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检查发现异常反应——阳性物或阳性反应点来诊断疾病的理论依据:一是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如五脏六腑有病,即可在脊柱两侧发现阳性反应物。根据脊柱分段与内脏关系的理论,大致可以确定病变脏器之所在。另外,此种检查法还有检验疗效的用途。②背腰区,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上腹部、腰背部病症。

通过检查发现异常反应——阳性物或阳性反应点来诊断疾病的理论依据:一是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从中医文献中知道,太阳膀胱经行脊柱两侧,五脏六腑的腧穴均在背部的膀胱经上。如五脏六腑有病,即可在脊柱两侧发现阳性反应物。根据脊柱分段与内脏关系的理论,大致可以确定病变脏器之所在。二是《内经》“病之于内,必形诸之于外”之说。临床证实,五脏六腑有病,可通过脏腑经络联系而反应于体外,在一定腧穴上出现阳性物,或阳性反应。这是某些疾病重要的体征。若再结合全身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因此,触按脊柱两侧是诊治某些疾病的重要方法。另外,此种检查法还有检验疗效的用途。三是气街理论。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张国瑞教授等根据气街理论,在背腰部划分了肩背区、背腰区、腰骶区三部,划分方法与适应病症如下:①肩背区,约第7颈椎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胸背部病症,头面部病症,上肢疼痛、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等。②背腰区,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上腹部、腰背部病症。③腰骶区,约从第1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肠、小肠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并可用于强身壮体保健。

临床中可根据上述分区及主治范围,结合腰背部检查之阳性反应区(点)而选定治疗的部位。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腰背部皮肤有无光泽改变,皮肤潮红与否,有无皮损、脱屑、瘀点,有无凸起及凹陷等。再按中线(督脉)→脊旁0.5寸→脊旁1.5寸→脊旁3寸→脊旁4.5寸顺序切诊。双手同时对称地检查左右两侧,用循摸、触压等法,以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湿度的改变,以及有无酸、麻、胀等敏感反应。若发现阳性反应点,即可作为施术部位之一。诊察时应注意:①背俞穴为望诊、切诊的重点;②若一侧发现阳性反应时,应与对侧比较,若在两侧同时出现,则更有意义。

什么是阳性物或阳性反应点呢?临床证实,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物多半为结节状、条索状、软疱状和障碍阻力等。触按时可产生酸、痛、麻、木等感觉,这种感觉,即为阳性反应,是一般平时所没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