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胆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RCP可直接无创显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是本病较理想的诊断手段。胆石症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胆囊及肝内外胆管等胆道各部位。CT显示胆管结石优于超声检查,若遇诊断困难的胆管阴性结石,可沿胆管走行做CT冠状重建,或行MRI、MRCP或ERCP检查。胆囊结石一般诊断不难,而胆管结石常引起胆道梗阻,需要与胆管肿瘤、胆管炎症等鉴别。胆囊炎发病率很高,仅次于阑尾炎。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4倍,肥胖者多见。

一、胆系先天性疾病

【概述】

胚胎时期胆系发育障碍或变异可导致出生后胆囊、胆管数目或形态异常、管腔闭锁或扩张等,从而引起胆系生理和病理改变。包括有双胆囊、双房胆囊、扁帽样胆囊、葫芦状胆囊、胆囊憩室、胆囊异位、胆囊缺如、胆管闭锁和胆管囊状扩张。此处重点介绍胆管囊状扩张。

胆管囊状扩张以往也称为胆总管囊肿或胆管囊肿,即先天性胆管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最常见的部位是胆总管。一般认为是由于先天性胆管壁发育不良、胆道不同程度阻塞,引起胆管内压力增高、增大形成囊状扩张。其可分为5型:Ⅰ型,胆总管囊状(梭形)扩张,常见,占80%~90%;Ⅱ型,胆总管憩室;Ⅲ型,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憩室样)局限性扩张;aⅣ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囊状(梭形)扩张;bⅣ型,仅肝外胆管多发性囊状(梭形)扩张;Ⅴ型,肝内胆管多发囊肿(Caroli病)。

(一)肝外胆管囊状扩张

【概述】

主要包括胆管囊状扩张的Ⅰ型、Ⅱ型和Ⅲ型。

【病理】

病理表现大体上胆总管某一段呈囊状或梭形扩张,好发于胆总管的上部和中部,囊内含有绿色浓缩胆汁。光镜下囊壁由胶原纤维及一些弹力纤维构成,多数无上皮。

【影像学表现】

1.X线 ERCP可直接显示囊状扩张的胆总管,胆管憩室可在胆总管显影的同时,憩室亦充盈;胆总管壁内段膨出,可于十二指肠降部见到囊状扩张的末端胆管。

2.超声 显示肝外胆管显著扩张,呈球形、梭形或长圆形无回声扩张的胆管与肝门部或胰头区正常胆管沟通,扩张的胆管内可有结石或胆泥形成。

3.CT 平扫显示沿胆管走行、边界清楚的水样密度影,边缘光滑,壁薄而均匀,伴或不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胆囊造影CT,对比剂临入肿物,胆囊正常,肝内胆管不扩张或轻度扩张。

4.MRI 显示肝外胆管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呈长T1、长T2信号,MRCP能显示上述病灶为高信号,并与胆管相通。另外,胆总管囊肿可以合并结石。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CT、MRI(MRCP)显示沿肝外胆管走行区的囊性病变,并且与近端胆道相通,即可诊断,必要时可用对比剂等证实。如果憩室型因颈部堵塞、对比剂不能临入其内,常常与肝囊肿、胰腺囊肿等混淆。

(二)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概述】

Caroli首先描述该疾病,故称之为Caroli病,实际上属于胆管囊状扩张的第Ⅴ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病理】

病理表现肝内胆管多发囊状扩张,囊与囊或与胆管相通,内有胆汁。可合并胆管结石,也可合并肝硬化甚至癌变。

【影像学表现】

1.X线 ERCP可显示肝内胆管多发囊状或梭形扩张,并与周围胆管相通。

2.超声 显示肝实质内多发或单个囊状无回声区,沿胆管走向分布,其内可出现点状或结节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结石),彩色多普勒显示肝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被扩张的胆管包绕。

3.CT 平扫见肝内多发类圆形、边界清楚的水样密度影,边缘可见点状高密度结石影,注射对比剂后门静脉期囊肿中心或周围出现点条状强化(肝门静脉分支影)。应用胆道对比剂后上述病灶内有部分对比剂充填,提示病灶与胆道相通。

4.MRI 肝内多发类圆形囊状病灶,平扫及增强(包括经胆系排泄的特异性对比剂)表现同CT;MRCP可显示上述病灶与胆道相通,所见与ERCP相同。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的影像征象为“中心或偏心点征”,即增强的CT、MRI图像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的中心或偏心出现明显强化的点、条状肝门静脉分支影。MRCP可直接无创显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是本病较理想的诊断手段。需要与肝囊肿和肝脓肿相鉴别。

(三)肝内、外胆管囊性扩张

【概述】

主要为胆管囊状扩张的Ⅳ型,临临上并不少见,其临临症状及影像表现兼有上述肝内、外胆管扩张表现。

二、胆系结石症

【概述】

胆石症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胆囊及肝内外胆管等胆道各部位。在胆汁淤滞和胆道感染等因素影响下,胆汁中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和钙盐析出、凝集而成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产妇女及肥胖者。

【病理】

胆石按化学成分可分为三类。①胆固醇类结石:常单发、较大,类圆形,剖面呈放射状。②胆色素类结石:常为多发的沙粒状或桑椹样,剖面呈分层状。③混合类结石:大小、数目不一,常呈多面体形。胆结石常引发胆囊、胆道感染和梗阻。

【影像学表现】

1.X线 平片能显示胆囊阳性结石,占全部胆囊结石的10%~20%。表现为胆囊区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环行或多角形高密度影,中央常呈低密度,多发者酷似石榴子状。ERCP检查,可见胆囊或胆管内结石形成的充盈缺损或胆道狭窄、梗阻,梗阻上方胆管普遍增粗扩张。

2.超声 典型超声影像为强回声病变,边界清楚,后方伴有声影,胆囊结石改变体位扫查强回声团随重力方向而移动,胆管结石常伴有所在的胆管扩张。

3.CT 胆结石可分为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三种类型,CT检查能大致反映胆囊结石的化学成分,为非手术治疗提供参考。①胆固醇结石:表现为低密度及等密度结石,CT值多在25Hu以下,平扫诊断多有困难。口服胆囊造影CT检查表现为类圆形或多角形低密度充盈缺损,变换体位结石位置有变动,少数与胆囊壁粘连者不能移动。②胆色素结石:表现为高密度结石,CT值常在50Hu以上,形态、大小各异,泥沙样结石常沉积在胆囊下部,呈高密度,与上部胆汁形成液平面。③混合性结石:表现为结石边缘呈高密度环状.中心为低密度区。胆管结石以高密度结石多见。肝内胆管结石呈点状、结节状或条状,与肝管走向一致,常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有以下CT表现:①胆总管内有圆形或环形致密影,该平面以上胆管扩张。②若结石位于中心呈致密影,周围被低密度胆汁环绕,则形成“靶征”;若结石嵌顿于胆总管而紧靠一侧壁,则形成“半月征”。③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且突然中断,未见肿块,应考虑有等密度结石之可能。

4.MRI 胆囊结石在T1WI和T2W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高信号胆囊内可清楚显示低信号结石影。对胆管结石,MRCP既可观察到低信号的结石及其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又能显示梗阻的胆管扩张程度。MRCP显示扩张的胆总管下端呈倒“杯口”状充盈缺损,为胆管结石典型的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胆囊结石可靠性高,为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CT显示胆管结石优于超声检查,若遇诊断困难的胆管阴性结石,可沿胆管走行做CT冠状重建,或行MRI、MRCP或ERCP检查。胆囊结石一般诊断不难,而胆管结石常引起胆道梗阻,需要与胆管肿瘤、胆管炎症等鉴别。

三、胆囊炎

【概述】

胆囊炎发病率很高,仅次于阑尾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4倍,肥胖者多见。

【病理】

急性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卡他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其表现相应轻重不等;慢性胆囊炎大多数的胆囊体积减小,壁增厚,分层不清楚,可有钙化,黏膜萎缩或可见局部溃疡形成,浆膜面粗糙与周围有纤维粘连。

【影像学表现】

1.X线 急性胆囊炎X线平片多数阴性,主要作用在于排除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如可发现阳性结石影或瓷器胆囊,可间接提示胆囊炎诊断。

2.超声 急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增大,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出现双层回声,胆囊腔可有低回声,胆囊轮廓模糊,胆囊窝常有无回声带。慢性胆囊炎壁增厚,回声增强,轮廓模糊,有时出现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胆囊收缩功能减弱。

3.CT 胆囊增大,直径>5cm,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超过3mm,有三层样结构,可伴有结石、息肉。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胆囊壁的黏膜层轻度或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整个胆囊壁强化。胆囊坏死、穿孔后胆囊窝可见包含有液平面的脓肿。慢性胆囊炎常见胆囊结石影,囊壁不均匀增厚,可有钙化。

4.MRI 比较容易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因水肿而出现长T1长T2信号,三层结构显示较清晰。增强扫描与CT相似。

【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而影像学检查能提供重要的辅助依据。首选检查手段为超声,声像图比较容易显示具有诊断价值的胆囊增大或缩小、胆囊壁增厚、壁回声增强以及合并强回声的结石。当超声诊断困难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鉴别诊断有胆囊癌,胆囊癌壁增厚显著且不规则,壁僵硬,短期抗炎复查无明显变化。

四、胆系肿瘤、胆囊增生性疾病

【概述】

胆系肿瘤包括胆囊和胆管的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少见,包括胆囊腺瘤、纤维瘤、脂肪瘤、胆管颗粒细胞成肌腺瘤和胆管绒毛肿瘤等;恶性肿瘤相对多见,如胆囊癌、胆囊转移癌、胆管癌、胆管肉瘤等。一些胆囊壁或胆囊腔内息肉样隆起病变,病理上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故在此处一并讨论。

(一)胆囊癌

【概述】

胆囊癌是胆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一般认为,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病理】

胆囊癌70%~90%为腺癌,其次为鳞状上皮癌、胶样癌、未分化癌等。腺癌依生长方式分为:①浸润型,约占70%以上,早期表现为胆囊壁限局性不规则增厚,晚期广泛浸润,形成肿块,使胆囊腔完全闭塞;②乳头状腺癌,约占20%,肿瘤呈乳头状从胆囊壁向腔内生长,易发生坏死;③黏液型腺癌,较少见,呈广泛浸润性生长,易破溃。胆囊癌易直接侵犯邻近组织,主要是肝,其次是邻近胃肠道;可经肝门静脉、肝动脉向肝内转移;还有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表现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胆囊正常形态、轮廓消失,在相当于胆囊窝的区域出现肿块,该肿块常累及邻近的肝组织和其他结构;另一类为胆囊大的形态和轮廓存在,癌灶以肿块或结节的形式充填胆囊腔,或者癌灶以局限或弥漫胆囊壁增厚(>1cm)的形式表现出来,未累及邻近肝组织及其他结构,即呈弱回声、中等或混杂回声肿块或结节,或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或弥漫异常增厚。

2.CT 直接征象可分三种表现。①肿块型: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被实性软组织肿块代替,与肝实质密度相似,分界不清;②腔内型:表现为从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菜花状肿块,单发或多发,其基底部胆囊壁增厚浸润;③壁增厚型:胆囊壁限局性或弥漫性不规则性增厚。增强扫描示肿瘤动脉期、门脉期轻度增强,延迟期增强明显。

此外,CT间接征象有:①肝直接受侵;②肝内转移灶;③淋巴结转移;④胆道受累梗阻;⑤门脉受侵犯;⑥合并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

3.MRI 与CT表现相似,肿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边界模糊,注射Gd-DTPA后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增强,门脉期,特别是延迟期强化明显(主要因为胆囊癌常常有丰富的间质,对比剂滞留的时间延长,故表现为延迟强化)。如T1WI发现胆囊癌与周围邻近结构之间保留有明确的脂肪间隔,常常提示胆囊癌未侵及邻近结构。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和CT目前为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胆囊癌的诊断及其对肿瘤浸润范围程度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选择MRI检查。胆囊癌有时与胆囊炎及胆囊临附近的肝癌容易混淆,需要鉴别诊断。

(二)胆管癌

【概述】

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60岁左右多见,男略多于女。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型,即肝内胆管细胞癌,约占全部的10%;肝门型,来源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或胆总管,占全部胆管癌的50%~60%,预后差;肝外型,来源于肝总管,占全部胆管癌的30%~40%,预后较好。这里只论述肝门型及肝外型。

【病理】

病理以腺癌为主,少数为鳞癌,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及乳头型,以浸润型最多见,肿瘤临展则出现胆道梗阻。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结节型和乳头型可发现扩张的胆管远端有边缘不整的软组织肿块,突入胆管内或阻塞于胆管,肿块呈稍高回声或混杂回声,无声影;浸润型表现为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中断或狭窄闭塞,阻塞端为肿瘤部位,表现为致密强回声点。同时可显示肝大、肝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灶。

2.CT CT表现主要为胆道梗阻改变,可根据胆管扩张的范围、部位,推断梗阻的部位,再在梗阻部位做薄层扫描,细致观察其形态变化,对诊断极为重要。肝门型胆管癌表现为肝门区软组织肿块和肝内胆管扩张,平扫及增强多数难以清晰显示肿瘤本身。肝外型胆管癌表现为梗阻水平以上整个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胰管不扩张,于扩张肝外胆管之突然狭窄或中断部位,薄层扫描有时可显示局部软组织肿块,或胆管壁的不规则增厚,有时也不能显示瘤体。

3.MRI 较CT相比容易显示肝门型胆管癌瘤体本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强化较明显,胆管扩张表现与CT相似。MRCP及冠状True FISP序列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梗阻部位的胆管常为局限性、环状狭窄,边界欠光整,可呈突然截断或显著变细或呈鼠尾状,其上的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样,其下胆管一般正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容易显示胆管扩张,在扩张胆管的远端发现胆管突然中断、管腔不规则狭窄、腔内软组织肿块、管壁增厚等征象,结合临临表现多可获得诊断。有时可能见不到肿块而难以确诊。鉴别诊断主要为胆管结石、胆管炎所致的胆道狭窄。

(三)胆囊腺肌增生症

【病理】

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病理表现为胆囊黏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称为罗-阿窦,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病变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其壁内有多发无回声的小囊样憩室结构。

2.CT 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内的多个小壁内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胆囊造影CT检查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内多发小点状造影剂充盈,与胆囊腔相通。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而罗-阿窦内造影剂充盈更为显著,类似“花环”样。弥漫型表现为整个胆囊壁增厚,壁内多发如上述小憩室样突出。限局型表现为胆囊有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

3.MRI 所见与CT相似,罗-阿窦在T2WI像显示为增厚胆囊壁内的点状高信号。使用对比剂后罗-阿窦无强化。

(四)胆囊息肉和腺瘤

【病理】

胆囊息肉多偶然发现,可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即腺瘤)。炎性息肉指含有慢性炎细胞和扩张小血管的小息肉样病变,单发或多发,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形态一般不规则,可以带蒂。胆囊腺瘤一般为单发、表面较光滑,也可如小菜花样,多发生在体部,靠近底部,一般比息肉稍大。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呈中等或稍高回声,与胆囊壁有蒂相连,无声影,无移动性。

2.CT 普通CT检查难以发现,用CT薄层扫描有时可见小结节状隆起性病变从胆囊壁突向腔内,胆囊壁无浸润增厚,为与结节型胆囊癌之不同。CT值介于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性结石之间。增强CT扫描于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口服胆囊造影CT检查,可显示胆囊腔内充盈缺损征象。当与阴性结石鉴别困难时。可让患者变换体位检查,结石会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而腺瘤及息肉不变。但CT表现与早期胆囊癌难以鉴别,一般认为直径>1cm者应考虑恶变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以及病理学检查。

五、胆道梗阻

【概述】

即由于胆管腔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排泄障碍,临临出现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临表现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常见的胆道梗阻的病因有胆管或胰头肿瘤、胆管结石、炎性狭窄。影像检查除需确定有无胆道梗阻以外,还应明确梗阻的部位以及判断梗阻的原因。主要通过观察胆管扩张的范围、形态和程度、梗阻的部位、梗阻末端胆管的形态以及有无肿瘤转移的征象等综合分析。超声、CT和MRI对胆道梗阻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多排螺旋CT的MPR重建胆道、MRCP及冠状True FISP图像对显示和判断梗阻部位更准确。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肝门区胆道梗阻 为高位性胆道梗阻,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此部位梗阻多见于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肝细胞癌、胆囊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癌等,也可见于胆石症。一般结石所致胆管扩张程度比肿瘤轻。局部薄层扫描观察其形态变化特征很关键,结石可显示结石形态;恶性肿瘤可见局部不规则肿块。

2.肝总管梗阻 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门区肝外胆管扩张,一般胆囊无扩大,胆总管无扩张。此部位梗阻最多见为胆管癌,常造成明显胆管扩张。梗阻部位管腔突然截断,肿瘤常较小,而不易显示,薄层扫描有时可见增厚的胆管壁。极少数为结石引起的梗阻,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轻,可见结石影像。此外,胆囊癌晚期因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压迫,也可造成远端肝总管梗阻。

3.胆总管梗阻 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扩张,胆囊扩大,胆囊管扩张。此段又可再分为胰上段和胰腺段:胰上段指临入胰腺之前的胆总管段;胰腺段指穿过胰腺组织的胆总管段。此部位梗阻可为胆管癌、胰头癌及胆总管结石所致。胆管癌多发生在胰上段,引起的胆管扩张较为明显,胆管横断面从圆形扩张形态突然变为不规则形,薄层扫描可显示管壁的不规则或偏心性增厚。胰头癌发生在胰腺段,可见胰头部肿块累及胆总管,常合并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轻,于最下层面可显示结石。

4.壶腹部梗阻 为低位性胆道梗阻,全部胆道系统均显示扩张,胰管也扩张。此部位梗阻见于结石或壶腹癌。胆总管结石于最下层面可显示结石影像。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胰管扩张,但常于胆总管及其周围CT检查显示不出明显肿块。当考虑十二指肠壶腹癌可能时,应临一步行ERCP或十二指肠镜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