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说

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说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的升降运动在胃肠动力的调节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而胃肠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所以气机升降与胃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无升降,则无正常的胃肠动力。中医学认为,升降有序是胃肠道运动的根本。西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上述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消化道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所致的消化道症状相类似。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气化)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运动在胃肠动力的调节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

(一)生理上的联系

气的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胃肠运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所以气机升降与胃肠运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无升降,则无正常的胃肠动力。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经仓廪之胃受纳、腐熟,下传小肠,其精微由脾气化而上升,其糟粕由小肠化而下降,继由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只有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的一系列功能正常,才能使精微得化,糟粕能出,水谷更进。意即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来保证。《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气升以化精微,气降以除糟粕,气机升降实为胃肠协调运动的前提和条件。

胃肠运动与胃、脾、小肠及大肠之气机升降有直接的相关性。胃、小肠、大肠为腑,以通降为顺;脾为脏,以升为职。清代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必须下行小肠。“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这种虚实更替是胃气下行作用的表现,也反映了胃肠的协调运动。小肠下输残渣功能,在《医贯·内经十二论》中即有阐述,小肠能将“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而大肠为传导之官,最终将糟粕化为粪便,排出体外。根据藏象学说,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均是胃降浊作用的延伸。所以胃、小肠、大肠的运动调节作用可统以胃主通降来概述。西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自进餐后,近端胃的张力即降低(胃在这种状态下即可接受食物),远端胃在开始几分钟呈无规律的时相性收缩后,即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自胃体至胃窦收缩蠕动,从而使食物逐渐从胃运送至十二指肠和小肠,通过小肠和结肠的推进、分节运动,经由肛门排出。这与中医学对胃肠运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脾胃的升降与胃肠动力关系密切,脾气健旺,精微得运,始能升清,以助胃通降,正如程杏轩《医述》所谓:“食物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呼,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出,幽门开而糟粕弃矣。”脾升是胃降的前提,胃降是脾升的保证,只有清气正常上升,浊气方得以更好的下降,而浊气之降更促使清气之上升,相得益彰。脾升胃降协调作用,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全部生理过程。

胃肠运动不仅与脾胃之气机升降直接相关,与肺气的肃降、肝(胆)木的疏泄亦有间接的相关性。肠中糟粕的得以排出,有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肺气下降,津液随肺气下润肠道,推动糟粕下行,促进肠道传导,使排泄适度有时,即促进了代谢产物的输导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来调节胃肠运动的。肝气的疏泄正常,是脾胃气机升降协调的重要条件,故有“土得木则达”(《素问·保命全形论》)之说。肝气的升发不郁不亢,有利于条达脾土、大小肠,使其正常地发挥运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排泄的生理功能;胆之经脉下行,其气主降,胆气和降,助胃纳化,通利三焦,降泄而下;肝、脾为脏,胆胃属腑,相互协同共同促使脾升胃降的气机和谐,完成胃肠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病理上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升降有序是胃肠道运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强调了气机升降的有序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不言而喻,也直接关系到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即胃肠动力。《顾氏医镜》中曰:“升降者,病机之要也。”气机升降失调是胃肠动力疾病的主要病机,升降不及、太过及反作是病理基础,临床以腹胀、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升降不及 其中又有升而不及和降而不用两个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水谷失运,积于肠中,碍胃通降,不得而下;饮食过度,壅脾滞气,运化失健;肝气本升发,若升发不及,郁滞日久,壅滞不通,牵及脾胃(或脾气本虚,又加肝郁),失于调畅,升而不升,降而不降,终致气滞中焦,而见食少、纳呆、腹胀、嗳气、反酸等症。此为当升而不升、升而不及。“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为浊气不降,当责之于胃。或因于寒,阳气遏而不通,阴血凝而不行,胃气不降;或因于热、食积、痰饮,壅于胃腑,阻于胃络,胃气滞塞而不降;胃阴不足,甚或亏虚,气无阴濡而功能不及,不得下行通降,均可见胃痛、腹痛、胀满、嗳气。若肝气不升,郁而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见脘胀连胁、嗳气频频。此皆为当降而不降、降而不及。

2.升降太过 肝气升散无制犯胃,胃气随肝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肝胆火盛迫胃,挟胃火上逆,则见呕吐酸苦黄水,甚者火灼胃络;挟血上行,则发呕血;亦有奔豚之证,乃冲气挟阳明之气上逆,而见腹痛、呕吐频作,气还则止,反复发作。脾气虚弱,肠道失约,则有大便滑脱不禁,下利清谷;脾阳气虚,无力升清,则于黎明之时腹痛、肠鸣、泄泻;肝气横逆,侮土而降,常于情志不舒之时,反复腹泻。此均为降而太过所致。

3.升降反作 当升者,不升反降,当降者,不降反逆,此即为升降反作,与升降太过自是不同。当升反降者,多由脾虚所致,劳倦、思虑伤脾,肝木乘土,均致伤脾而脾弱,“脾胃气虚而气下陷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则下利清谷,肠鸣腹泻,重则腹部坠胀,久泄脱肛。

当降反逆者,多责之于胃。痰饮、食滞、胃火及肝木冲胃,均可使胃气上逆为呕,或呕吐清水,或呕吐过宿食物,或呕血。

亦有升降反作由气逆、气陷同时存在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泄相干乱肠中,升降无序杂乱,致上吐下泻,腹满不舒。临床上痞证、霍乱均属其列;另有肝气不舒,累及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腹泻、便秘交作者。

西医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上述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消化道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所致的消化道症状相类似。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及某些药物均可引起胃肠动力的异常(胃肠运动过快、减慢或运动迟缓)。若食管节律性收缩减弱或食管运动无规律,就会引起食管炎,出现烧心和反酸症状。胃张力减弱,贲门向下的收缩频率和幅度减低,加之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加强,胃排空延缓,最终引起腹胀。如胃幽门括约肌收缩减弱,胃体向胃窦的蠕动减弱,使胃、十二指肠失去协调的运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和食管,引起恶心、呕吐;小肠的收缩力不足,推进及分节运动减缓,引起肠道扩张,可出现不思饮食及严重的腹痛;大肠持续性收缩无力,可引起假性肠梗阻的腹胀和便秘;小肠及大肠的蠕动加速,又会引起腹泻。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气机升降理论与西医学的胃肠动力学有许多类似之处。如胃肠运动障碍可出现升而太过、降而不及以及升降反作的腹胀、腹痛、嗳气、反酸和呕吐等临床症状;胃肠动力过强可出现升而不及、降而太过以及升降反作的腹痛、肠鸣、泄泻等临床症状。可见,气机升降与胃肠动力确实关系密切,气机升降的异常必会引起胃肠运动的紊乱,而胃肠动力的异常又可用气机升降失序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致力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有志者在研究气机升降理论与胃肠动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