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学术规律

尊重学术规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思想自由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要的社会文化氛围开明、开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和独立性。首先,要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己来决定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何时研究,一切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和需要出发。
尊重学术规律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四、尊重学术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作为高度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要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管理者都必须尊重学术规律。

第一,尊重学术规律要坚持思想自由。

首先,思想自由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要的社会文化氛围开明、开放。每当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都是思想最活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迭出的时期,盖缘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各派势力(包括统治与被统治势力、新兴势力与守成势力等)纷纷走向前台角力,所以客观上有了一个开明、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作为他们代言人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与学说有了腾挪、展示的空间。而这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大发展需要的沃土,所以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一般都是思想自由的时期,凡是思想自由的时代,总是出思想、出大师、出创新成果的时代。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就详细论述了思想自由对于推进思想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他尤其以人们对待异端的态度对此进行了论证,指出通常所谓的异端恰恰包含了创新的种子,若是我们因为不断地有异端的出现而通过压制自由的方式来抑制异端,不但不能真正地抑制异端反而实质上抑制了许许多多的进步和创新思想,因为“最大的损害乃在于那些并非异端者的人,由于害怕异端之故,他们的整个精神发展被限制了,他们的理性弄得痉挛了”[15],进而由此可能导致整个民族丧失思想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造成一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其次,思想自由也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专家学者要打破框框、敢于担当。思想自由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专家学者而言是个前提条件,陈寅恪先生对于这点有精辟的看法,他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16]若依凭政治权力人为设置一些条条框框和禁区套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结果可以想见。实际上我们以往大量的研究成果往往要么只是对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注释,要么只是对领导讲话进行论证,甘当“传声筒”,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老一辈理论家吴江同志对此就深表忧虑,他说:“我们早已注意到,并不止一次议论到一种现象:无论是已经‘消逝’了的社会主义国家或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少数领导人有文集问世以外,鲜有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出现;即使在旧时代卓有成就的学问家和艺术家,当他们一旦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也少有成功之作产生,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很值得研究。毕竟思想贫困不能算是社会主义的标志!”[17]诚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继续“缺位”,是极不适应中国目前的发展和建设的,时代在呼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一些能够解释中国现实、引领中国发展的创新成果,甚至出现一批类似西方洛克、孟德斯鸠那样为文明确定形态样式、为文化确立基本价值的大师,为我们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和指明航向。

第二,尊重学术规律要坚持学术自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和独立性。

首先,要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己来决定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何时研究,一切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和需要出发。靠行政命令强行指派或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己一味紧跟“政治热点”的话,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无从谈起,至多成为当下政治的辩护与注脚而已。既然是创新,就是前人所未曾做过,或做得不多、不深的地方,而有了学术自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能排除各方面不必要的干扰去关注学术本身,去关心如何能够揭示真理,发现规律,真正做到陈云同志告诫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当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并不是说要鼓励一味闭门造车,而是要由研究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性质所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学术研究保持相对独立性,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使他们养成了尊重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独立人格,这也是知识分子良知和风骨的内核。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和独立性在目前浮躁的大环境下还意味着给他们内外兼修创造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情,没有始终如一的专注与深钻精神就想侈言创新,无异痴人说梦,恩格斯就深谙其中三昧,语重心长地告诫那些动辄自称创造出思想“新体系”的年轻人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18]黑格尔也从人只有矢志如一、专注精研方才能有所成就的角度,进行了透辟的分析,他指出:“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19]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决不可能,没有充分占有前人成果、没有打破习见的理论勇气和详细周密的论证,创新成果决不会面世。现在一个课题的时间最多三年,对于那些应用型研究或许适合,而对大多数基础理论却不大适合,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最具意义的恰是在这些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而这几乎不可能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完成,往往要耗费数年甚至几十年之功,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就有针对性地指出:一流大学需要大楼、大师,更需要“大爱”[20]。这种对研究人员的爱,体现在给予充分的研究时间而不是催着人家快出成果,也不要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的精力消耗在一天到晚的评审和验收别人的成果上,对于出创新成果之前的积累期更需要宽容和支持。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项目号:06JZD0003)阶段性成果。

[2]熊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6][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

[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8][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35~636页。

[12]参见[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4][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5][英]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5页。

[1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17]吴江:《冷石斋沉思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19][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4页。

[20]杨福家:《一流大学需要大楼、大师与“大爱”》,《文汇报》,2002年9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