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专业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和条件,积极开展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活动、评价活动,教师则要积极学习与实践,进行教师专业道德自我修养。道德培养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都是道德活动的一种形式,明确道德培养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内涵及作用,对提高教师专业道德觉悟水平,培养教师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礼记》曾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就是说,教师这一职业不单单是要传授技能,更是道德的传递者。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期待。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是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期盼与要求。

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局面,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使之达到社会大众的期望,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而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绝不是单纯的学习、认知过程,它需要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专业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和条件,积极开展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活动、评价活动,教师则要积极学习与实践,进行教师专业道德自我修养。

一、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道德培养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都是道德活动的一种形式,明确道德培养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内涵及作用,对提高教师专业道德觉悟水平,培养教师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培养及其作用

1.道德培养的含义

所谓道德培养,则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和达到的水平。

道德培养,作为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道德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在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道德培养也不能忽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为实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两种不同形式的道德活动,即道德培养主要是个人道德活动,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道德活动;二者作为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因、外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观点来分析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教育是外部条件,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接受各种道德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而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还在于人们进行道德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根据。只有自觉进行道德培养,社会道德教育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才能转化成为个人内心的坚定信念,并把这种信念付诸道德行为,造就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否则,没有高度自觉的自我道德培养,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是没有意义的。

道德培养历来受到伦理学家的特别关注。虽然这些伦理学家所处的时代、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在伦理思想上存在深刻的分歧,但对道德培养作为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几乎是一致肯定的。重视道德培养更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道德培养的研究,是以对人性的认识,即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为前提的。他们都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唯心史观出发,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超时代、超阶级、超历史的,因为他们所说的道德培养,其标准不过是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其内容也大都是抽象的善恶之争;其方法是脱离实践的、唯心的“内求”、“内省”之类;其目的自然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培养剥削阶级所需的人才,因而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道德培养论中,都包含着程度不同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杂质,我们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无产阶级历来非常重视道德培养。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对人性及其善恶问题,有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后天形成的、可变的。任何一个人,从道德品质上来说,都没有先天的善恶,人的向善或向恶的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都是后天经过教育和自我锻炼逐渐形成的,因而也都是可以改变的。善的可能弃善从恶,也可能变得更善;恶的可能改恶从善,或者变得更恶。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科学阐述,说明人是需要改造、应该改造,而且是能够改造的;人的道德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无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科学地解决了道德培养的前提问题,而且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目的出发,科学地揭示了道德培养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培养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道德观与剥削阶级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斗争,是两种对立的善恶、正邪、是非等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斗争,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理想人格;其次,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反省、检查、自我批评或自我解剖;再次,要使正确道德思想战胜错误的道德思想,培养和形成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最后,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付诸实践,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总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说的道德培养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依据、为标准的,并强调与实践相联系是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培养的理论,是我们进行道德培养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人们的道德培养,不论对个人或对社会来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道德观和小生产者道德观的消极影响,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并且会时时侵袭、腐蚀人们的思想。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培养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方面的锻炼和修养,提高抵制私有观念和其他落后意识腐蚀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道德培养的作用

古代伦理思想家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修养方法的认识中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道德培养的作用。只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才对道德培养给予了科学的定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培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现象,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又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道德培养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人们对道德本身这一反作用的自觉发挥及其体现。依据这一思想,可以将道德培养的主要作用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培养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任何道德都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因而必然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一定的道德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善恶标准去论证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合理性。一旦人们对该经济基础的合理性的认识形成一种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自觉地去为巩固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而奋斗,这便是道德培养对经济基础的积极能动作用所在,但是,道德培养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一般来说,维护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培养,其作用是积极的;维护反动阶级利益的道德培养,其作用是消极的。

(2)道德培养影响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反映着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大多数人的道德培养状况良好,精神振奋,品行高尚,就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社会安定有序,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反之,如果人们的道德培养状况不好,精神涣散,道德败坏,必然导致人心浮躁,身心失衡,社会动荡不安,社会风气败坏不堪。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培养,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营造新的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形成亲密和谐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3)道德培养促进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道德培养也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通过道德培养,可从道德价值上确认、确信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从而进一步把握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对现实社会出现的各种现象特别是道德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理想的要求,实现道德上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提高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选择能力,增强道德信念和按道德信念去行动的自觉性,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人格,并坚持在实践中磨炼成始终如一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道德要求。道德培养正是通过如此不断的反复过程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

综上所述,道德培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应当积极地坚持道德培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行为判断能力,抵制、克服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一切旧道德的残余和消极因素,使自己成为品质高尚的、勇于开拓富有生气和创造力的合格社会成员。

共产主义道德是一种新型的无产阶级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高尚、最先进的道德形态。当前,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不仅对于人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理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及其作用

1.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含义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礼仪、气质等方面的学习、体验和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专业道德水平和教师专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道德教育不同,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道德教育的活动,专业道德教育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无论是从外在意义上,还是从内在意义上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教育和陶冶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2.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作用

(1)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体专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进行。其中,道德教育是前提,道德实践是途径。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能只靠外部的教育和影响,还需要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外部的影响和教育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效果。教师在加强师德修养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个体的专业道德品质,并根据社会所需要的师德品质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

(2)师德修养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当今世界,教育面临极好的机遇,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教师的师德修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水平,他应该懂得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用科学的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如果一个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能力,他应该懂得用前沿的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境界,他应该用真诚的爱心去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思想影响思想,以品格影响品格;有助于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给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和最新信息,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有助于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面对人生;有助于在进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在育人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学生、关怀学生。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有突出的贡献。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3)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加强师德修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教师的师德状态不仅广泛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教育要求,立足学校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原则与途径

(一)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原则

在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调整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有所遵循,以维系整个实践过程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自我道德培养的目的。大体上看,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1.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行统一就是要把学习专业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实践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道德培养变成只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的镜花水月。

2.动机和效果统一原则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是教师要不断进行道德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教师专业道德培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断增强修养的动力;同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客观的、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

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

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在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中,教师自身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自律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内在基础,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同时,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中还要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的他律形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督促其坚持道德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4.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的原则

在教师专业道德的修养中,个人与社会同样是相互作用的。教师专业道德培养首先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为过程,是教师个体清楚意识到各种利益关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和行为的结果,是教师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同时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每一步又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舆论的评价和监督。因此,在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5.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的原则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中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这是由师德的特点决定的。教师专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中外师德传统中固然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当代师德建设更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因此,继承前代教师道德的优秀成果,并为自身服务,这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途径

认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正确途径,把握行之有效的道德培养方法,是真正解决教师专业道德要求与教师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教师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使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行之有效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道德培养中,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1.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为此,教师必须把学习科学理论放在首位。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在道德培养中,教师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最基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因为它们是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的师德区别于一切旧师德的理论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精髓,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执行教师专业道德的规范,做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教师只有认真地、自觉地、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才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明确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第二,学习道德科学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教师专业道德理论。要正确理解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明确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目的和方向,把握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要求,就应该自觉地去学习教师专业道德理论。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分清善恶、正邪、美丑,也才知道如何去加强自身修养。除了学习书本上的道德科学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实际的知识。实际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较之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认真学习之,感受更为深刻。学习这些理论会帮助教师了解人类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势,进而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以增强自身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是人类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育科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克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同时还有助于教师自觉遵守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积极履行教师义务,做到敬业、乐业、勤业,把师德修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第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除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道德科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外,还要努力学习与教师职业相关联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所不可缺少的。“学高为师”,那些登上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们,无一不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思想支撑的。目不识丁而又懒于学习的人,在道德培养的阶梯上永远不可能攀登到高点。古希腊人认为“知识即美德”,他们把知识本身看作是一种美德,只有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美德,作为人师的教育者,只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丰富教师道德培养的内涵,才能促进自身道德培养的提高。同时,应该牢记列宁的教诲:“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

教师在加强学习中,要注意把学习科学理论与学习古今中外进步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结合起来。在人类教育史上、历代进步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和道德实践中,造就了许多传统美德,留下了不少值得仿效的师德风范,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高尚思想、情操和言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形象化教材;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博采古今师德精华,就能帮助自身不断地增强师德意识,激发师德情感,升华师德境界,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2.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既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第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靠“闭门思过”就能造就的,正如“玉不琢,不成器”一样,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自我改造形成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反复强调:“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2]严格地讲,我们通过书本上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到的只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二,只有将这些师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后,它才能逐渐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践一点,就有一点;实践得越多,掌握得就越多;这种实践愈持久和深入,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越巩固。所以,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去“闭门修养”,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正如俗话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实践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教师道德培养的目的,唯有不断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使道德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富有意义。

3.严格自我解剖,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严格自我解剖作为一种道德培养途径是对古人道德培养“内省”方法的借鉴,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专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自责和及时的自纠。这里所说的严格解剖的“格”,主要指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包括教师典范。“自省”,指以“格”为镜,对照检查、扪心自问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是否有违“格”行为或存在差距。“自责”,反映对违“格”行为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即“自讼”。“自纠”,指自觉改正违“格”的思想和行为,并向教师典范看齐。严格自我解剖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道德培养中,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专业道德的高标准、高要求。

把严格自我解剖作为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今教师加强修养尤为重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无论是西方渗透进来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作用,还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影响,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中总是充满着新旧道德观的斗争,这种斗争又在同一个人的头脑中进行,教师要以“格”去抵制消极影响,去战胜自己头脑中旧道德的思想残余,都需要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评。需要教师在进行师德修养中,时刻注意坚持专业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经常解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消除各种消极影响,自觉净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4.自觉坚持“慎独”,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慎独”源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决不因处事隐蔽而放纵,决不因私心萌动而不觉。“慎独”要求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行动,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对人自律意识的培养,是道德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个人道德培养的最高境界。它主要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心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教师所从事的劳动基本上是个体性劳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道德培养中更应当把“慎独”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修养途径。

“慎独”贵在自觉,贵在坚持。当一个教师处于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和学生群体的监督之下时,往往都比较注重自己行为的影响。但是,当一个教师处于周围无人知晓其教师身份的环境中时,要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有高度的“慎独”自觉性。教师在专业道德培养中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在坚定崇高专业道德信念上下工夫。第二,在小事情上下工夫。

三、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内容

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培养的内容是专业道德。

具体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专业道德最终体现为教师的个人职业品德,这包括教师个体在教育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教师专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构成的集合体。

教师专业道德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培养,以及个人自觉修养而逐步形成的。它由教师专业道德认识、教师专业道德情感、教师专业道德意志、教师专业道德行为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因此,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基本内容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认知,陶冶专业道德情感,磨炼专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专业道德习惯。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认知

所谓教师专业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它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获得的道德体会,是教师对职业中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专业道德准则与规范的认识。

教师专业道德认知包括教师专业道德知识的掌握、教师专业道德观念的形成、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教师专业道德信念的确立。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道德认知的主要内容。

1.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知识

教师专业道德知识是人们对教师专业道德经验的概括、理论的阐释及规范的确定。教师个体要掌握教师专业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教师专业道德的范畴和规范,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方法,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教师掌握专业道德知识,从根本上讲,要把握教师专业道德的整个体系,要着重弄清楚教师职业内部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牢记具体的专业道德规范与要求。

2.形成教师专业道德观念

教师专业道德观念是人们对教师专业道德活动中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准则的反映,它表现为对教师专业道德现象和行为的某种评价态度。诸如职业义务、职业荣誉等就属于教师专业道德观念。

3.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是指具备对教师专业道德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方面加以认定的主观条件。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是形成教师专业道德认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教师专业道德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师专业道德知识和概念,才会具有一定的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在职业实践中加深对教师专业道德内容的认识,形成众多正确而又清晰的教师专业道德概念,是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根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在教师专业道德活动中,对自己或他人的专业道德品质的高下优劣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肯定与否定,才能逐步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的判断能力。

4.确立教师专业道德信念

教师专业道德信念是指教师对专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产生坚定不移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热的道德情感的统一,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专业道德信念,就会成为行动的指南,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确立的信念来选择行为和进行教育活动。教师的专业道德理想是教师专业道德信念的最高形式,是专业道德认知的核心。

教师专业道德信念决定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影响着师德水平以及专业道德转化的程度。

教师专业道德知识、观念、判断能力、信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师专业道德认识的完整内容。教师专业道德知识和观念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才能形成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确立一定的教师专业道德信念。前者只是教师专业道德认识的初级阶段,而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增强和信念的确立,才标志着教师专业道德认识达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教师专业道德认知是教师专业道德品质形成的思想基础,始终贯穿于其专业道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对教师专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教师专业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

(二)陶冶专业道德情感

教师的专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在专业道德实践活动中与教师的道德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教师对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有了认识,但并不一定能够真心实意地按照要求履行其应尽的道德义务,这里存在一个情感问题。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道德情感的教师,即使凭“理智”与“义务”去完成教师工作。他也是完成了工作数量,对工作缺少积极主动,与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道德需要来审视别人的言行,反观自己的动机言行,如果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自豪、喜悦、心安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憎恨、厌恶、郁闷、烦躁等,道德情感是教师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反映,它始于道德认识,同时它又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动机和信念的催化剂。

教师专业道德情感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教师专业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3]如果缺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认识不到教育事业的崇高和神圣,更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

2.对同事的尊重、热情

教育工作要获取丰硕成果最终要依靠整个教师集体。教师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协作是干好教育工作的需要。教师在同事之间维持友好的关系,彼此要成为朋友,相互尊重,热情相待,相互关心,风雨同舟。这既有利于教育事业,也使自己的身心愉悦,工作舒畅。真挚热烈的同事情谊是教师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3.对学生的爱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热爱教育事业首先要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热爱。热爱学生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连接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是彼此间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4.自尊感

自尊感是由一种自我评价所引起的道德情绪体验,体现为自重、自爱、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等多方面。

自己同时也能尊重别人。不会无端地轻视别人或一味地崇拜别人。自尊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自我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成就的恰当评价。对于人民教师来说,自尊就是看得起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得起自己,尽职尽责,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学生家长放心,无愧于人民教师光荣称号。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有些人仍然轻视教师,看不清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全社会造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一方面靠每位教师好自为之,通过有说服力的工作表现,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

5.责任感

教书育人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工作从程序到效果,都有很强的隐闭性。由于工作非常琐碎、复杂,难以在各个方面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难以对工作的数量、质量提出额定的要求。工作做多做少,工作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教师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职责的内心体验,这种情感可使教师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和监督的状况下,也能自觉地去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由于道德情感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像道德认识那样,理解之后就能及时产生效果。因此,教师道德情感的陶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但要依靠教师的理性认知,而且更要依靠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长期磨炼和培养。

(三)磨炼专业道德意志

教师专业道德意志,是指教师个体在具体的专业道德环境中作出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并使之付诸实践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它是在教师专业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教师专业道德信念的体现。

教师只有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抵制各种不良动机的诱惑,排除各种不道德的欲求,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自觉克服职业品德形成中的各种困难,最终超越自我,实现高尚的专业道德目标。教师专业道德意志的内在动力是其专业道德信念、专业道德认知和专业道德情感。教师只有对社会要求的专业道德规范认识得越深刻,感情越强烈,他所确定的行为目标就越高尚,也才有可能在行为中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定果断、百折不挠的品质。因此,教师专业道德意志是教师的意志过程在职业品德上的反映。

教师在履行专业道德所规定的各种义务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阻力,这些困难或阻力既有来自客观上的,如社会上错误的舆论导向、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家人的误解、学生及家长的责难等;也有来自主观上的原因,如面对社会上纷繁的诱惑,会在个人利害得失上,在个人需要与工作需要发生矛盾时,出现个人欲念的冲突,导致心理失衡,干扰教育行为,等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坚毅顽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在教师的道德行为上出现偏差。教师专业道德意志具有以下特点:

1.独立性

独立性是教师专业道德意志的重要方面,是确定专业道德目标的内在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冲突,而能够作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前提则是个人能够有思考判断的自由。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方案和价值目标,自己承担由此而应承当的道德义务或道德责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2.果断性

果断性是人的一种意志素质,它对于确定道德活动的目的是必不可少的。它以自觉性为前提,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经常变化的教师专业道德环境,要求教师个体能迅速地作出决策以适应变换。在紧急的情况下,只有当即作出适当的道德决定,才能保证采取合适的行动,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果断性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全面而深刻地考虑活动的目的与条件,清楚地了解行动的后果,并能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3.坚毅性

坚毅性是教师专业道德意志最重要的方面。道德主体的一切能动的、创造的、自主的活动,都离不开坚毅性。没有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不能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不能将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坚持到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4.自制性

自制性是教师专业道德意志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坚强的专业道德意志不仅表现在主体克服各种外部困难的努力,而且表现在主体克服自身的各种消极因素,控制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和主宰自己、战胜自己等方面。这是专业道德意志支配专业道德情感的能动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专业道德需要、动机、情感、行动的控制与调节。自制力与控制行动及情绪冲动的水平有关,富有自制力的专业道德行为是理智的行为。

教师专业道德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使教师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用理智战胜欲望,防止错误行为的发生;其次,使教师有勇气和决心排除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干扰和障碍,持之以恒。

(四)规范专业道德行为,养成专业道德习惯

教师专业道德行为是指在专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教育事业及他人、集体、社会方面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是教师专业道德面貌的反映和教师专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教师专业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在其职业品质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道德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专业道德语言

对于教师的职业劳动而言,其专业道德语言就属于一种专业道德行为。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施的。教师的专业道德语言是一种“言教”,而“言教”就是一种施教行为。教师的专业道德语言既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是自身专业道德培养水平高低的体现。

2.教师专业道德意志行为

当教师个体形成了一定的专业道德认识,培养了一定的专业道德情感,就具备了专业道德行为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教师个体对专业道德规范的遵循还处在他律阶段,还缺乏高度的自觉性,因此需要在意志的作用下从事专业道德行为。此时,教师个体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的标准,能够用自己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做出应该做而不太想做的专业道德行为,这需要战胜自己,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3.教师专业道德行为习惯

专业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掌握一定的专业道德行为方式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练习与实践形成的,是专业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教师个体由不经常的专业道德行为转化为专业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习惯是第二天性,“习惯成自然”。专业道德行为习惯使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容易实现。它不需要意志的参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而且稳定性较强。专业道德习惯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专业道德情境下,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的专业道德行为。

总之,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认知,陶冶专业道德情感,磨炼专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专业道德习惯是构成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基本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既要联系又有区别,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