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数量少要不要治疗

细胞数量少要不要治疗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病态和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进展。骨髓活检可见造血面积增大,造血细胞定位紊乱,粒系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现象及基质改变。细胞遗传学检查:40%~70%的原发MDS和95%继发MDS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原发MDS中常见核型异常发生在8、5、7、Y、17和20号染色体。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阳性。

【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病态和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进展。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本病分为如下几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RCMD-R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Ⅰ(RAEB-Ⅰ)、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Ⅱ(RAEB-Ⅱ)、MDS不能分类(MDS-u)、MDS伴有单纯del(5q)(5q-s)。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绞痛等,合并感染及出血症状。

(2)体征:皮肤黏膜苍白、出血点等,各脏器感染等相关体征。

2.辅助检查

(1)血象: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至少一系病态造血,红系可见核发育异常,粒系常见核分叶减少,血小板可增多,可见巨大血小板,单核细胞比例可升高。

(2)骨髓象:有核细胞常增多,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呈发育异常的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骨髓活检可见造血面积增大,造血细胞定位紊乱,粒系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现象及基质改变。

(3)细胞遗传学检查:40%~70%的原发MDS和95%继发MDS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原发MDS中常见核型异常发生在8、5、7、Y、17和20号染色体。继发MDS多为复杂染色体核型改变。

(4)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MDS患者体外干、祖细胞培养常出现白血病样生长方式。

(5)免疫学检查:MDS克隆细胞编码分化抗原表达异常,免疫表型检测对于病态造血不明显MDS的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鉴别诊断】

1.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三系或两系、一系血细胞减少,但网织红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低;骨髓红系和(或)粒系百分比不低,或巨核细胞不少,易见红系造血岛或嗜血现象。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两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均减少;肝脾不大;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及患者的意愿,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危险度分级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治疗。

(2)低危患者以改善血细胞减少导致的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为主。

(3)高危患者应以去除恶性克隆,重建正常多克隆造血,延长生存时间为目标。

(4)高龄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以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治疗目标。

2.药物治疗原则

(1)低危患者可使用小剂量维A酸+雄激素。

(2)低危及中危-Ⅰ型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药、反应停、氨磷汀、细胞因子。

(3)中危-Ⅰ及中危-Ⅱ型患者可使用反应停、α-干扰素、γ-干扰素、化疗、抗甲基化等治疗。

(4)中危-Ⅱ型及高危患者可使用反应停、小剂量化疗、类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处  方

(1)低危患者的治疗

①全反式维A酸:40~60mg/d,分次口服,疗程>4周。

②雄激素:司坦唑醇 6~12mg/d,分次口服,疗程3~12个月。

  或达那唑 600~800mg/d,分次口服,疗程2~4个月。

  或丙酸睾丸酮 100mg,肌内注射,隔日1次,疗程3~6个月。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口服,疗程3个月以上。

  大剂量甲泼尼龙1g/d,静脉注射,连用3日。

④贫血伴有临床症状时输红细胞。

⑤叶酸5~10mg,口服,每日3次,用3周无效可停用。

⑥维生素B121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用3周无效可停用。

⑦大剂量维生素B6 50~100mg,每日3次,对少数RA患者有效。

⑧乌苯美司胶囊(百士欣)10mg,口服,每日3次,可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⑨对于既往输注红细胞数量达到20~40U以上者或血清铁蛋白大于2 500mg/L者,应去铁治疗。用法:去铁胺(得斯芬)1 000~2 000mg/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5~20天,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

(2)低危及中危-Ⅰ型患者的治疗

①环孢菌素A:200~300mg/d,疗程3个月以上。

②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40mg/(kg·d),连用4日。

③沙利度胺:300~800mg/d,睡前顿服。

④造血生长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50~300U/(kg·d),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3~12个月。

 粒-巨噬细胞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200μg/(m2·d),疗程视病情需要确定,长期预防性应用对MDS患者无益。

 血小板刺激药:白介素-3,50~200ng/(m2·d),皮下注射,疗程2~8周。白介素-11,25~50ng/(kg·d),皮下注射,疗程2~3周。

⑤维生素D3:2.5~15μg/d,口服,疗程8~28周。

⑥贫血伴有临床症状时输红细胞。

⑦对于既往输注红细胞数量达到20~40U以上者或血清铁蛋白大于2 500mg/L者,应去铁治疗。用法:去铁胺(得斯芬)1 000~2 000mg/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5~20天,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

(3)中危-Ⅰ及中危-Ⅱ型患者的治疗

①沙利度胺:300~800mg/d,睡前顿服。

②INFα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3个月以上。

③INFγ100万~300万U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为3个月以上。

④5-氮胞苷:适用于进展型和高危MDS患者,用法:75mg/(m2· d),皮下注射,连续7天,每月1个疗程,共4~6个疗程。

⑤小剂量化疗:阿糖胞苷10~20mg/m2,皮下注射,每日2次,14~21天为1个疗程。

⑥砷剂:可抗血管形成,诱导细胞凋亡,用法:10mg/d,静脉滴注。

⑦贫血伴有临床症状时输红细胞。

⑧对于既往输注红细胞数量达到20~40U以上者或血清铁蛋白大于2 500mg/L者,应去铁治疗。用法:去铁胺(得斯芬)1 000~2 000mg/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5~20天,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

(4)中危-Ⅱ型及高危患者的治疗

①沙利度胺:300~800mg/d,睡前顿服。

②小剂量化疗:阿糖胞苷10~20mg/m2,皮下注射,每日2次,14~21天为1个疗程。或高三尖酯碱0.5~1mg/d,静脉滴注,每日1次,14~21天为1个疗程。或CAG方案:G-CSF 300μg,皮下注射 第0~14天,阿克拉霉素 10mg,静脉注射,第1~7天,阿糖胞苷 25~50mg,皮下注射,第1~14天。

③强烈诱导化疗: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

 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 10mg/d,静脉注射 第1~3天,

  阿糖胞苷 150~200mg/d q12h,静脉滴注 第1~7天;或DA方案:柔红霉素 40~60mg/d,静脉注射 第1~3天,

  阿糖胞苷 150~200mg/d q12h,静脉滴注 第1~7天。

④造血干细胞移植:年轻,高危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异基因骨髓移植是唯一能治愈MDS的方法,自体干细胞移植,对于无合适供者的MDS患者是一种选择。

⑤贫血伴有临床症状时输红细胞。

⑥对于既往输注红细胞数量达到20~40U以上者或血清铁蛋白大于2 500mg/L者,应去铁治疗。用法:去铁胺(得斯芬)1 000~2 000mg/d,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5~20天,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

【注意事项】

1.附:MDS患者预后的国际积分系统(IPSS)

核型:①好:正常或有以下几种核型之一者,-Y,5q-,20q-;②坏:复杂或7号染色体异常;③中等:介于二者之间。

血细胞减少:①Hb<100g/L;②中性粒细胞<1.8×109/L;③血小板<100×109/L。

低危:0分,中危-Ⅰ:0.5~1分,中危-Ⅱ:1.5~2.0分,高危:≥2.5分。

2.沙利度胺的使用注意事项:本品有强烈致畸作用,妊娠妇女禁忌。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晕、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水肿等。能增强其他中枢抑制药,尤其是巴比妥类药的作用。

3.维生素D3使用注意事项:①治疗低钙血症前,应先控制血清磷的浓度,定期复查血钙等有关指标;除非遵医嘱,避免同时应用钙、磷和维生素D制剂;②由于个体差异,维生素D3用量应依据临床反应作调整;③注意检查: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肌酐清除率、血清碱性磷酸酶、血磷、24小时尿钙、尿钙与肌酐的比值、血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