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眠证的辨证论治

失眠证的辨证论治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失眠证的发生虽然涉及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但其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致。失眠有正邪虚实之不同,可参其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及体质禀赋加以辨别。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扰所致,临床特点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胆怯易惊等,多由脾失健运,肝不藏血,肾不藏精,心胆气虚所致。

(一)辨证要点

失眠证的发生虽然涉及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但其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致。其发生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可借其兼证判别相关脏腑,如兼见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多为胃有宿食或痰浊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无华,肢倦神疲多为心脾两虚。

失眠有正邪虚实之不同,可参其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及体质禀赋加以辨别。一般病程较短,舌苔腻,脉弦、滑、数者,以实证居多;而病程较长,苔薄或少苔,脉细、沉、弱或数而无力者,以虚证为多。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扰所致,临床特点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胆怯易惊等,多由脾失健运,肝不藏血,肾不藏精,心胆气虚所致。实证多为邪火扰心,临床特点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肝郁化火或痰火上扰所致。

(二)分型论治

1.肝郁化火

临床表现:急躁易怒,入睡困难,甚或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故急躁易怒;肝火上扰心神,则夜不能眠;肝火上冲,则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肝火内炽,灼伤阴津,故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肝火犯胃,则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盛火炎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茯神、龙骨、牡蛎甘草

方中龙胆草能清肝胆之火而除湿,为君药;黄芩、栀子助龙胆草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助龙胆草利水渗湿,共为臣药;火郁发之,木郁达之,故以柴胡疏肝以发散郁火;肝为藏血之脏,火郁须防耗伤肝血,故佐当归、生地以顾护;茯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使心神得安而寐;以甘草为使来调和诸药。

如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合欢皮以疏肝解郁;如心烦较甚,可加服朱砂安神丸。

2.心火炽盛

临床表现:心烦不眠,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有力。

证候分析:心火炽盛,神不得安则心烦不眠,躁扰不宁;火盛伤津,则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热盛火灼气血壅遏,舌为心之苗,可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细数有力均为心火之象。

治法:泻火清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药用朱砂、黄连、黄芩、山栀、连翘、当归、生地黄、甘草。

本方应用时宜改丸为汤,朱砂以少量冲服。方中朱砂重镇以安心神,寒能胜热,以制浮游之火;黄连苦寒以泻心火;当归、生地黄滋养阴血以泻热;加山栀、连翘、黄芩以增强泻火除烦之功;甘草调和诸药。

如胸中懊恼,胸闷泛恶,可加豆豉、竹茹,以宣散郁火除烦;若便秘溲赤,可加大黄、淡竹叶、琥珀,以引火下行安心神。

3.痰热内扰

临床表现:失眠心烦,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头重目眩,口苦恶心,不思饮食,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之邪上扰心神,则见失眠心烦,多梦易醒;痰浊中阻,可见胸闷痰多,恶心不思食;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痰郁化火,循经上炎,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法:化痰清热,除烦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半夏、陈皮、茯神、甘草、枳实、竹茹、大枣、远志、丹参、栀子、琥珀粉。

方中半夏、竹茹、陈皮、枳实化痰清热兼以除烦;黄连、栀子泻火除烦;茯神、远志祛痰宁心安神;丹参养心安神;琥珀粉宁心安神;大枣和胃养心,甘草调和诸药。

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可加珍珠母、朱砂之类重镇安神;如失眠经久不愈,痰热较甚者,可加礞石、黄芩、大黄以降火泻热,逐痰安神,或用礞石滚痰丸。

4.胃气不和

临床表现:睡卧不安,胃脘不适,纳呆嗳气,或恶心欲呕,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舌苔黄腻,脉沉滑。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痰浊壅滞不化,胃气不降,阻遏阴阳上下交通,而致不得眠卧;食滞于中,中焦气机升降失和,故胃脘不适,纳呆嗳气,恶心欲呕,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均为胃肠积热之象。

治法:和胃安神,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药用神曲、莱菔子、焦山楂、香附、苍术、陈皮、半夏、栀子、连翘、茯神、远志、合欢花、炙甘草。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苍术理气化痰和胃;香附疏肝理气,调和肝胃;连翘、栀子清热除烦;茯神、远志、合欢花化痰宁心安神;甘草和中并调和诸药。

若积滞化热,舌苔黄燥者,可加黄连以清心火;食滞较甚者,可加麦芽、谷芽以消食化滞;脘腹胀满较甚者,可加厚朴、枳壳、槟榔以理气消积。

5.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失眠,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睡,面色少华或萎黄,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倦怠神疲,食少腹胀或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因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神不安舍,故出现失眠,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睡;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色少华或萎黄;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血不养心,则心悸健忘;脾虚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或便溏;倦怠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用炙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方中炙黄芪、人参、白术补心脾之气,人参兼以安神;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养血安神;炙甘草既能和中,又能调和诸药。

偏于血虚者,宜加熟地黄、白芍、阿胶以养血安神;若脾虚便溏而见虚寒之象,可加干姜、山药以温运脾阳。

6.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不眠,入睡困难,睡梦纷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肝火旺,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所致。心火独亢,心神不安则心烦不眠,入睡困难或睡梦纷纭;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故见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可见腰膝酸软;虚火上炎,则见咽干口渴,口舌生疮;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生地黄、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玄参、丹参、当归、茯神、五味子、酸枣仁、朱砂、琥珀。

方中生地黄滋阴壮水以制火;黄连清心泻火,以防心火过亢而不下交于肾;阿胶、白芍、鸡子黄、玄参、五味子养血敛阴;丹参、当归补血活血,使诸药补而不滞;酸枣仁养心安神;朱砂、琥珀清热镇心以安神。

若心火甚者,可加连翘、竹叶、莲子心以清心火;若阴血不足,肝阳偏亢者,可加珍珠母、生龙齿以重镇安神。

7.心胆气虚

临床表现:虚烦不眠,多梦易醒,胆怯易惊,终日惕惕不安,心悸善太息,或面色不华,胸胁不适,舌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心胆气虚,谋虑不决,触事易惊,神魂不安,故可见虚烦不眠,多梦易醒,胆怯易惊,终日惕惕不安,心悸;肝胆相表里,胆病致肝气不舒则见胸胁不适,善太息;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生龙齿、生牡蛎。

方中人参、茯苓补益心胆之气,使心胆气旺,神有所养,魂有所归;茯神、远志、石菖蒲、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补心血,敛心气,定心神;生龙齿、生牡蛎镇惊以定志。

如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可重用人参,并加白芍、当归以补血敛阴安神;若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者,可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以疏肝健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