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知识和技能薄弱

教学知识和技能薄弱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基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自尊的基石,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却显得十分薄弱,学识肤浅、能力低下、缺乏不可代替性,这是导致其地位卑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不学无术的教师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谅解。哈蒂教授分析了超过800份针对3亿儿童的教育策略所做出的研究报告。

通俗地说,所谓专业,就是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事的某种工作,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可替代性;所谓专业化,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达成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专业化就是优质高效化。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基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自尊的基石,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却显得十分薄弱,学识肤浅、能力低下、缺乏不可代替性,这是导致其地位卑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1.教学知识薄弱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不学无术的教师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谅解。一旦学生发现教师不能准确地传授所教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威信和形象就有崩塌的危险。

然而,现在有不少教师备课、上课都离不开教参、教辅、教学网络,依照一些现有的条条框框进行教学,原原本本地将书本的内容读一遍,讲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将多年前的课件、报告、演示文稿等,在不同场合、不同地方原封不动地搬出来。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本体性知识不够深入,条件性知识掌握不足,实践性知识缺乏系统化。一些教师的知识层次比较肤浅,对所教领域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文化知识单一,目前一些地区教师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课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以致有人尖锐地指出“现在语文教师的数学、外语素养不及高中生,数学教师的外语素养、外语教师的数学素养也大抵如此”。对当前教师的“基础”与“通识”现状,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用“悲观”一词来形容。[17]三是知识更新落后于时代要求。一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观不能适应,对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不能掌握。

最令人担忧的是,有的教师对自己到底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尚不明确,甚至连一些学科基础知识也不具备,讲课时经常出错。例如,有的英语教师发音不准确,将词义讲错;有的语文教师读错字、写别字;有的数学教师解题解不出来被“挂”在讲台上;有的科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错误解答;不少学科教师离开参考书或参考答案就不会讲课等,尤其是在“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更加欠缺。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危机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精神。

无论如何,教师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便缺乏对教育学以及教学论的基本理解,无法使教育概念在大脑中结构化、经验化,成为相互支撑的一个整体,最终也就无法实现职业素养的真正提升。

2.教学能力较差

(1)课堂教学能力不佳

有些教师常常采取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往往会比其他教师更“积极”地占用自习课,会把学生“盯得更紧”,剥夺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却浑然不知自己正扼杀着学生美好的感情,摧残着他们的生命。正如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在帕克·帕尔默看来,真正的教学是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然而我们正在使教育成为纯外部的事业,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从来不诉求于学生内心的真谛,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一旦离开学校,就再也不想读发人深省的书,再也不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人的优秀教学。[18]

教师缺乏知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缺乏,常常是导致师生矛盾冲突、学生不尊师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上课时对问题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懂,学习没有收获,因而对教师不满。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在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个性,教学效果不好,上课时挖苦讽刺有过错的学生,以伤学生的自尊心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所以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大多数学生进入学校时都很自信并渴望成功,他们很快会将自我期望值调整到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样。他们注视着教师的行为,可以感受到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并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内在化。因此,有教学能力的教师会尽量向学生表现出期望他们成功,并会帮助他们成功。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目标和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2)心理教育能力弱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尊重、理解、接纳和关心是转化学生的第一步,而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倾听,再倾听。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哈蒂教授认为,教师必须停止花费他们80%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课,而应该开始学会倾听。哈蒂教授分析了超过800份针对3亿儿童的教育策略所做出的研究报告。他表示,倾听学生的讲话并融入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必须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就与他们分享教学,让孩子们知道每一堂课的目的。当然,有效的倾听就是要让学生倾诉,让学生在倾诉中表达需要和情感,增长知识与才能。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邓丽芳分析认为,现在的学生思想更为活跃、个性更为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这需要教师想办法去引导,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教师要维护自尊,首先要尊重学生,要重塑师生关系。在现代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都有了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的环境,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是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

然而,在有的教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讲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遵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有早恋就是“思想复杂”,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偷懒“松了劲”。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认识问题、觉悟问题、道德问题,好像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学生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学习个性问题,而这些问题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真正的教育首先要读懂学生,而沟通是其根本。一名学生的话或许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该严时严,该松时松,我希望的老师是这样的。”一些教师每当用自己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只会埋怨学生不接受教导,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却从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3)专业写作能力贫乏

教师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方式,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学生写作的表率。然而一些教师虽教了几十年的书,“皓首穷经,临卷经年,口里虽有千言”,但自己却实无一精彩之笔,甚至连评职称所需要的文章也写不出来。

在部分教师笔下,“看不到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与持续的经历,看不到对教学情境和复杂背景细致而耐心的描述”。这些教师“仿佛在急切地模仿理论研究者的口吻”,但“论理强硬、逻辑欠严密”,“使得文章‘先天不足、后天难立’”,而且写作目的和方式功利。因此,“教师需要以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像花蕾般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教育的智慧和意义,以反思与讲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经历的支撑,找回写作的尊严。”[19]

教师能不能说“自己的话”,能不能在自己教育教学领域有发言权,是衡量其专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而其知识能力的基础是其在专业领域内拥有话语权的基础。知识浅薄,能力不强,教书误人子弟,这是缺乏师德的表现,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话语权可言的。

3.创新精神不强

教育创新是展示教师的智慧才华、充分发挥教师潜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自尊最重要的体现。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并且取得相应的教改成果,教师的专业自尊才有牢固的根基,也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上人们的真正尊敬。然而,目前部分教师比较封闭、保守,改革创新精神不强。老方法用了一遍又一遍,老教案教了一年又一年,因循守旧,懒于创新,对教育改革持冷漠的态度,再加上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重复性,于是一些教师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青春、激情、期望与自尊被消磨殆尽,鲜有成就,由平凡变为平庸。

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与课程改革接踵而至,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改革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将普通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从过去教师讲授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和情境创造课程,对教师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完善自己,形成教师专业自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