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菌性疾病诊断与预防措施

真菌性疾病诊断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细胞真菌可生成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组织胞浆菌等致病真菌侵袭机体,引起组织慢性肉芽肿炎症和坏死。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感染初期使用制霉菌素,每立方米水体2000万单位,可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育苗池中发生疾病后如不及时治疗,24~72小时内可使全池幼体死亡。危害性仅次于对虾细休弧菌病。

一、真菌

1.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100~500倍就可看到。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按形态可分为单细胞与多细胞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多细胞真菌可生成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

真菌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菌丝的形态有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和梳状等。孢子分有性孢子与无性孢子两大类。病原性真菌的孢子绝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2.真菌的分类

真菌的分类系统很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Ainsworth(1973)的真菌分类系统。系统把真菌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把真菌门分成5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每一亚门又分若干纲,纲中又分若干亚纲或目,其下又分属和种。

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为低等真菌,营养菌丝无隔膜,完整的隔膜仅见于繁殖结构。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有较复杂的菌丝体和有穿孔的隔膜,为高等真菌。半知菌亚门为更高等的真菌。

3.真菌的生长繁殖

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吸收。繁殖方式比其他微生物略为复杂,依靠孢子及菌丝进行。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能力很强,可通过断裂繁殖、无性孢子繁殖和有性孢子生长繁殖。一般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先产生无性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到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上产生有性繁殖结构,形成有性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4.真菌的致病性

不同种类的真菌以不同形式致病。

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等致病真菌侵袭机体,引起组织慢性肉芽肿炎症和坏死。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有些真菌是机体正常菌群,致病力弱,只有在机体全身与局部免疫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情况下才引起感染。

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在饲料中生长,养殖动物摄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

二、常见真菌感染疾病

1.水霉病

病原体】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

【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花状。患病鱼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经常发生(彩图28)。

【流行情况】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 13~18℃。水霉、绵霉属的寄生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受伤鱼体易被感染,对水生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诊断方法】

(1)根据病症用肉眼观察,可初步诊断。

(2)显微镜检查可进行确诊。

(3)水霉种类的鉴定,必须进行人工培养,观察藏卵器及雄器的形状、大小及着生部位等。

【预防措施】

(1)做好养殖池塘的彻底清整理工作,使用浓度200毫克/升生的石灰或浓度20毫克/升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2)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避免鱼体受伤。

(4)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可在伤口处涂沫10%高锰酸钾

(5)产卵池和孵化用具需认真清洗和消毒,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或用食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

(6)控制鱼巢上黏附鱼卵数量,以免感染水霉后进一步危及健康鱼卵。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患病早期及时处理才有一定效果。

(1)1%食盐和0.04%苏打混合液,浸浴20分钟上,每天1次,连续2~3天。

(2)使用有效氯含量8%的消毒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2.镰刀菌病

【病原体】镰刀菌(彩图29)。

【症状】主要寄生于虾的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组织内。感染部位先出现浅黄色到橘红色斑,逐渐发展为浅褐色、黑褐色直至黑色。鳃丝变黑,有的甚至出现甲壳坏死、变黑和脱落,如烧焦的症状。

【流行情况】是全球海水和淡水虾类养殖的常见疾病,对不同虾类的危害有较大差异。主要感染成虾以及越冬期的亲虾,感染日本囊对虾的死亡率可达 90%以上。美国的加州对虾感染率达100%,死亡率高达90%,其次是蓝对虾和万氏对虾。

【诊断方法】镰刀菌感染的症状有时与褐斑病和黑鳃病相近,因此不能从外观症状确诊。必须从病灶处取受损的组织,制成水浸片,显微镜检查,发现有镰刀形的大分生孢子才能确诊。如果显微镜下能看到菌丝,看不到大分子孢子时,可用真菌培养基培养,形成大、小分生孢子,并产生褐色、黄棕色、红色或紫色色素。

【预防措施】

(1)对虾放养前池底应彻底消毒,使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浸洗10分钟,浓度为6.9毫克/升,可杀死全部分生孢子。

(2)池水入池前应经过严格消毒杀菌。

(3)操作需仔细,防止亲虾受伤。入池前要进行严格消毒。

【防治方法】目前没有有效治疗药物。感染初期使用制霉菌素,每立方米水体2000万单位,可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

3.对虾卵和幼体真菌病

【病原体】链壶菌、离壶菌和海壶菌。

【症状】可寄生在虾卵和各期幼体内,3属病原菌引起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受感染的卵很快停止发育,对虾幼体,开始时游泳不活泼,以后沉于水底。一般发现疾病后24小时以内,卵和幼体就大批死亡,并在死亡宿主体内充满菌丝。

【流行情况】养殖虾、蟹类和其他甲壳类的卵和幼体都可感染。成体只是带菌者,本身不会成为疾病,但可将真菌传播其卵和幼体。对虾的卵和各期幼体都可被感染,最容易受害的是溞状幼体和糠虾幼体,感染率高达 100%,受感染的卵和幼体不能成活。育苗池中发生疾病后如不及时治疗,24~72小时内可使全池幼体死亡。危害性仅次于对虾细休弧菌病。

【诊断方法】

(1)取卵或幼体,制作水浸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到菌丝,特别在卵表面或幼体头胸甲边缘和附肢等较透明的地方。

(2)鉴别病原的具体种类,需使用真菌培养基分离培养病原,经无菌水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孢子的形成方法和排放管的形态等进行判断。

【预防措施】

(1)育苗前做好池塘的彻底消毒,特别是曾经发生过真菌病的育苗池,再次使用前更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

(2)产卵亲虾在产卵前使用浓度2~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浸洗24小时。

(3)进入育苗池的水应进行沙滤。

(4)发病池塘使用过的工具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防治方法】

使用浓度60毫克/升的制霉菌素进行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