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管间质瘤

食管间质瘤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则为交界性间质瘤。由此看出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食管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多数肿瘤食管黏膜完整光滑,有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有的食管壁黏膜中断破坏。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食管间质瘤,需要做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恶性食管间质瘤需要按一般GIST原则,手术切缘距肿瘤2cm以上。

一、基本概念

1.胃肠道间质瘤定义 1983年Mazur根据肿瘤分化特征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TST)概念,为一组独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它也是胃肠道内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和小肠。间质瘤不同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自主神经瘤。GIST起源于向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或与ICC同源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以前曾被命名为“上皮样平滑肌瘤”“奇异型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自主神经瘤”等。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指平滑肌源性肿瘤,此外,还有少见的雪旺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瘤以及罕见的颗粒细胞瘤、血管球瘤和血管肉瘤。

2.食管间质瘤定义 来源于食管间充质的肿瘤为食管间质瘤,它属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占全部胃肠道间质瘤的1.3%~5%,占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20%。食管间质瘤发病年龄在50~70岁,中位年龄63岁,男女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食管间质瘤多发生在中下段食管。

3.来源 对于食管间质瘤的来源尚无统一认识,目前认为其可能来源有以下三点:

(1)来源于原始多潜能干细胞。

(2)起源于胃肠道ICC,即一种调节内脏运动功能的间质细胞。

(3)来自树突状间质细胞家族。

4.病理特点 大体肉眼检查,食管间质瘤边界欠清,有或无包膜,位于黏膜下、肌组织间或浆膜下。良性间质瘤切面色灰白或灰红,大部分实性,质地较韧,呈编织状,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囊性变,也可有黏液性变或玻璃样变。恶性间质瘤切面呈鱼肉样,细腻,质软,常见坏死,也可见黏液变、玻璃样变。

镜下组织学检查包括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梭形细胞胞界不清,细胞质丰富,胞质嗜酸性或嗜碱性,丝团状或细颗粒状,可有多种细胞形状变异,核两端钝圆、细长。核膜薄,染色质细,均匀分布或贴近核膜分布,偶可见紫红色小核仁。梭形细胞呈交叉状、漩涡状、假菊花状、栅栏状排列。上皮样细胞边界较清楚,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轻度嗜酸、略嗜碱性或透明淡染。细胞核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并出现核端空泡或印戒状。核膜和染色质与梭形细胞相同。细胞排列呈弥漫片状、小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或呈浆细胞样。

5.食管间质瘤的良恶性 食管间质瘤可分为良性、恶性和潜在恶性(交界性)三类。诊断食管间质瘤,应综合瘤体大小、核分裂数、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有无坏死或黏膜浸润、有无转移等因素分析。在这方面,瘤体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但是,长期随诊发现没有绝对良性GIST,只有转移潜能的不同。恶性间质瘤转移可以发生在原发肿瘤切除之后长达30年之久。

恶性间质瘤指标包括:①肿瘤有浸润性;②出现远、近脏器转移。

潜在恶性间质瘤指标包括:①肿瘤直径>5.5cm;②间质瘤核分裂数>5个/50高倍视野;③肿瘤有坏死;④细胞明显异型性;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紧密。

肿瘤具有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及以上潜在恶性指标,可诊断为恶性间质瘤。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则为交界性间质瘤。无上述任一指标时则为良性间质瘤。

尽管国际上有一定标准诊断,但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适合国内的诊断标准尚有某些特殊之处。

(1)手术时已有肝、淋巴结及腹腔转移,脉管内有瘤栓,肌层有浸润,黏膜浸润,肯定为恶性间质瘤。

(2)细胞几乎无异型性,无肿瘤性坏死,多张切片无或仅有1个核分裂象为良性。

(3)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并不提示为恶性。

二、临床表现

除食管平滑肌瘤的常见症状,如进食哽噎感,胸骨后隐痛,上腹部不适外,其主要特点是吞咽困难明显,或伴有消化道出血。由此看出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三、诊 断

诊断食管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多数肿瘤食管黏膜完整光滑,有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有的食管壁黏膜中断破坏。超声胃镜显示食管壁内肿物,起源于食管肌层,边界清楚,回声均匀。有的呈息肉样突出到管腔,有的肿瘤基底甚至存在根蒂。除上述检查所见之外,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食管间质瘤有重要作用,诊断尚需满足以下3点:

(1)食管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细胞性肿瘤。

(2)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

(3)表达CD117蛋白的间叶性肿瘤。

在诊断方面,原癌基因C-kit的表达产物CD117是间质瘤最为敏感而特异的标志物。

鉴别诊断方面,应注意间质瘤梭形细胞与其他梭形细胞类肿瘤,如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形态学相似。良性平滑肌瘤或恶性平滑肌瘤光镜下与间质瘤难以区别。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不足以诊断食管间质瘤。免疫组化是诊断的最有效手段,典型间质瘤CD117和CD34为(+),SMA(特异性肌动蛋白)(-)。此外,并非所有间质瘤都表达CD117,C-kit基因突变一般不会影响CD117蛋白表达,较大段缺失有可能影响CD117蛋白表达,必要时结合CD34等相关抗体免疫组化检测。

需要与食管间质瘤鉴别的肿瘤有:食管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血管肿瘤。

临床上食管平滑肌瘤与食管间质瘤最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在于:

(1)平滑肌瘤发病年龄较轻,瘤细胞稀少,形态单一,多为梭形细胞,胞质极为丰富,强嗜酸性,无C-kit基因突变。

(2)食管间质瘤具有胃肠道间质瘤特点,发病年龄较大,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表达CD117及CD34,α-SMA通常阴性,不表达结蛋白,同时具有C-kit基因突变。

四、治 疗

1.食管间质瘤对于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食管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2.由于术前基本无法确切分辨食管间质瘤或食管平滑肌瘤,因而,术中需要进行冷冻切片检查,虽然无法即刻做免疫组化检查,但可以区分良恶性。

3.食管平滑肌瘤和非恶性食管间质瘤,肿瘤体积较小,境界清楚,容易解剖分离,或者有蒂的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物剔除可达到根治目的。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食管间质瘤,需要做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

4.食管间质瘤局部侵袭性较消化道癌为低,境界相对较清,切缘距肿瘤2cm即够。恶性食管间质瘤需要按一般GIST原则,手术切缘距肿瘤2cm以上。

5.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切除是否完全,而不是区域淋巴结清扫,因很少淋巴结转移。

6.选择性针对C-kit基因的分子靶点治疗药物STI-571(Greevec),甲磺酸伊马替尼,能特异性抑制CD117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目前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GIST的有效手段。

7.术后处理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五、评 论

1.食管间质瘤对于胸外科医师似乎是一新概念,以前,我们常把食管肌细胞来源的肿瘤统称为食管平滑肌瘤,或良性平滑肌瘤,或恶性平滑肌肉瘤。但是既然是良性平滑肌瘤,为什么还有局部摘除不净,必须做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的病例?为什么还有肿瘤复发?临床胸外科医师的困惑,现在终于有了答案。从病理学角度划出间质瘤概念,到临床医师理解认识并应用于实践,需要一个过程。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多见于胃和小肠,食管间质瘤仅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2.理论上,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瘤有许多区别,特别是免疫组化方面的研究结果,但是临床医师关心更多的是诊断和处理原则。当发现该例食管平滑肌瘤不容易局部剜除,或者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界限不清晰,不要勉强行局部剜除,做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则是更合理的选择。手术台上应该做冷冻病理检查,明确良恶性即可,免疫组化需要更多的时间,确切的病理诊断需等石蜡切片结果。

3.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表现、食管钡餐造影、CT及纤维胃镜检查特点多种多样,均无明显特异性,有时病理活检也很难与食管原发性肿瘤相区别,术前容易误诊为食管低分化鳞癌、平滑肌瘤或食管息肉,临床诊断困难。在诊断方面,超声胃镜及穿刺免疫组化检查是术前诊断间质瘤简单、有效、准确、创伤小的方法,准确率可达80%以上,但最终诊断需要术后病理检查确定。那么对于上消化道造影显示的既不像典型的食管癌,又不像典型的食管平滑肌瘤的肿瘤,则应尽早开胸探查,即使肿瘤很小,因为它也可能是食管间质瘤。手术过程中的判断和处理如上所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