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辨证,指在微观层次上进行辨证。所谓微观辨证是一般疾病具有三项信息:症状、体征与实验指标改变。故微观辨证符合中医整体学说的要求。因此微观辨证既是对传统的宏观辨证的补充,也应视为中医辨证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微观辨证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目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的关系,使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中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深度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辨证”一词,源于《伤寒论》,其序中提到“平脉辨证”,各篇均“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证候的辨析要点。

以往在症象辨别内在疾病是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可称为宏观辨证。然而,临床中却出现了诸多难以用宏观辨证解决的问题。由于疾病不是由单纯症象组成,有很多无法用直接观察方法判知的因素、机制,疾病的某一层次暂无症可辨,而无症(隐症)不能就说无病,症状消失不等于疾病治愈。如黄疸型肝炎黄疸消退,肾炎水肿消失,但肝肾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此时必须借助检验手段,了解血尿变化进行治疗。因此,对“隐症”的探索,必须从宏观辨证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微观辨证。

微观辨证,指在微观层次上进行辨证。以仪器检查为方法,以客观存在的实验室指标为依据,并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诊断与证候,从整体观念上认识疾病。即是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所谓微观辨证是一般疾病具有三项信息:症状、体征与实验指标改变。因此相应的辨证体系,应当包括症状辨证学、体征辨证学与实验辨证学。故微观辨证(实验辨证学)符合中医整体学说的要求。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从微观角度进行辨证,有助于探讨中医证候的本质。另一方面,不少疾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仅有实验指标的改变。此时,实验指标就成了仅有的疾病信息,只有从微观角度才能辨证。因此微观辨证既是对传统的宏观辨证(包括症状辨证和体征辨证)的补充,也应视为中医辨证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证型,如血虚证、脾虚证等及有关理论,可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分子病理乃至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进行研究。近年来细胞药理学、药理形态学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如用细胞培养可造成各种的病理模型。用电镜、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筛选有效药物,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都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自1979年以来,已应用各项新技术来研究中医药,例如用心肌细胞培养来研究生脉散等治疗心血管病等药物,发现这些方药对心肌细胞搏动、DNA合成等有着不同程度的药理作用,从而从根本上阐明中药作用的机制。在临床上有时无症可辨,但微观病理信息仍然存在,例如有些疾病的早期已有器质性病变,却表现为隐匿状态,若无化验诊断,依靠四诊无以确立。又如有些疾病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临床检验结果仍异常。这些微观医学的指标为中医的辨证补充了有力证据。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也需借助于微观医学,例如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自从GoNberg 1973年提出为cAMP和cGMP以来,国内也广泛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有所发展,又以中医药学本身的优势来充实其内容。

西医长于识“病”,中医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在治病的认识和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病与证的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层次上,才能找到结合点。在具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并不应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为发展宏观辨证,提高宏观辨证的水平,将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有机地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会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时也可以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微观辨证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微观辨证具有下列特点:

1. 辨证客观化 吸收、引进或研制适用于中医界辨证的检测仪器与检测方法,以检测出的各项客观存在的实验指标改变为依据进行辨证,从而使中医辨证迅速达到客观化。如果证的实质存在于分子水平上(例如基因水平上),则更需引入分子生物学。

2. 辨证规范化 随着辨证客观化,进一步摸索微观辨证的标准,并逐步形成新的中医辨证规范。

3. 辨证微观化 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永无止境,特别是对人体自身研究的微观领域应向纵深层次发展,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进入亚细胞、分子甚至量子层次等。黑箱应逐步打开。因此,中医辨证水平也将从一般的实验指标检测深入到分子、量子微观世界,从而使中医辨证走向整体观指导下的微观化。

为此,就要达到两项基本要求:①对实验室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中医辨证论治内涵,将那些原属现代医学的辨病指标转化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指标,实验方法与实验指标也会随现代科学的进展而不断更新,故需坚持实践,发挥中医特点,不断摸索,完善并丰富各项指标的中医辨证内涵。那么,中医辨证理论也将不断发展而具有时代特征,这也是现代中医发展所期望的。②探索敏感而特异性强的中医辨证指标,这可能也和中药的现代研究一样,是一个多途径、多层次、多指标、多靶点的统一。中医证候具有内在的微观层次上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有外在的客观指标改变,这些指标的改变可从某一角度反映中医辨证的内涵,若确立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中医辨证微观指标,才能使中医辨证加速客观化、微观化和规范化。

引进现代科学,借助西医的解剖、生理、细胞、生化知识,不等于西医化。就如同中西结合的研究不是中药加西药,不是中医内科加西医手术刀,更不是把西医的检验手段,以及生化、病理生理指标,硬搬给中医。我们需要的是把西医微观结构形态、生理、病理变化与中医的思辨结合起来,使中医产生质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