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们的认知方式,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南昌某高校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仿佛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们的认知方式,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面对面灌输式思想教育模式存在着时空有限、教育对象和信息有限、教育形式单调等诸多弊端,内容陈旧呆板,方法单一,与日新月异的社会脱节。大教育者所讲与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相差较远,甚至脱节,而且教育者不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调动,能打动大学生的地方比较少。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大胆进行交流,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所思所想,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与表达愿望,他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外部灌输,而是渴望平等、双向地互动交流,自然而然也要求教育模式向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方向发展(32),这对高校传统的以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产生十分激烈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南昌某高校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她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仿佛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专家分析: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就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第二个案例是我工作中遇到的。我有个学生来自某市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该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性格也比较内向孤僻。入学后,我用“沟通小纸条”的形式收集了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和内心需求,对该生的了解是其敏感好强,希望在大学四年学有所成,将来回报家庭和社会。在开学的前几个月里,这名学生学习表现较好,能够按时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渐渐地,他开始不按时到课,出勤率越来越差,即便出现在课堂上,也常常是哈欠连天,精神萎靡。问他原因,他只说环境不适应,身体不舒服。我向同学和班干部去了解他,大家普遍反映这位同学不爱与人交流,对集体活动非常不热衷,对班级没有归属感、荣誉感。老师对他提要求,他往往答应得比较好,但是很少付诸行动,班干部和老师几次与他面对面交流谈心,他都爱理不理,言不由衷,没有收到什么效果。这种情况下,我听说他比较喜欢上网,很多时间都用在QQ聊天上,因此也耽误了学习与班级活动。我决定从他的爱好入手,尝试用网络聊天来改变他。我首先向其室友打听到他的QQ号码,并在发送请求信息时写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却不料他久久没有通过好友验证。我知道这是他对我心存抵触,不愿意与我交流。但我并没有当面揭穿他,而是采取迂回战术,用QQ和他的室友们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使他知道以这种方式和我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分享他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困难与问题,并得到我的真诚理解与帮助。过了2个星期,该生主动要求加我为好友,最初几次聊天,我没有过多和他深入交流,只是关心了他的身体状况,提醒他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物,多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等;接下来的几次交流,我把自己的大学经历包括现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向他进行了交流,他很惊讶地发现我并不是学生们眼中那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完人”,而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感情和思想的普通人,一个可以做他们良师益友的人。慢慢地,他与我深入交流了很多问题,包括他的家庭、他的学习成长历程、他在大学里遇到的不顺心、不适应等,我都耐心地进行了倾听、安抚与解答。后来,他和我坦陈,他之所以最近心情不好,常常逃课,是因为他喜欢上了网上的一个女孩,但是他怕女孩不喜欢他,又不敢和人家表白。原来,这才是他的心结所在。我告诉他,每个人在青春时代都会有感情的萌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老师也曾经有过,而且不止一次。此时,这个学生给我发来了害羞、惊讶加调侃的表情,并对我表示了理解。接下来我进一步告诉他,你刚刚进入大学,身体和心理都还不成熟,所谓的恋爱其实只是对异性的一种倾慕之情,而且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不现实性,你在网络里认定的“女神”“神仙姐姐”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你理想的对象,只是由于网络把她过度美化甚至完美了。但是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正视这一点。我们要热爱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融入集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学习,早日成才,等到自己学有所成的时候,也成了一个成熟、有魅力、有担当的大男人,那个时候,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迷倒很多优秀女孩,你也会最终发现真正适合你的另一半。他听了我的话表示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知道心情和情绪的调整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里我常常在QQ上对他嘘寒问暖,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他不要忘了上课、听学术报告,并请寝室和班里的同学多亲近、帮助、开导他。一个学期后,这名男生仿佛换了一个人,上课精神十足,班级及院系活动积极参加,并且他是一个运动健将,还代表我班参加了校级运动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扬和敬佩,这也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使他能够更加勇敢、自信地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

————————————————————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46.

(3) 载于百度文库:《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4) 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23期。

(5) 张耀灿,徐志远《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党建与思相教育(高教版)》2003年9月出版。

(6) 陈庆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文教资料》2003年9月出版。

(7) 马兰,《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第40-41页。

(8) 欧英利,《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33页。

(9)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64页。

(10) 朱林,胡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群众》,2008年第7期,第61页。.

(11) 李晓杰,于占才,赵润东,《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第12期,第81-82,90页。

(12) 华中农业大学网站,《学习园地》,2013年1月7日登载。

(13) 西安邮电大学网站,《教育信息》,2013年12月29日登载。

(14) 施欢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8页。

(15)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64页。

(16) 王晋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职业时空》,2008年第1期,第18-20页。

(17) 武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杭举行》《学校党建与思想》,1986年第4期,第20-23页。

(18) 陈亚玲,《略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2008年第8期,第76-78页。

(19) 戴开柱,《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探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3-34页。

(20) 张伟,《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8页。

(21)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64页。

(22) 聂北茵,《网络文化:到底这样认识你——关于网络文化的对话》《中国青年报》,2000年第9期,第3版。

(23) 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24)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件》,2013年8月。

(25) 载于http://www.jyb.cn/high/sjts/201103/t20110307_417649.html。

(26) 朱文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文教资料》,2009年11月上旬刊,第200页。

(27) 朱文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文教资料》,2009年11月上旬刊,第200页。

(28)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64页。

(29) 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4日。

(30) 张伟,《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专家论坛》,2012年第3期,第60页。

(31) 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宄——基于淮安市高校的问卷调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8月,第23页。

(32) 熊舒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年,第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