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淳论治经验

赵淳论治经验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从中医学角度历史地、辨证地分析、总结眩晕病发病的新规律,审证求因,并因人、因时、因地论治,才能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提出“通补”论治原则,治以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拟滋养肝肾,填精生髓,补益气血,培土扶木为治本之法,平肝潜阳,豁痰行瘀,驱风通络为治标之术。[叶勇.赵淳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6]

眩晕病因多端,病机万变,非一证能概全,非一法一方能瘥。病机总以风、火、痰、瘀、虚相兼为患,倡通补之治则,善用驱、清、豁、补之法,治重肝脾肾,药贵甘柔平。

1.阐述病因病机,再识眩晕之由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或年高肾亏,或体虚久病,或房劳过度,或失血之后,或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或头脑外伤,瘀血停留,而发眩晕。其病因虽多,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眩晕一病,病位在头窍,而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或肝火暴亢,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眩晕以虚者居多,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致者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致者多属实证。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证候可互相兼夹或转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招致中风晕厥。

当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事民风与古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恣食肥甘,嗜烟纵酒,贪图安逸成风;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生活压力日趋增大,人们精神负担过重;加之环境污染等,眩晕病病因已发生明显变化,肝阳、肝风、痰浊、瘀血等相兼为患成为眩晕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而肝、脾、肾三脏虚损或功能失调乃眩晕病发病的基础。应从中医学角度历史地、辨证地分析、总结眩晕病发病的新规律,审证求因,并因人、因时、因地论治,才能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2.临证施治,衡以“通补”为要 针对肝阳、肝风、痰浊、瘀血等相兼为患的主要病理机制及肝、脾、肾三脏虚损或功能失调的发病基础的实际。提出“通补”论治原则,治以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拟滋养肝肾,填精生髓,补益气血,培土扶木为治本之法,平肝潜阳,豁痰行瘀,驱风通络为治标之术。在辨证施治时,首抓疾病的主要矛盾,如对肝肾阴阳失调者,应滋肾平肝,育阴潜阳,尽快恢复肝肾阴阳之动态平衡,防止病情发展;对眩晕发作或病情恶化,肝阳暴亢,化风化火,夹痰夹瘀,痰瘀阻络者,急当平肝息风,豁痰开窍,以挽危局;本虚标实之证,宜标本同治,驱清豁补,数法一方。

3.审证求因,豁痰行瘀贯穿始终 根据眩晕病发病机制,将其分为风痰上扰、痰热中阻、痰瘀阻窍、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七证。然病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临床单一证型少见,常见复合证型,而呈虚实夹杂之候。痰浊瘀血,既是本病病因也是该病病理产物,在眩晕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故吾师临证之时,善用驱、清、豁、补之治法,把豁痰行瘀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常选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化裁为治,伍以川芎、丹参、赤芍等药活血化瘀。[叶勇.赵淳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