白的检查为假阴性;如口服含黄体酮成的避孕药引起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利尿药增加血钠、血钾浓度;吗啡可使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升高,使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降低。

(2)损害器官功能:绝大多数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是在肝脏生物转化并经肾及肝胆系统排泄。肝、肾功能的改变将显著影响药物的消除,从而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如非那西丁、别嘌醇、巯嘌呤、米帕林等药物可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升高,而影响肝功能试验结果。

(3)干扰分析方法: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以干扰测定中的化学反应,其次是药物本身的毒不良反应,前者又随方法不同而异,即使同一药物由于所用测试方法不同,使结果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抗坏血酸可干扰Trinder反应,大剂量服用抗坏血酸,可导致应用Trinder反应的测定项目如酶法测定葡萄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的结果比真值低,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尿亚硝酸盐出现假阴性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