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偏心状态柱塞副油膜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偏心状态柱塞副油膜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得出该转角处偏心量和柱塞副入口和出口的油膜厚度h1、h2,从而计算出偏心状态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可得此时柱塞副油膜形态。柱塞轴线与缸体孔轴线不平行,呈现柱塞偏心状态,但油膜形态变化不及压油区剧烈。在不同的工作压力等级下,柱塞副油膜形态变化较大。这是由于压力等级较高时,动压效应对柱塞副油膜内的压力分布影响较小,柱塞的偏心量较小,此时的油膜形态变化更平缓。

1)油膜厚度分布计算模型

根据动压支承油膜理论,在两个不平行的平面相对运动时,平面间缝隙内的流体将产生压力,缝隙两端的压力将影响流体压力分布。柱塞副滑动表面不平行且柱塞副前后有压力差,将产生油膜动压支承力。在二维平面上,柱塞副可简化为内侧和外侧两个动压间隙。图4.15所示为柱塞副间隙剖视图。如图可知缸体孔轴线与柱塞轴线成一定夹角,靠近缸体轴线一侧称为内侧间隙,远离缸体轴线一侧为外侧间隙。

图4.15 柱塞副间隙剖视图

式中,Δp为柱塞副入口与出口间压力差,柱塞副两端压力分别为p0、ps

边界条件代入式(4.60),可得柱塞副内任意点处的压力表达式为

式中,pk为动压支承压力;μ为油液黏度;U为柱塞运动速度;L为柱塞留在缸体中的长度,即柱塞副长度;z为该点坐标值;h1、h2为入口和出口油膜厚度;a为入口出口厚度比值,对压力分布公式积分,得到单位宽度的动压支承力为

图4.16a所示为柱塞在缸体中的位置。由于外力作用,柱塞轴线与缸体轴线不平行,出现了明显的偏心状态。油液充满柱塞与缸体之间的间隙,形成偏心状态下的柱塞副油膜。

假设柱塞表面和缸体孔为理想圆柱,且为刚体。假定柱塞轴线绕柱塞球头中心旋转。将图4.16a沿A-A剖面剖开可得图4.16b。

式中,R1为缸体孔直径;R2为柱塞直径;K、B分别为柱塞x、y方向的偏心量。O1、O2

柱塞副的油膜厚度h可表示为别为缸体孔与柱塞的几何中心。

图4.16 柱塞位置图

1—柱塞体;2—缸体孔

柱塞表面圆柱面方程为

式中,L0为柱塞的总长度;L为柱塞副长度。

缸体孔圆柱面方程为

将式(4.65)、式(4.66)代入式(4.64)可得出柱塞副油膜厚度表达式,只要确定x、y方向偏心量K和B,即可得出柱塞副油膜形状。但偏心量影响动压支承力,同时动压支承力的变化会导致偏心量的变化,两者相互耦合。为确定偏心量,结合式(4.60)~式(4.66),可建立计算模型。如某型柱塞泵工作压力ps=21 MPa,转速n=4 000 r/min,柱塞总长度L0=65 mm,油液动力黏度μ=0.019 Pa·s,假设压油行程起点处φ=0°。

图4.17 仿真计算流程图

任意选取柱塞转角ρ,将初始值代入模型,得出此时的动压分布和压力,计算各力数值(图4.17)。如果满足力平衡方程,则输出此时的间隙值,进而确定各处油膜厚度;如果不满足力平衡方程,则改变柱塞偏心量,进入模型继续计算。直至得出该转角处偏心量和柱塞副入口和出口的油膜厚度h1、h2,从而计算出偏心状态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

2)油膜形态分布

取竖直向下为φ=0°,如图4.18所示,柱塞随缸体一同运动一周过程中,以转角ρ每变化30°为间隔,选取12个位置进行研究。每个位置的柱塞副长度、柱塞运动速度、加速度可由式(4.11)~式(4.13)求得。经计算模型计算后,绕柱塞轴线将柱塞副油膜按图4.16b所示方向展开。可得此时柱塞副油膜形态。

压油区分析以ρ=30°为研究对象。图4.19a所示为柱塞转角为ρ=30°油膜形态,图中油膜厚度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在L=0平面上厚度变化最为剧烈。图4.19b所示为L=0平面上油膜厚度分布。最小油膜厚度为6.452μm,出现在展开角度φ=120°附近,与滑靴和斜盘间的摩擦力Fsf方向相同。这是由于重力和离心力远远小于滑靴与斜盘之间的摩擦力,动压压力主要用于平衡此摩擦力。

图4.18 不同转角处的柱塞

图4.19 ρ=30°柱塞副油膜形态

图4.20 压油区柱塞副油膜形态

图4.19c所示为φ=120°平面上的油膜厚度分布,呈现出在整个油膜长度方向上线性增加。油膜长度方向的柱塞副油膜厚度体现了柱塞的状态,可见柱塞轴线与缸体孔轴线不平行,具有一定的夹角。

对于柱塞转过其他角度时,进行计算可得柱塞转过对应角度时柱塞副油膜厚度分布。ρ=0°和ρ=180°时,柱塞处于吸油区与压油区的过渡位置,其压力处于供油压力与工作压力之间,但仍大于壳体油液压力,因此可简化到压油区一起分析。图4.20所示为柱塞转过其他角度柱塞副油膜厚度分布。最小油膜厚度出现位置呈现周期性变化,ρ=30°时,在φ=120°处出现最小油膜厚度;ρ=90°时,最小油膜厚度出现在φ=180°处;ρ=150°时,最小油膜厚度出现在φ=240°处。结合图4.16b可知,说明柱塞偏心量最大的方向与缸体旋转速度方向一致,均为缸体圆切线方向。这是由于滑靴的运动方向也与缸体旋转速度方向相一致,斜盘对滑靴的摩擦力通过球铰副影响柱塞的偏心运动,导致柱塞轴线与缸体孔轴线不平行,呈现柱塞偏心状态。

图4.21所示是吸油区ρ=210°的柱塞副油膜形态。最小油膜厚度为3.573μm,出现在展开角度φ=300°附近,与滑靴和斜盘间的摩擦力Fsf方向相同。这是由于重力和离心力远远小于滑靴与斜盘之间的摩擦力,动压压力主要用于平衡此摩擦力。

图4.21 ρ=210°柱塞副油膜形态

与压油区相似,吸油区各角度油膜形态相似,最小油膜厚度出现位置与斜盘摩擦力指向一致,如图4.22所示。柱塞轴线与缸体孔轴线不平行,呈现柱塞偏心状态,但油膜形态变化不及压油区剧烈。

图4.22 吸油区柱塞副油膜形态

3)油膜形态的影响因素

将不同转速和压力等级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求出后,固定于同一高度坐标轴中,可得出不同参数时的油膜形态变化趋势。转速变化对吸油区和压油区油膜形态影响不同,应分开讨论;工作压力变化仅影响压油区油膜形态,吸油区无影响,吸油区油膜仅受供油压力影响。

如图4.23所示,在压油区转速越大,柱塞副油膜形态变化越剧烈。其油膜厚度最小值随转速增加而减小,但该减小趋势逐渐减弱。转速从2 000 r/min增加到3 000 r/min时,油膜形态的变化较为明显,油膜最薄处变化超过1μm;而转速从4 000 r/min增加到5 000 r/min时的油膜形态变化小于之前,变化量不足1μm。这是由于转速影响动压效应,高转速带来更大的动压力。

图4.23 压油区不同转速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

由图4.24可以看出,不同转速时吸油区的柱塞副油膜形态几乎不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吸油区柱塞副两端压力差很小,动压效应随转速的变化不明显,因此,转速变化几乎不影响柱塞偏心量。

在不同的工作压力等级下,柱塞副油膜形态变化较大。如图4.25所示,压力越小时,柱塞副油膜形态变化越剧烈;压力越大时,其变化量反而较小。这是由于压力等级较高时,动压效应对柱塞副油膜内的压力分布影响较小,柱塞的偏心量较小,此时的油膜形态变化更平缓。

图4.24 吸油区不同转速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

图4.25 不同工作压力下的柱塞副油膜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