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的组织结构

肾的组织结构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实质主要由大量泌尿小管构成,其间有血管和少量的结缔组织。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称肾小囊腔。肾小管壁由单层上皮构成,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从髓质向皮质直行的部分称远端小管直部。

肾实质主要由大量泌尿小管构成,其间有血管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泌尿小管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它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图6-6)。

(一)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有100万~15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可分为球形的肾小体和细长弯曲的肾小管两部分。其组成如下。

图6-6 肾单位、集合管系和肾血液循环模式图

1.肾小体 肾小体呈小球状,位于皮质,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所组成(图6-7,图6-8及图6-9)。

(1)血管球:又称肾小球,是由肾小囊包绕的一团盘曲成球状的毛细血管。它在两条小动脉之间形成,一端由来自肾动脉的分支,称入球小动脉,分成许多分支,互相缠绕盘曲成毛细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离开血管球的小动脉,称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出血管球后,在肾小管周围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给肾的营养。

图6-7 泌尿小管和肾血管模式图

图6-8 肾小体结构立体模式图

图6-9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重点提示

入球小动脉一般较出球小动脉粗而短,有利于血管球内较高的血压的形成。

(2)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形成的包绕血管球的杯状双层囊。囊的内层紧贴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外表面,称脏层,由单层有突起的足细胞构成;囊的外层称壁层,是单层扁平上皮。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称肾小囊腔。

电镜下观察,肾小囊脏层的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突状的次级突起,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相邻足细胞的次级突起相互交错呈栅栏状,这些次级突起之间的窄隙,称裂孔,裂孔上盖有一层薄膜,称裂孔膜(图6-10)。毛细血管有孔的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对大小不同分子有滤过起限制作用,合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

重点提示

1.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大分子的蛋白质等物质外,其他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有孔的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成为滤液即原尿,成人左右肾每天可产生原尿约180L。

2.原尿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成分和血浆相似,肾小球病变,若滤过膜受损,则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和血细胞均可漏出,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2.肾小管 肾小管是一条细长弯曲的管道,起始于肾小囊,终于集合小管(图6-6)。全长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段。

图6-10 肾血管球毛细血管、基膜和足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A.切面图;B.滤过屏障;C.立体图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是肾小管的起始段,为最长最粗的一段,在肾小体旁盘曲的部分,称近端小管曲部(近曲小管),然后直行入髓质,称近端小管直部。

重点提示

肾小管壁由单层上皮构成,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锥体形,细胞游离面有密集而细长的微绒毛形成的刷状缘。近端小管的上皮具有很强的重吸收功能,当肾小体滤液流经此段时,其中85%的水分、几乎全部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及大部分离子等被重吸收。同时,近端小管上皮还能向腔内分泌和排出某些物质,如氨及外来的药物等。

(2)细段:为肾小管中最细的一段。一端与近端小管相连,另一端续于远端小管,并与二者的直部共同形成肾单位襻。

(3)远端小管:为细段的延续,终于集合小管。从髓质向皮质直行的部分称远端小管直部。在到达肾小体附近时,又呈迂曲状,称远端小管曲部(远曲小管)。

重点提示

1.细段管壁很薄,为单层扁平上皮,水和离子易透过。

2.远端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与近端小管上皮相比,游离面无刷状缘。远端小管直部能重吸收钠,曲部有重吸收钠和水及排钾的功能。

(二)集合小管(集合管)

集合小管为管径较大的直行小管,有多条远端小管与其相接。集合小管下行到肾乳头时,改称为乳头管,开口于肾乳头。

重点提示

集合小管的上皮,随着管径的增大,上皮由单层立方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集合小管也有重吸收水和钠的功能。

(三)球旁复合体

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等组成,又称肾小体球旁器或近血管球复合体(图6-8)。

1.球旁细胞 球旁细胞由近血管球处,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变形为上皮样细胞而成。它能分泌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2.致密斑 远端小管曲部靠近血管球一侧的上皮细胞变高,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结构,称致密斑。其为Na+感受器,可感受肾小管液内Na+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向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