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棕色细长杆菌,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根据体表病症可能诊断。病鱼有受伤、冬伤和寄生虫感染史,是易感染群,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根据病症可出初步诊断。注意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区别。患细菌性肠炎病的鱼体,轻压腹部有似脓状液体流出,肠道内充满黄色积液。病毒性出血病无此症状。确诊应从患病鱼病灶组织分离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确诊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1.细菌性烂鳃病

【诊断方法】

(1)根据病症诊断。主要症状有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2)取鳃丝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有病灶的鳃丝,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大量细长、滑行杆菌。有些菌丝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动。从寄生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或仙人柱状的“柱子”,也有呈珊瑚及星状。

(3)酶联免疫测定可确诊。取病鱼鳃上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兔抗鱼害黏细菌的抗血清,经显色、脱色、透明、封片,显微镜观察。有棕色细长杆菌,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注意事项:

(1)注意区别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等寄生虫引起鳃组织感染,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上有大量寄生虫。

(2)鳃霉病引起的烂鳃,显微镜观察可见病原体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2)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浓度为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浓度为2%~4%的食盐溶液药浴5~10分钟。

(3)控制合理的放养比列,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

(4)发病季节,使用浓度为15~20毫克/升生石灰,每月全池泼洒1~2次,使池水p H值保持8左右。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浓度1.0~1.2毫克/升(有效氯含量25%~30%)。

【防治方法】

(1)疾病早期可使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进行治疗。

(2)病情严重时,需要通过消毒药物全池泼洒和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3)饲料中添加药物可选择:诺氟沙星,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30毫克,连喂3~5天。复方磺胺-2,6-二甲嘧啶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0~200毫克,连喂5~7天。

2.赤皮病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病症可能诊断。病鱼有受伤、冬伤和寄生虫感染史,是易感染群,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注意与疖疮病的区别。

【预防措施】

(1)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使用浓度3%~4%的食盐浸泡5~10分钟。或使用浓度5~8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药浴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水温和鱼体忍受力灵活掌握。

【防治方法】

(1)疾病早期可使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1~3次进行治疗。

(2)病情严重时,使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1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3)饲料中添加药物可选择: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30毫克,连喂3~5天。四环素,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40~80毫克,连喂3~5天。

3.竖鳞病

【诊断方法】

(1)根据病症可出初步诊断。鳞片无光泽,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鳞囊内有液体,轻压鳞片有渗出液。

(2)镜检鳞囊渗出液,有大量革兰阴性短杆菌,可进一步诊断。

【预防措施】

(1)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发病初期向养殖池塘冲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3)以浓度为7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和浓度10毫克/升的漂白粉充分混合,浸洗5~10分钟。

(4)以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5)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10分钟。

【防治方法】

(1)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0~200毫克,连喂3~5天。

(2)饲料中添加吡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30~50毫克,连喂3~5天。

(3)饲料中添加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30毫克,连喂3~5天。

(4)轻轻压破鳞囊的水肿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擦洗,涂沫碘酊。

4.细菌性肠炎病

【诊断方法】

(1)根据病症可以诊断。病鱼肠道充血发红,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2)病原细菌检测可进一步诊断。从肝、肾或血液中可以检测产气单胞菌。

注意事项:

(1)许多传染性疾病均引起肠道充血炎症,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2)注意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区别。患细菌性肠炎病的鱼体,轻压腹部有似脓状液体流出,肠道内充满黄色积液。病毒性出血病无此症状。

【预防措施】

(1)做好彻底清塘和池塘的消毒工作。

(2)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投喂新鲜饲料。

(3)选择优良健康的鱼种,鱼种放养前用浓度8~1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洗15~30分钟。

(4)发病季节,每隔15天,使用浓度1.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浓度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对养殖水体或食场周围进行泼洒消毒,可控制疾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每千克鱼体重每天使用大蒜(用时捣烂)5克(或大蒜素0.02克),食盐0.5克,添加饲料,每天上午和下午分2次投喂,连续3天。

(2)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各5克,研成粉,加食盐0.5克,添加饲料,每天上午和下午分2次投喂,连续3天。

(3)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克(或新鲜穿心莲30克),研成粉(或打成浆),加食盐0.5克,添加饲料,每天上午和下午分2次投喂,连续3天。

(4)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第一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0毫克,第二天起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毫克,连续1周。

(5)饲料中添加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30毫克,分上午和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5.假单胞菌病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取少许病灶组织(最好是肾、脾组织)接种TSA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间接荧光抗体(IFAT)技术ELISA方法已被用于快速检测鱼类的假单胞菌病;采用细菌16S r RNA基因保守区特异性引物进行分析鉴定。

【预防措施】保持饲养环境清洁,避免放养密度太大和投饵太多。

【防治方法】

(1)同弧菌病。

(2)四环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75~100毫克,连续投喂5~7天。

6.爱德华氏菌病

【诊断方法】根据各种鱼的患病症状进行诊断。确诊应从患病鱼病灶组织分离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由于迟钝爱德华氏菌与鮰鱼爱德华氏菌没有血清交叉反应,因此可用血清学方法完成快速诊断。

【预防措施】同弧菌病。

【防治方法】

(1)漂白粉全池泼洒,浓度为1.0~1.2毫克/升。

(2)四环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50~70毫克,连续投喂7~10天。

(3)氟哌酸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100毫克,连续投喂3~5天。

7.屈桡杆菌病

【诊断方法】根据病症进行初步诊断。鱼类屈桡杆菌从病灶部位取样,显微镜下可发现大量弯曲的长杆菌。确诊应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预防措施】

(1)保持养殖水体清洁,控制放养密度。

(2)养殖水温提高到20~25℃,可预防海水养殖鱼类屈桡杆菌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磺胺类药物制成药饵,第一天每公斤鱼体重用200毫克,第二天以后减半,连续投喂7~10天。

8.链球菌病

【诊断方法】患病鱼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出血等典型外观症状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从病灶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细菌学鉴定。

【预防措施】

(1)放养密度适宜,网箱养殖控制10公斤/立方米左右,池塘养殖7公斤/立方米以下为宜。

(2)饵料鱼必须新鲜,最好不要长期投喂同一种饵料。

(3)长期投喂同一种鲜活饵料应添加0.3%的复合维生素,而且不宜过量投喂。

(4)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改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体的溶氧量。

【防治方法】

(1)盐酸强力霉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连续投喂5~7天。

(2)四环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75~100毫克,连续投喂10~14天。

9.诺卡氏菌病

【诊断方法】从病鱼结节处取少许脓汁,进行个革兰染色,镜检发现有阳性的丝状菌,基本可以确诊。

【预防措施】投饵不能过量,避免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或残饵堆积。

【防治方法】

(1)土霉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70~80毫克,连续投饵5~7天。

(2)四环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75~100毫克,连续投饵10~14天。

(3)链霉素制成药饵,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药50~75毫克,连续投饵20天以上。

(4)在口服药饵的同时,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根据病情使用1~2次,可提高防治效果。

10.荧光病

【诊断方法】采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

【预防措施】

(1)育苗池应充分清洗,彻底消毒。消毒药物可选用浓度较高的高锰酸钾和漂白粉溶液。

(2)育苗用水最好经过沙滤,池水保持清洁。

(3)放养密度不能太大。适量投饵,防止过多饵料沉于水底,滋生细菌。

(4)在流行病的高峰时期可适当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要防止滥用药物,引起病菌的抗药性

(5)病后幸存的幼体如果数量不多宁可放弃,不要合并到其他池内。

【防治方法】

(1)使用二氧化氯进行全池均匀泼洒,浓度为1.0~1.5毫克/升。

(2)使用甲醛进行全池均匀泼洒,浓度为25毫克/升。

11.丝状细菌病

【诊断方法】虾卵和幼体患病时,将其整体做成水浸片,显微镜检查。养成期和越冬期患病虾,需剪取一部分病虾鳃丝做成水侵片镜检。丝状细菌的菌体较大,在低倍镜下就可以看到,但确诊必须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构造。

【预防措施】

(1)在放养前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并消毒,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

(2)养殖期间确保饲料营养丰富,投饵适当,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和生长。

(3)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养殖期间经常换水。

【防治方法】

幼体的治疗:

(1)最好的方法是大量换水,多投喂适口饲料,促使病虾尽快蜕皮。

(2)全池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5毫克/升。

(3)全池泼洒高锰酸钾,浓度为0.5~0.7毫克/升。

养成期的治疗:

(1)全池泼洒茶籽饼,使池水浓度成10~15毫克/升,促使对虾蜕皮。

(2)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浓度为5.0毫克/升,6小时后大量换水。

注意事项:不能用促蜕皮的方法治疗封闭式纳精囊亲虾的丝状细菌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