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府病证十二条

阳明府病证十二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阳阳明为太阳病兼见阳明内实证。少阳阳明为病邪由少阳转属阳明而成。是以恶寒为伤寒在表之的证,恶热为阳明入府之的证。此三条,并论阳明受病之证也。以上三条,均为论述阳明病发病的表现。此为形成阳明病之病因。以上三条,乃因阳明受病之因而申言之;其下三条,则申言阳明受病之证也。以上三条所载,皆为阳明病发病原因而阐述;以下三条,皆为阐述阳明病的证候表现。

伤寒论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贯珠集】

胃者,汇也,水谷之海,为阳明之府也。胃家实者,邪热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凡伤寒腹满便闭,潮热,转失气,手足濈濈汗出等证,皆是阳明胃实之证也。

【白话解】

胃,主受纳万物交汇,为水谷之海,为阳明之腑。胃家实是邪热入胃,与糟粕相结成实之义,不是胃气自身炽盛。凡伤寒腹满便闭,潮热,转矢气,手足连续不断汗出等症,都是阳明胃腑成实的症状表现。

【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贯珠集】

太阳阳明者,病在太阳,而兼阳明内实。以其人胃阳素盛,脾阴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约。于是太阳方受邪气,而阳明已成内实也。正阳阳明者,邪热入胃,糟粕内结,为阳明自病,《活人》所谓病人本谷盛,气实是也。少阳阳明者,病从少阳,而转属阳明得之。发汗,利小便,津液去,而胃燥实,如本论所谓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是也。此因阳明之病,有是三者之异,故设为问答以明之,而其为胃家实则一也。

【白话解】

太阳阳明为太阳病兼见阳明内实证。因患者平素胃阳炽盛,脾阴输布不及,便少且硬,故发展为脾约证。所以太阳刚受邪袭,在阳明则已胃腑成实。正阳阳明则是邪热入胃,与肠中糟粕相结,为阳明自身发病,此为《类证活人书》所言病患胃肠素实,或宿存积滞,易成燥成实之意。少阳阳明为病邪由少阳转属阳明而成。因发汗、利小便等治法使得津液损伤,以致胃中干而化燥,本论所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正是此意。本条以问答的形式说明了阳明病的成因有三,而病机则皆为胃家实。

【伤寒论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伤寒贯珠集】

经邪未变,故恶寒,入府则变热而不寒。经邪不能聚,故传入府,则聚而不传。曰万物所归者,谓邪气离经入府,聚而不行,如万物之归于土也。是以恶寒为伤寒在表之的证,恶热为阳明入府之的证。始虽恶寒,不久即止,岂若太阳始终有寒者哉?此三条,并论阳明受病之证也。

【白话解】

邪在经而未传则表现为恶寒,邪气入腑,则表现为发热却不恶寒。邪气在经,不易积聚,则可传;邪入于腑则聚而留滞,则不易传变。所谓万物所归,指邪气离经入腑、聚而不散之义,因阳明属土,而土能承载万物,如同万物皆归于土地之意,故曰万物所归。因此恶寒作为伤寒在表之主症,恶热则为阳明入腑之主症。病起虽恶寒,但持续时间较短,怎如太阳病始终有恶寒之症呢?以上三条,均为论述阳明病发病的表现。

【伤寒论原文】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伤寒贯珠集】

胃者,津液之府也。汗下利小便,津液外亡,胃中干燥,此时寒邪已变为热。热,犹火也,火必就燥,所以邪气转属阳明也。而太阳转属阳明,其端有二: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者,为邪气未尽,而传其病在经;此太阳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者,为邪气变热,而传其病在府也。此阳明受病之因也。

【白话解】

胃是津液所藏之腑。发汗、攻下、利小便,使得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此时寒邪已入里化热。热,与火一样,火易致干燥,故邪气转属阳明。而太阳转属阳明的原因有二:一为初患太阳病时,因发汗不及,因而转属阳明病的,是因为太阳病邪未尽而入里化热,致阳明经病;二为太阳病,或发汗、或攻下、或利小便,津液耗伤,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病的,是因为病邪化热入腑,其病在阳明腑。此为形成阳明病之病因。

【伤寒论原文】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贯珠集】

脉沉,病在里也。喘满,因满而为喘,病之实也。伤寒四五日,病在里而成实,法当攻里而反发其汗,津液外亡,肠胃内燥,大便为难,所必然矣。表虚里实,亦即表和里病之意。久则谵语者,热气乘虚,必归阳明而成胃实也。

【白话解】

脉沉,提示病变在里。喘满,因腹满致肺气不降而喘,其病属实。伤寒四五日,病邪在里成实,应予以攻下而反发汗,津液耗伤,肠胃燥热,必然会致大便困难。表虚里实,是表无邪而里病之意。汗泄表虚,久则邪气乘虚入里化热化燥归于阳明而成实,热扰心神,发为谵语。

【伤寒论原文】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伤寒贯珠集】

脉阳微者,诸阳脉微,即正之虚也,故汗出少者,邪适去而正不伤,为自和;汗出多者,邪虽却而正亦衰,为太过也。阳脉实者,邪之实也。然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为其津亡于外,而阳绝于里也。夫阳为津液之源,津液为阳之根,汗出过多,津液竭矣;阳气虽存,根本则离,故曰阳绝。阳绝津亡,大便焉得不硬耶?

【白话解】

脉阳微,是指脉浮取微弱,提示正气虚弱,故若汗出少,则邪去而正气未伤,此为“自和”;若汗出过多,邪气虽去而正气亦衰,此为“太过”。脉浮取实而有力,提示邪气盛。若发散太过,汗出太多,则津液外泄,里阳亏虚。因阳气为阴津之化源,阴津为阳气之根本,汗出过多,则津液枯竭;阳气虽然存在,然而阴液已亡绝,此为“阳绝”。阳气离决,阴液亡失,大便哪能不坚硬呢?

【伤寒论原文】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伤寒贯珠集】

脉浮为盛于外,脉芤为歉于内。浮为阳,谓阳独盛也;芤为阴,谓阴不足也。浮芤相抟,阳有余而阴不足也。胃液枯竭,内虚生热,虽有阳气,无与为偶,亦如上条之意也,故曰其阳则绝。以上三条,乃因阳明受病之因而申言之;其下三条,则申言阳明受病之证也。

【白话解】

脉浮属阳,是阳气旺盛在外,脉芤属阴,为阴液亏虚在内。浮芤聚结在一起,为阳气有余而阴津不足之意。胃中阴液枯竭,阴虚生燥热,虽然阳气尚存,亦无阴液与之相生,如上条所述之言,正所谓“其阳则绝”。以上三条所载,皆为阳明病发病原因而阐述;以下三条,皆为阐述阳明病的证候表现。

【伤寒论原文】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伤寒贯珠集】

发热无汗,为太阳病在表。呕不能食者,邪欲入里而正气拒之也。至汗出濈濈,则太阳之邪,阳明已受之矣,故曰转系阳明。太阳寒在皮毛,腠理闭塞,故无汗;阳明热在肌肉,腠开液泄,故濈濈然汗自出也。

【白话解】

发热无汗,提示邪气在表,病在太阳。呕吐且不能饮食,是病邪入里,而正邪相争的表现。至于汗出连绵不断,则提示太阳之邪已转属阳明,此所谓“转系阳明”。太阳病为寒袭肌表,腠理闭塞,故无汗;而阳明病为热在肌肉,肌腠开而津液外泄,故有濈然汗出之症。

【伤寒论原文】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伤寒贯珠集】

热结阳明,不大便五六日,为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皆燥屎在胃之征。有时,谓阳明王时,为日晡也。阳明燥结,不得大便,意非大承气不为功矣。

【白话解】

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皆为邪热结在阳明,燥屎留滞胃腑的征象。“有时”是指阳明经气血旺盛之时,为申酉之时。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大便坚硬不下,其意为非大承气汤攻下不可见显效。

调胃承气汤证四条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发汗不解,邪不外散,而欲内传,为太阳而之阳明之候也。蒸蒸发热者,热聚于内,而气蒸于外,与太阳邪郁于外,而热盛于表者,不同。故彼宜外解,此宜清里也。然无燥实等证,则所以治之者,宜缓而不宜急矣。调胃者,调其胃气,返于中和,不使热盛气实,而劫夺津气也。调胃承气汤方见太阳权变法

【白话解】

发汗后病不解,病邪不得外散,而欲内传,为太阳转属阳明的证候。蒸蒸发热,是由邪气入里,热聚阳明,邪热之气蒸腾于外所致,与太阳的邪郁于外,热盛在表的机制不同。因此,太阳发热宜外解;阳明发热宜清里。然而因无燥实等病症,故治疗上宜缓下而不宜急攻。调胃,即调和胃气,使胃中阴阳平和,而不使胃热炽盛,化燥成实,以致耗伤津液。调胃承气汤方见于太阳权变法。

【伤寒论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此亦邪气去太阳而之阳明之证。过经者,邪气去此而之彼之谓,非必十三日不解,而后谓之过经也。观少阳篇第二十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又本篇第六十一条云: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则是太阳病罢而入阳明,或传少阳者,即谓之过经。其未罢者,即谓之并病耳。谵语,胃有热也,则热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其大便必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医知宜下,而不达宜汤之旨,故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脉微厥,脉乍不至也。言自下利者,里气不守。脉当微厥,今反和者,以其内实,虽下利而胃有燥屎,本属可下之候也。故当以调胃承气汤下其内热。此条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本条述为病邪由太阳传入阳明的证候。所谓过经,是指邪气离太阳而入阳明之意,不必在十三日不解后才称为过经。察看少阳篇第二十条所言:“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本篇第六十一条言:“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皆为病邪离太阳经,传入阳明或传入少阳,即谓之过经。其言未罢者,即是太阳病邪不解而传阳明或少阳,此称为并病。谵语,提示胃有燥热,应以汤剂攻下。若津液偏渗于膀胱,则小便通利,那么大便定会坚硬难下,若反见下利,脉象正常,医者知应下,但不知宜汤下之要旨,而用丸药攻下,这不是正确的治法。脉微厥为脉象忽然不见。自下利为里气不能固守。脉象应忽然不见,反见正常之脉,为阳明里实,虽然下利,但内有燥屎,仍是可攻下的指征。故应当投调胃承气汤攻下内热。此条从太阳篇移到本篇。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贯珠集】

病在阳明,既不上涌,又不下泄,而心烦者,邪气在中土,郁而成热也。经曰:土郁则夺之。调胃承气,盖以通土气非以下燥屎也。

【白话解】

病邪在阳明,既不上逆为吐,也不下泄为利,只是心烦,为邪气入里化热进入阳明。《黄帝内经》曰:土郁夺之。调胃承气汤不以泻下燥屎为主,而是以通达土气为功。

【伤寒论原文】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贯珠集】

吐后腹胀满者,邪气不从吐而外散,反因吐而内陷也。然胀形已具,自必攻之使去,而吐后气伤,又不可以大下,故亦宜大黄、甘草、芒硝调之,俾反于利而已。设遇庸工,见其胀满,必以枳、朴为急矣。

【白话解】

呕吐后,腹部胀满,则提示病邪不从呕吐得解,反因呕吐而内陷。然而胀满之形已经具备,必投以攻下方能去满除胀,但呕吐之后,正气损伤,又不能大剂攻下,故应用大黄、甘草、芒硝来微微调和,使其轻度下利。若遇到庸医,一见患者胀满,定会用枳、朴急于除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