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结胸证治十条

论结胸证治十条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于是阳热之邪内陷,与水饮相结,导致胸膈脘腹痞满硬痛,从而形成结胸证。大陷胸汤正是治疗阳热之邪内结胸中的方剂。若只有结胸证却无大热,如口燥渴、心烦等症状,表明水饮结于胸胁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水结胸。因而邪气在肠胃则与糟粕相结,在胸膈则与水饮相结,各随其所依附之物而致病。汗下之后,津液重伤,邪气内结。

伤寒论原文】

【伤寒贯珠集】

【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贯珠集】

按:大陷胸与大承气,其用有心下与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藉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内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

【白话解】

按:大陷胸汤和大承气汤,其作用部位有在心下和在胃中之别。在我看来,仲景所谓的“心下”部位是指胃,而所言“胃中”则是大小肠的统称。胃是饮食交会的场所,水谷并存,清浊未分,邪气入内,则与痰食夹杂相结不解,故而发为结胸证。大小肠中的精华已经吸收,只有糟粕独存,当邪气入内,只能与糟粕相结形成燥屎。大承气汤专门荡涤肠中的燥屎,而大陷胸汤并除心下水饮食积。燥屎结于肠中,则须借助有推逐之力的药物以除之,故而需要枳实、厚朴;水饮食积停聚在胃,则须兼用善于逐饮破结的药物以攻逐实邪,故而使用了甘遂。而且大承气汤先煮枳实、厚朴,而后下大黄;大陷胸汤先煮大黄,而后下诸药。这是因为治疗上部病证宜制方和缓,治疗下部病证宜制方急峻,而大黄生用则攻下之力急速,熟用则行下之力迟缓,虽为同一味药,其效用就有如此不同。

【伤寒论原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邪气内结,既热且实,脉复沉紧,有似大承气证。然结在心下,而不在腹中,虽按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结,与阳明之燥粪不同。故宜甘遂之破饮,而不宜枳、朴之散气,如上条之说也。

【白话解】

在里之邪气互结,表现为热、实之证,脉象又见沉紧,有类似大承气汤证的表现。然而邪实互结在心下而不在腹中,虽然按之石硬且痛,亦是由于水饮食积互结,与邪热燥屎互结的阳明腑实证不同。故应用甘遂攻破水饮,却不宜用枳实、厚朴的散气之性,其道理就如同上条所言。

【伤寒论原文】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热结在里,而复往来寒热,是谓表里俱实,不得以十余日之久,而独治其里也,故宜大柴胡表里两解之法。若但结胸而无大热,如口燥渴心烦等证者,此为水饮结在胸胁之间,所谓水结胸者是也。盖邪气入里,必挟身中所有,以为依附之地。是以在肠胃则结于糟粕,在胸膈则结于水饮,各随其所有而为病耳。水结在胸,而但头汗出者,邪膈于上而气不下通也,故与大陷胸汤,以破饮而散结。

【白话解】

热结在里,而又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是所谓表里俱实之证,不能因其病程较久而只治里证,故应用表里两解的大柴胡汤治疗。若只有结胸证却无大热,如口燥渴、心烦等症状,表明水饮结于胸胁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水结胸。因邪气入里,必定挟体内有形实邪作为依附。因而邪气在肠胃则与糟粕相结,在胸膈则与水饮相结,各随其所依附之物而致病。水饮邪气结在胸中,且只有头部汗出的症状,是由于邪气结于膈上而致气机不能通达于下的缘故,故用大陷胸汤破饮散结。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汗下之后,津液重伤,邪气内结。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皆阳明胃热之征也。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则不特征诸兆,抑且显诸形矣。乃不用大承气而用大陷胸者,亦以水食互结,且虽至少腹,而未离心下故也。不然,下证悉具,下药已行,何以不臣枳、朴而臣甘遂哉?

【白话解】

汗、下之后,津液耗伤较重,邪气趁机内结。不大便五六日,舌面干燥且口渴,午后申酉时有轻微潮热,这些都是阳明胃热的征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且疼痛拒按,不仅仅反映出疾病的征兆,更显示出疾病的本质表现。然而不用大承气汤却用大陷胸汤治疗,亦因病机为水饮食积互结,且疼痛之处虽下抵少腹,但也未离心下部位。若非如此,攻下之证完全具备,攻下之药已用,为何不以枳实、厚朴为臣药却臣以甘遂呢?

【伤寒论原文】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伤寒贯珠集】

痓病之状,颈项强直。结胸之甚者,热与饮结,胸膈紧贯,上连于项,但能仰而不能俯,亦如痉病之状也。曰柔而不曰刚者,以阳气内陷者,必不能外闭,而汗常自出耳。是宜下其胸中结聚之实,则强者得和而愈,然胸中盛满之邪,固非小陷胸所能去,而水热互结之实,亦非承气汤所可治。故与葶苈之苦,甘遂之辛,以破结饮而泄气闭;杏仁之辛,白蜜之甘,以缓下趋之势,而去上膈之邪;其芒硝、大黄,则资其软坚荡实之能。

【白话解】

痉病的症状表现是颈项强直。结胸证较重者,邪热与水饮互结,因胸膈相连,向上连及项部,只能仰头不能俯身,就如同痉病的症状一样。称其为柔痉而不称为刚痉,乃因阳气内陷,不能外闭肌腠,故而汗常自出。因此,应攻下胸中结聚的邪实,经气通达调和则颈项强直的症状自愈,但胸中盛实之实邪,不是小陷胸汤所能祛除的,且水热互结之实证,也非承气汤所能治疗。故用葶苈子之苦味,甘遂之辛味,来攻破内结之水饮以宣泄内闭的气机;杏仁之辛味,白蜜之甘味,以缓和攻下之力,同时去除上膈的邪气;芒硝、大黄则发挥软坚散结,荡涤实邪的功效。

【伤寒论原文】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半斤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加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伤寒贯珠集】

按:汤者,荡也,荡涤邪秽,欲使其净尽也。丸者,缓也,和理脏腑,不欲其速下也。大陷胸丸以荡涤之体,为和缓之用。盖以其邪结在胸,而至如柔痓状,则非峻药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剂一下而尽。故变汤为丸,煮而并渣服之,及峻药缓用之法。峻则能胜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也。

【白话解】

按:汤剂,是取荡涤之意,能荡涤实邪秽浊,使用汤剂是为了除净人体的病邪。丸剂,是取和缓之意,能调和脏腑,使用丸剂是为了使病邪不要被过快地攻下。大陷胸丸将荡涤实邪之药,制成丸剂以达到缓和药效的作用。由于水饮邪气结于胸中,导致患者出现类似柔痉的症状,此非以急峻之药不能攻逐水饮,但又不可尽投峻猛之剂即刻攻下而病除。故改汤剂为丸剂,煮丸药后连同药渣一起服下,是峻药缓用之法。峻药能起到破坚结、荡实邪之功,制丸剂缓用则能尽除从上到下的邪气。

【伤寒论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胸中结邪,视结胸较轻者,为小结胸。其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似结胸之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其脉浮滑,不似结胸之脉沉而紧也。是以黄连之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破饮,缓于甘遂;栝蒌之润利,和于芒硝,而其蠲除胸中结邪之意,则又无不同也,故曰小陷胸汤。

【白话解】

邪结胸中,与大结胸证相比症状较轻者,称为小结胸证。其病位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与大结胸证从心下到少腹皆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同。脉象浮滑,与大结胸证脉沉紧不同。因此,以黄连泄热,其作用轻于大黄;以半夏破除水饮,其作用缓于甘遂;瓜蒌之滋润滑利,较芒硝的软坚作用更和缓,然而其祛除胸中结邪的制方之意,又与大陷胸汤没有不同,故称为小陷胸汤。

【伤寒论原文】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实,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原文】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贯珠集】

病在阳者,邪在表也,当以药取汗,而反用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热得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于是热伏水内,而弥更益烦。水居热外,而肉上粟起。而其所以为热,亦非甚深而极盛也,故意欲饮水,而口反不渴,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表间水热互结之气。若服之而不差者,其热渐深,而内传入本也。五苓散,辛散而淡渗,能去膀胱与水相得之热。若其外不郁于皮肤,内不传于膀胱,则水寒之气,必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寒实者,寒邪成实,与结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剂,以散寒而除实也。本文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七字,疑衍。盖未有寒热而仍用黄连、栝蒌者,或久而变热者,则亦可与服之耳。

【白话解】

病在阳,是指邪气在肌表,当用辛温药来发汗祛邪,反而用冷水喷洗或灌洗病人,则热邪被水寒所阻劫而不能被完全地祛除,故热邪隐伏在寒水之内,扰及心神而烦热更重。水寒之气居于邪热之外,皮肤上就会泛起粟粒状的小疙瘩。但里热并非盛而极深,故病人虽有饮水之意,口反不渴,文蛤味咸寒而性燥,能去除肌表间的水热互结之邪。若服药后邪气不除,说明热邪逐渐深入,内传入本经之腑膀胱。五苓散辛散淡渗,能去除膀胱之水热互结。若邪气在外不郁闭于皮肤,在内不传于膀胱,则水寒之气定会结于胸中,形成寒实结胸之证。所谓寒实,是指寒邪与有形实邪相结而成实,与热实结胸证不同。仔细查看若无口燥、烦渴等症状者,当用温寒逐水的三物白散,以达散寒除实之功效。本文“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七个字,怀疑是衍文。这是因为未出现寒热之证而仍用黄连、瓜蒌治疗者,或为邪气日久郁而化热者,亦可用本方治疗。

【伤寒论原文】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

上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伤寒论原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未罢而并于少阳,法当和散,如柴胡加桂枝之例。而反下之,阳邪内陷,则成结胸,亦如太阳及少阳误下之例也。但邪既上结,则当不复下注,乃结胸心下硬,而又下利不止者,邪气甚盛,而淫溢上下也。于是胃气失其和,而水浆不下;邪气乱其心,而烦扰不宁。所以然者,太少二阳之热,并而入里,充斥三焦心胃之间,故其为病,较诸结胸有独甚焉。仲景不出治法者,非以其盛而不可制耶!

【白话解】

太阳病未愈又见少阳病,治疗应当和解少阳、外散邪气,如柴胡加桂枝汤证。而反攻下,使得阳邪内陷而发为结胸证,就如太阳及少阳误下后导致的病证一样。只是邪气既然结聚于上,则当不再向下流注,而本条出现结胸心下硬满不舒,而又下利不止的症状,乃因邪气太盛,浸淫上下所致。因此,导致胃失和降,致水浆不能下行;邪气扰乱心神,则出现烦躁不宁的症状。这是因为太、少二阳的邪热之气,一并入里,充斥三焦心、胃之间,故本条结胸证的症状表现较其他结胸证更为严重。仲景未提出治法,并不是因其邪太盛而不可治!

【伤寒论原文】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伤寒贯珠集】

结胸证,原有可下之例,如大陷胸汤及丸诸法是也。若其脉浮大者,心下虽结而表邪犹盛,则不可径与下法。下之则脏气重伤,邪气复入,既不能受,又不可制,则难为生矣,故曰下之则死。

【白话解】

结胸证,原本有可用攻下法治疗的例子,如大陷胸汤证及大陷胸丸证。如若脉象见浮大,表明病邪虽结于心下但在表的邪气仍盛,则不能直接用攻下之法。若攻下则会重伤脏腑正气,而邪气也将乘虚再入,导致病人既不能受补,又不耐攻伐,预后将很差,故而说“下之则死”。

【伤寒论原文】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下利者亦死。

【伤寒贯珠集】

伤寒邪欲入而烦躁者,正气与邪争也。邪既结而烦躁者,正气不胜,而将欲散乱也。结胸证悉具,谓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潮热,如上文所云是也。而又烦躁不宁,则邪结甚深,而正虚欲散。或下利者,是邪气淫溢,际上极下,所谓病胜脏者也。虽欲不死,其可得乎?

【白话解】

外感病表邪将要内传而出现烦躁的症状,为正邪相争所致。若表邪入内与实邪互结而仍出现烦躁症状的,是由于正不胜邪,正气将要散乱的缘故。结胸证的症状悉具,是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舌上干燥而渴,日晡所发潮热,如上文所述。若又见烦躁不宁的症状,表明邪气内结较深,而正气虚衰将散。或见下利,是由于邪气极盛,浸淫上下,即所谓的病邪极盛而脏气虚衰者预后不良。即使想要治愈病人,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