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厌氧芽胞梭菌属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厌氧芽胞梭菌大多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有芽胞,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可引起人类疾病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体,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通过粪便污染土壤,并以芽胞的形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条件均易形成厌氧微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污染的食品后在厌氧环境中可产生毒性极强烈的肉毒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引起食物中毒及婴儿肉毒病。

厌氧芽胞梭菌大多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有芽胞,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可引起人类疾病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体,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通过粪便污染土壤,并以芽胞的形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1.主要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的细长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的一端,直径宽于菌体,使菌体呈鼓槌状,为本菌形成芽胞时的典型特征(彩图8);专性厌氧,常用肉渣培养基培养;芽胞抵抗力强,100℃沸水中保持1h,高压蒸气121.3℃保持15~30min、干热160℃保持1~2h,5%苯酚15h可将其杀死,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条件:破伤风梭菌主要经创伤感染,伤口的厌氧微环境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如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混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创伤组织大面积坏死,局部缺血;或伴有需氧或兼性厌菌混合感染等。这些条件均易形成厌氧微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2)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脑干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3)所致疾病: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在局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侵入血液,随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作用于脑干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阻止抑制性神经细胞介质的释放,破坏正常的抑制性调节功能,使屈肌和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引起破伤风特有的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新生儿破伤风,俗称“脐带风”,是因使用未经灭菌的器械,在切断脐带时将细菌带入机体所致。

重点提示

破伤风典型临床症状是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可据此并结合病史做出临床诊断。

3.防治原则

(1)特异性预防:对儿童、军人和其他易受伤的人群,可定期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对6个月至6岁的儿童需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2)治疗: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用3%过氧化氢清洗伤口,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对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还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做紧急预防和治疗,注射前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并同时抗菌(首选青霉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重点提示

因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微量即可致病,故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愈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因此,病愈后仍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与动物的消化道中,芽胞常存在于土壤中。

1.生物学特性 革兰阳性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在机体内能形成明显荚膜。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直径小于菌体横径(彩图9)。专性厌氧。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产酸产气,在牛乳培养基中,能迅速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又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此现象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是鉴别本菌的主要特征。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个型,致病的主要是A型。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本菌既能产生毒性强烈外毒素,又能分泌多种侵袭性酶类,同时还具有荚膜,侵袭力强,入侵机体后可造成严重的局部感染及全身中毒。

(2)所致疾病:主要引起气性坏疽,也可引起食物中毒。①气性坏疽:大多由A型引起,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似,多见于战伤等,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潜伏期8~48h,细菌经伤口入侵,在局部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和酶,分解破坏组织细胞,并伴有大量气体产生,导致组织溶解、细胞坏死、出血、炎症、水肿并伴气肿(触摸时有捻发感,疼痛剧烈),造成局部压力增高,从而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加速远端肢体坏死,严重病例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病死率高。②食物中毒:由食入被产肠毒素菌株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食品)引起。潜伏期约10h,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心呕吐。1~2d可自愈。

3.防治原则 因目前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气性坏疽的预防主要是及时处理伤口,清创扩创,并用3%过氧化氢冲洗;治疗应尽早切除局部感染和坏死的组织,并在发病早期使用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大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来控制病情;近年使用的高压氧舱法可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及动物粪便中。污染的食品后在厌氧环境中可产生毒性极强烈的肉毒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引起食物中毒及婴儿肉毒病。

1.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宽于菌体,使带有芽胞的细菌呈网球拍状(彩图10)。

重点提示

比较3种芽孢梭菌的菌体形态以及芽胞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借此可以鉴别细菌。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烈的外毒素,比氰化钾毒性强1万倍,对人致死量约为0.1μg。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耐酸,在胃液中24h不被破坏。该毒素为嗜神经毒素,可作用于脑神经核、外周神经末梢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

(2)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因食入肉毒梭菌污染的罐头、腊肠、发酵豆制品等食品引起,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先有乏力、头晕、头痛,接着出现斜视、复视、眼睑下垂,眼球肌肉、舌肌麻痹,吞咽、咀嚼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和心肌麻痹而死亡。患者神志清醒、不发热、胃肠道症状很少见。婴儿若食入该菌芽胞污染的食物(如蜂蜜),可发生感染性食物中毒即婴儿肉毒病。表现为便秘,啼哭无力、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3.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食品低温保存,进食前加热煮沸是预防的主要措施。治疗应尽早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