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蛛网膜下腔静脉出血的症状

蛛网膜下腔静脉出血的症状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表面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除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病情极为严重外,一般均应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表面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提示】

1.诊断要点

(1)病史:多在用力、情绪激动、饮酒、奔跑、咳嗽等突然发病,多见于青年人。

(2)症状:常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惊厥,伴短暂性意识障碍

(3)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是本病的主要体征,颈项强直的发生率最高。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引起的原因是脑水肿、血液流入脑实质、或由于血块的压迫、脑血管痉挛。

(4)辅助检查

①颅脑CT检查:CT检查作为首选。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可确定诊断。

脑脊液检查:若CT检查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脑脊液检查,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征性表现。

③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脑血管畸形及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了解侧支循环情况,对诊断及手术有很大帮助。

④经颅多普勒:可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情况。

2.鉴别诊断

(1)高血压性脑出血:年龄较大,以往有高血压病史,意识障碍常较重,起病时即出现明显的局灶性脑病变的定位体征。

(2)脑膜炎:患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但起病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骤,且开始即有发热等全身感染征象,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作鉴别。

(3)其他:包括偏头痛急性发作、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颅内肿瘤等相鉴别。

【治疗提示】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解除精神紧张及顾虑。应用足量的镇痛和镇静药,以保持患者安静休息。

(2)药物治疗

①抗血管痉挛:尼莫地平40mg,口服,4~6/d,连服21d;尼莫地平10mg,6h内缓慢静脉滴注,7~14d为1个疗程。

②止血:选用6-氨基己酸4.0~6.0g,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15~30min滴完,再以1.0g/h剂量静脉滴注12~24h;总量24g/d,持续3~7d,逐渐减量至8.0g/d,维持2~3周。

③降低颅内压: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6h1次,或用呋塞米和人血清蛋白等脱水治疗。也可用甘油果糖250~5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8~12h1次,注意血糖和血钠。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行手术清除血肿和脑室引流。

2.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除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病情极为严重外,一般均应手术治疗。可行血肿清除术、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血管切除术或血管内治疗等。

【首诊处置医嘱】

(1)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建立特别护理记录单)。

(2)一级护理。

(3)病危通知。

(4)绝对卧床休息。

(5)流质或鼻饲饮食。

(6)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脂、血液流变学

(7)腰穿、脑脊液测压、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必要时)。

(8)脑血管造影、头颅CT或MRI,心电图检查。

(9)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必要时)。

(10)果导2片,1次/晚。

(11)尼莫地平40mg,4/d。

(12)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6h 1次(快速)。

(13)0.9%氯化钠100ml+6-氨基己酸6.0g,静脉滴注(15~30min滴完),立即。

(14)人血清蛋白10g,静脉滴注,立即。

(1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地塞米松10mg+10%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1/d(慢)。

(16)10%葡萄糖液500ml+10%氯化钾10ml+维生素C 1.0g,静脉滴注,1/d(慢)。

(17)神经外科会诊。

【用药注意】

(1)氨基己酸不宜与酚磺乙胺配伍。本药即刻止血作用较差,对急性期大出血宜与其他止血药物配伍使用。其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且药效维持时间较短,排泄较快,须持续给药,以避免有效血药浓度迅速降低,故宜采用静脉滴注,不能用于静脉推注。

(2)尼莫地平用药注意详见第一章第八节。

(陈汉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