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级教师被自己的学生告上法庭

神级教师被自己的学生告上法庭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一路走来收获颇丰。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今却落后于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教师就像学生思想中的神灵,时刻指引但不必常现身。所以不要总想着去填满空瓶,一定要思考如何去点燃蜡烛,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迸发思想的火花,用自己的光热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张颖

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一路走来收获颇丰。一路上边走边学,边学边思。我在教的过程中遇到无数启发思维的小事,在反思之后不断地沉淀自己、完善自己。

★ 空瓶与蜡烛

不要把年轻人当成你灌充的空瓶,把他们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美国俄亥俄州某高中教师休息室内张贴的标语)。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今却落后于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我不得不说这与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的私塾背诵四书五经开始,孩子们就是被灌输,先生不会给你解释拗口的诗文的含义,他让你先摇头晃脑地背下来,背多了自然会慢慢理解其中含义了。背诵仅仅使学生得到,生成就是课下学生自己的事情了,不可否认古人的教学思想也孕育出了伟大的文化,但是教育方法缺乏技巧,教育过程缓慢。如果能有所改进会事半功倍。

不由得我又想到一个实例。描红也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发明,并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描红真的是练习书法的最好方法吗?少年时我也追寻先人的脚步大量地描名家名作,毛笔的,钢笔的,楷书的,隶书的,颤颤巍巍描一天下来,几乎与原著不差丝毫。我欣喜地抛开下面的原著,结果我的字又被打回原形。连续几天还是这样,我这急性子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我把描红拿出来,直接照着它的样子写,这样真的很有效,每写完一笔都会观察自己的字与人家的有什么区别,然后再去纠正它,这样进步很快。

说了这么多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否认描红的作用,只是它所用时间较长,过程枯燥,没有思考,没有反馈,只有机械地模仿,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对学生机械地灌输,反复地操练,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反思与反馈,使我们的课堂,疲劳了先生,疲倦了学生。可悲了老师,可怜了孩子。

综上所述,课堂不是教师表现的舞台,课前备课才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素养,设计出体现学习本质的学习方案及活动。我们可以把课前的教师比喻成设计师,把知识比喻成学生要去的城堡。设计师要设计出一条甚至几条通往知识的小路,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纠正,直到最终到达城堡。路边的风景可以怡人,可以温馨,甚至可以设置些荆棘。教师就像学生思想中的神灵,时刻指引但不必常现身。

当孩子们走在路上时,作为一位“神灵”,一定要充满智慧,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一定要能预见他下一步怎么走,教师不应过多关注孩子在路上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应该关注,走路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今后走向人生路会有怎样的影响。

所以不要总想着去填满空瓶,一定要思考如何去点燃蜡烛,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迸发思想的火花,用自己的光热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 困在壳子里的孩子

行进在新课改中,我不断地思考,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应该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要改变学生我们先要进行哪些改变?

在阐述我的思考之前,还是先说一个课上的小案例吧。

那是一个适合睡觉的下午第一节课。眼看学生们的眼皮在打架,身子开始瘫软,这可不行,一会儿就要倒一片了。我脑筋一动,问道:“同学们,老外吃了好东西之后,他们会怎么夸东西好吃呀?”有的说:“The food is good.”学习好的同学说:“The food is delicious.”我说:No,他们会说:“Yummy-Yummy.”(呀咪-呀咪)学生们乐了,也跟着呀咪……我又问:“老外碰到美女会说什么呀?”有同学说:“The girl is beautiful.”我说:No,他们会说:“Hubba-Hubba”(哈巴-哈巴)。学生们笑得更开心了,竞相模仿起来。我又问:“老外怎么说行,好的?”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这个简单,他们一定说OK。”我说:“没错,但是老外更常说:“Okey-Dokey.”(哦柯怡-豆柯怡)。学生们觉得这些发音很有趣,哇啦哇啦地开始模仿。突然第一排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我瞬间石化。

学习外语的本质是什么?是能听懂老外讲话?还是高考拿高分?

我们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用外语交流,还是在6月时顺利地通过高考?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学生对有趣、有用的东西自动地进行排斥,而对无趣、功利的东西趋之若鹜?我知道他们不是天生就这样的,人的天性是充满好奇,渴望交流的。但是在十几年被教育中,孩子们被磨去了探索外界的触角,都缩在自己小小的壳里啃那几本老书。在家长、老师“分!分!分!”的呐喊声中,失去了探奇的天性,变成了“唯分是从”的小奴隶。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的心却纠结起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困在壳子里的小孩解放出来?这不是孩子们的错,这是我们的错,是传统教学理念的错,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通过思考我可以回答我前文提到的几个问题了。

第一,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精通语法,擅长翻译长难句,而遇到老外时,立刻变哑的高中毕业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喜欢外语,敢于开口,甚至在多年后仍然对外语保持热情,并乐在其中的一个社会中的人。

第二,我们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把高分低能的孩子变成高能高分的孩子,培养成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愿望的人。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了,那么他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第三,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又翻出了十几年前的老书来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又给我一些新的启发,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当说到“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一个故事非常典型。国王让大力士们比力气,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大力士们觉得这简直是小菜一碟,纷纷尝试,但是所有尝试的人都失败了,一根小小鸿毛,难倒大力士。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体现学科价值,以前我们对它有偏见,甚至一度轻视它,如今我们发现它对我们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轻视甚至忽视学科价值的体现,最终会使我们变成那些无奈的大力士。

故事还没有讲完,一个聪明的大力士,抓起身边的一只鸡,一把扔过高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把鸡扔过墙,何况一根鸡毛?”这位聪明的大力士得到了国王的奖赏。这与我们的经验正相反,“轻”更让我们无法承受。给“轻”施加一些“重”,我们才能更轻松地对付它。学科价值的体现正如那根鸿毛,我们可以把高考看作那个载体(那只鸡)。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高考与学科价值的体现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只需我们老师做出合乎规律的调整。

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价值,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味到本学科的美,我们不必刻意关注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不必刻意关注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利用本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拿英语学科举例来说,当讲“treat”这一高考考点时,我们传统的讲法是教会学生发音,给出词性与汉语意思,呈现例句,让学生造句,反复练习,甚至再做几道高考题。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机械的、填鸭式的,是一次性“快餐式”记忆过程。如果按下面这样讲会好得多。

万圣节之夜打扮成各式小鬼样子的小孩,提着小篮子挨家挨户地按响邻居的门铃大喊:“Treat or trick.”(不给糖就捣乱)。主人家就会拿出一些糖果或巧克力来款待他们。用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的方式把这一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自主探究“Treat or trick”的意思,之后老师再进行点拨与知识提升,给出treat与trick的其他含义与用法,学生在掌握高考知识点的同时也了解了西方节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其他节日。例如:感恩节、圣诞节等。甚至可以进一步把西方节日与我国节日进行对比。教师运用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与思考,例如“为什么近些年来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外国节日?”“庆祝这些外国节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何冲击?”经过这样的过程,可能在规定的一节课内无法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我们不必盲目地否定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不必担心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科价值无法体现,因为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开阔思路掌握合适的方法,那么鱼和熊掌可兼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