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先天性下腔静脉发育异常,发生率为1∶1 500。它可能是由于与下腔静脉发育有关的三对主静脉的后主静脉未退化并发育成为下腔静脉的肾下段,从而使输尿管位于其后方。Ⅱ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少见。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特别是Ⅰ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经过复位矫形手术,预后一般良好。因此,对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应早诊断、早治疗,以避免症状加重及肾功能丧失。图3-4-26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CT及MRI表现 29岁。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circumcaval ureter)是一种先天性下腔静脉发育异常,发生率为1∶1 500。它可能是由于与下腔静脉发育有关的三对主静脉的后主静脉未退化并发育成为下腔静脉的肾下段,从而使输尿管位于其后方。临床表现有右腰部不适或疼痛,疼痛呈间断性钝痛和绞痛,合并感染或继发结石时出现血尿、脓尿和发热,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丧失。

根据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位置高低,Bateson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低襻型)和Ⅱ型(高襻型)。其中Ⅰ型较常见,影像表现为右输尿管通常在L3~4水平进入下腔静脉后方(图3-4-26),而后自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穿出。因此段下腔静脉与脊柱之间的间隙小,加之腰大肌的压迫,故容易产生尿路梗阻。此型在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时可见上段输尿管扩张,然后弯向中线并形成一个倒置的“J”形或鱼钩状结构,常伴重度或中度肾积水。在输尿管逆行造影时此型呈“S”形表现。

Ⅱ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少见。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或部分肾盂横向,于L2~3水平进入下腔静脉后方,而后在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穿出。由于此段下腔静脉与脊柱之间有较粗的右肾动脉通过,使得二者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且肾盂部分较宽,故不易发生尿路梗阻。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特别是Ⅰ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经过复位矫形手术,预后一般良好。病程较长、肾盂长期受高压影响以及肾积水严重者,术后恢复相对缓慢。如果病程短、肾积水较轻,病人术后恢复也较快。因此,对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应早诊断、早治疗,以避免症状加重及肾功能丧失。多层螺旋CT薄层重组技术和MRI/MRU检查能直观显示输尿管的走行及狭窄的部位,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病变。

图3-4-26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CT及MRI表现
29岁。A.增强扫描延迟期CT,B、C.增强扫描延迟期CT重组冠状面图像,D.冠状面MRCP。输尿管走行于下腔静脉与脊柱之间(图A,箭),于下腔静脉右侧下行(B、C),肾盂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狭窄(图D,箭)。AO为腹主动脉,BLA为膀胱,IVC为下腔静脉,PEL为肾盂,SC为脊髓,URE为输尿管

(黄继蓝 蒋 涛)

参考文献

[1]高伯生,马腾骧,董克权,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中华外科杂志,1998,36(3):103

[2]苏建堂.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5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4):57

[3]Zhang XD.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trocaval ureter.Eur Urol,1990,18(1):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