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学校制度文化的改革策略

农村学校制度文化的改革策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人道”思想,是指制度应该体现和表彰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尊严。在学校制度中贯注“仁道”观念,那么每一位管理者在与别人相处时,就应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要他人接受的规约是否足够正义公平。提高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公正性与民主性。

1.回归教育的本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制度本身不是目的,它是顺利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学校而言,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即学校管理制度以人为中心,注重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尽最大努力将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对师生的管理应该从控制约束走向激励与协调,不能光是用冷冰冰的刚性约束,因为教师和学生不是物化的对象,而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制度要充分考虑师生的需要,不要出现以罚代管现象,不要将惩罚当作学校约束人的唯一手段,管理者在处罚的同时,应考虑到师生的认同、归属、荣誉等情感需要,认识到处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在注意提倡学校制度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即对不同的师生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评价方式,促使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发展客观条件的师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良性成长。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还需要领导者树立“服务”意识,能够建立起领导者和师生的平等的意识,经常深入教师中去,与教师多沟通,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认真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

2.贯彻“人道”思想

所谓“人道”思想,是指制度应该体现和表彰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尊严。冯契先生曾说:“道德的主体是人,以道德的准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一个的人都是主体,都是目的。”[8]所以,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肯定人的尊严,这就是所谓的仁爱原则。

在目前,就制度规范而言,仁道观念要求在制度建设中摒弃以往制度中压抑人性的不合理成分,一定要设法克服制度对人的异化,充分了解师生的各种需要,或借助物质或精神鼓励的激励因素,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刺激,让自己的员工觉得工作有意义和精神满足。

用“仁道”精神贯注在学校制度中,就不能以既定的教育模式来塑造教育者,不能以某种生活模式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让受教育者模仿和顺从,不能以标准化的知识来填充人的心智,否则,受教育者的生活就不是自己主宰的,他就丧失了自我的本真性,受教育者不能真正地实现精神的自我创造。在学校制度中贯注“仁道”观念,那么每一位管理者在与别人相处时,就应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要他人接受的规约是否足够正义公平。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提高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公正性与民主性。只有公正合理的制度才能获得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认可,才能使遵守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为此,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民主,制度体现的利益主体越是广泛,该制度就越公平公正。换言之,这就要求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尽可能地保证参与到其中的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保证参与者的观点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学校管理主体的教师属于知识阶层,他们的身份和经验决定了他们不仅有物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追求,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当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制度制定和学校管理中,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是民主的、现实的,是师生自主要求的反映,而不是学校单方面意志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