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材料选择各具角度,形象塑造各有定式

材料选择各具角度,形象塑造各有定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鉴赏项羽形象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其中,引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再次进行分类整理,从历史上不同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中得出自己的认识,也是专题学习的一种呈现。在同学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从丰富的材料中去找寻适当的内容从“悲剧人物”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项羽这个形象。

授课教师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张燕晖    

评鉴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乔光斌

精彩看点

以鉴赏项羽形象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其中,引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再次进行分类整理,从历史上不同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中得出自己的认识,也是专题学习的一种呈现。

任务分析

以往教学,教师思考最多的就是教什么,如何教。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中流行的一句口号——“教会学生学习”给我以启发。面对丰富的材料,更大的选择空间,要教会学生选择、使用的方法,才会使他们真正地学会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每个单元均已设定题目。单元题目可以视为这一单元的赏析重点和学习目标,在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阅读、研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确立研究小专题。根据所选专题,学生搜集材料、筛选、分析、整合,最终得出研究结果。课堂上,则给学生以直接的方法指导和理性分析。

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以鉴赏项羽形象为例,学习整理、筛选、整合材料。教学目标确立为“学会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材料解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再次进行分类整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个人物,最终评价这个人物,而难点在于,历史上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对项羽的评价,学生要在客观理性分析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教学实例

师:这学期我们进入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全新阶段——选修课的学习。新的选修教材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了更丰富的内容,给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我们和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心灵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我们进行思辨和质疑,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充实我们的精神空间。

在我们研读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之后,项羽这个形象引发了很多同学的研究兴趣。我们搜集了很多史料,发现历史上对于项羽这个人物众说纷纭。在同学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从丰富的材料中去找寻适当的内容从“悲剧人物”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项羽这个形象。

(点评:关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可解读的角度很多,选择“悲剧人物”这个角度来解读,既抓住了人物最重要的特征,又保证了解读方向的一致,同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师:下面请同学把我们发的材料拿出来,快速阅读手中的材料。在阅读材料之后,请你找到能够表现项羽是悲剧英雄的内容,并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好,下面请同学们开始阅读材料。

(点评:解读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就成为必需。只是,如果这里不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而让学生充分细读材料,效果会更好。)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写了,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看你选择了哪些材料,并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生:我选的是第七则材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我觉得这段项羽不过江东的描写是他的悲剧的高潮,将一个有尊严、知耻明义的悲剧英雄凸显到顶峰,深入人心。

师:好,他分析得非常好,他不仅从他的英雄角度,更从他的悲剧英雄角度进行了阐释。你等一下,我觉得你选的材料很好,分析得也很好,你读的时候能不能也体现你对材料的认识,能不能把项羽这个时候的心情和感情读出来?

生:(带着感情朗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好,比刚才是不是要好一些了?如果语速再放慢一点,我想会更好的。请坐!

师:还有其他同学找了其他的内容吗?

生:老师,我其实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项羽其实就不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原来我知道项羽其实是一个很残暴的人,曾经有人顶撞他,他就把那个人扔到鼎里活煮了,还有20万秦军士兵向他投降,他怕这些人叛变,就把这些人全坑杀了。我觉得像这样一个残暴的人,根本就不配称作一个悲剧英雄。

师:关于“项羽”,我们给的这个题目,是把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而刘晓同学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非常好,而且他的质疑是有依据的。有同学能回答他这个问题吗?汪洋说说吧。

(点评:生成往往给课堂带来别样的精彩。刘晓同学的质疑有理有据,而教师的处理方式也相当正确,没有否定,没有敷衍,而是把这个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从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

生:我刚才正好分析的是第四则材料,我觉得能简要地回答一下他的问题。第四则材料主要有两句话,一句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句是“项王泣数行下”,我觉得这个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平时项王给我们留下的都是魔鬼的形象,就是“杀人如麻”,“所击者服”。而这则材料就表现了项王的天使的形象,就是他刚刚走下战场的时候,为即将离别的亲人,为即将留下的家人而慷慨悲歌,悲伤流泪的时候,我觉得这才真正表现了他是一个集魔鬼与天使于一身的项羽,这才真正是一个英雄。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分析项羽形象一个全新的解读——魔鬼与天使。他有他的想法,这个想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看看他在用词上是不是稍微有些偏差了。“魔鬼”和“天使”一般是在西方的宗教中使用的,“天使”更主要的是用于什么形象身上的?同学们想想,一般说什么形象用天使?“美好的”,“可爱的”、“天真的”,一般还是说小女孩的,背着个翅膀的,一般是这样的形象。但是我们从汪洋的解读中,其实也可以了解他对项羽的一种认识,对吧。这个解读也非常新颖,当然在选词上,我们是否也可以中和一下,还有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就是刚才刘晓说的,他的一些什么把人“活煮了”、“活埋了”之类的,他那是对敌人,刚才说“悲歌慷慨”,那些都是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就是说他特别重情重义,对敌人的憎恨表现得特别的突出那种感觉。

师:好,请坐,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一个英雄他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应该有他的优劣性。而项羽,他的残暴是因为他身为一个将军,他应该有这样的勇猛,而当他悲歌慷慨、儿女私情的时候,又体现出英雄柔情的一面。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项羽才应该是称为英雄的项羽。

师:他的语言非常地规整,说得非常地标准。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一个英雄应该有他刚烈的一面,有他柔情的一面,重情重义的一面。他在战场上对他的敌人是非常的刚烈勇猛,而且甚至有些残暴;而对于亲人,对于忠于他的人,他是很讲情义的,包括他对爱马都是那样的重情,就是说,在重情这方面,我觉得项羽就是一个英雄。

师:好,还有补充吗?从刚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我们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之后,我们对项羽这个形象的认识——刚才韩康胤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对他的认识实际上是多角度的。司马迁在完成项羽这个形象的时候,既赋予了他刚烈的一面,同时又赋予了他柔美的情肠。这恰恰使这个人物非常具有立体感,所以才能够引发我们对项羽这么浓厚的研究兴趣。刘晓同学提的题目我觉得也非常好,其实他也是从多角度来认识项羽这个形象的。我们在看了刚才这个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对人物的多角度的认识来自于不同的材料。

师:我们对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下面我们探讨另外一个问题——造成项羽悲剧的原因。原因肯定有很多,今天我们只从“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角度来探究。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读。

(点评:问题的探究要有层次,有深度。在明确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之后,进一步探究造成项羽成为悲剧英雄的原因,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从性格的角度分析原因,抓住了关键。)

师:好,写完了吗?下面我们交流解读结果。

生:我找的是第四、五则中的句子。“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还有第五段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我们说项羽是一个千古留名的勇士,他是一个豪杰,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因为他性格中有很多的缺点。而导致他以自刎来最终结束他辉煌一生的原因就是他太自得,也太自负了。因为他将所有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时运不顺或者说天命,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他非常自满自得,不去寻求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找一些客观因素。

师:好,她紧扣着我们这个题目分析,由他的性格来阐述他的命运。但她对我们前一个问题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认识,好,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第二则材料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有很多人在读到这的时候,嘲笑了项羽的无能。但是我觉得这恰恰表现了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因为他作为西楚霸王,性格是相当直率的,他认为曹无伤这种间谍的勾当是为人所不齿的。于是他就把曹无伤给供了出来,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所以说他只能成为一名英雄,一员大将,不能成为一名政治家,不能统领全天下。

师:他觉得项羽作为一名英雄,作为一员大将,是光明磊落的,用词非常好。同时,他给项羽定位成不了一个政治家。非常好,还有吗,其他同学。

生:我从第一、二、三段材料都可以看出他性格中有一些缺点。“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还有“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还有“项王默然不应”还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认为身为大将不仅要有过人武功、气势,还要有辨别是非、处事不惊的态度。而从他做事的盲目、优柔寡断以及对敌人的盲目轻信,我都觉得他有些轻敌还有些自负。从这些方面我感觉他只合适成为一个英雄而不适合成为一名大将。

师:这个和刚才孙旭光说的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她的语言表述更精当,更准确了。好,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第三段亚父一段话。“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段话从侧面证明了项王的性格是他失败的原因。也揭示了项王必将走向失败。

师:你看他又选了一个角度对吧。刚才我们都是从项羽这个角度入手的。而这次王东找的材料是从一个侧面来体现项羽的性格以及他今后的命运的。好,还有么?

生:我借助了第一、二段。第一段中写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之后项羽大怒。我觉得这个人性格非常暴躁,非常易怒。《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说项羽攻下每一座城池就屠城,连儿童也不放过,可见项羽这个人非常狂暴、浮躁。可是在第二段材料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时候,项王默然不应。可见他这时非常犹豫。最后他也没有杀死刘邦。犹豫导致了他日后更大的忧患。他最终在乌江自刎,可见他在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是他一个重大失策。而导致他失策的就是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最后,他这种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师:他找了更丰富的材料。从这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在下面搜集了很多,对项羽这个形象认识得很深入。还有么?

生:我是先从第二段分析的,就是他把曹无伤供出来,说明他做人的光明磊落。还有后面他没有去杀刘邦,说明他想在战争中跟他正面对抗。因为他的正直,也侧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自豪,以及对自己实力的肯定。在第七段材料中他没有渡过乌江,说明他是知耻重义,但他这个性格也导致他最后没有东山再起的结果。

师:我们同学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啊,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哪个同学从悲剧英雄的角度,用第四个材料来解说一下项羽形象。

(点评: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一则材料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信息。 引导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习惯,即是“授之以渔”。)

生:第四则材料中还是项王“悲歌慷慨”的内容:“骓不逝兮且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体现他在被敌团团围困的时候,心无战事,满怀儿女私情。这也是他博得了后人无限同情与怜惜的原因。然后从第二角度说,应该是前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将失败归罪于时运不顺。

师:好,从两个角度她一人全说了啊。那下面你能不能概括地分析一下,同一则材料用于两个角度,你刚才在选用上有什么不同?

生:挑不同的重点。

师:对,不同的重点。或者我们说切入点是不同的。看还有没有补充的,对这两个角度,及相应的内容。

生:我选择了材料的第十条,就是李清照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可以体现出在天地间项羽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尾,但他留给后人的气概却流芳百世。在生命的轮回里,项羽的悲剧与英雄是分不开的。那么李清照面临宋朝颓废,心中想到的是项羽。这足以证明项羽是一个千古流名的英雄。但是,作为一个英雄他却最后输了这场战争。那么,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就像这首诗最后一句“不肯过江东”,就可以联系第七则材料,就像我们同学分析的,也是他的性格,他的过于自负,过于地怨天尤人,也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失败。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同时证明这两个角度。

师:你认为李清照这首诗可以同时证明两个角度?

同学们听清楚刚才发言同学所说的了吧。我们细细地品味他的话,能发现,从他对李清照的诗,李清照对于项羽的认识,更适用于哪个角度?李清照对于项羽这个形象的认识定格于哪个角度?

众:悲剧英雄。

师:对,是悲剧英雄这个角度。那往后的延伸,实际是牛保柱把他的想法与李清照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另外再集合了史料,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们同学也找了很多丰富的材料,这么多材料都来为我们所用,那我们结合刚才分析的过程想一想,使用材料的时候应遵循什么原则,注意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要占有材料。占有丰富的材料是我们解读这个形象的基础。有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对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才有立体感。其次,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材料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于我们题目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个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使用。因此,这种使用就重在我们的分析。我们现在获取材料的渠道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上网点击,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在我们获得了材料之后,你要有自己的分析,才能把材料为你所用。这是我们对材料的使用,在刚才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了项羽,我们从李清照等人的诗中也看到了项羽。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间题。在史料中的项羽,或者我们说,在散文中的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和在诗歌中项羽的形象,在塑造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而当这个材料为我们所用时,去解读人物形象的时候,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大家分析阐述。

(点评:从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和李清照的诗引到“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这个单元学习重点,巧妙自然。)

(激烈讨论中)

师:好,讨论得不错,每组选一个代表阐述一下。

生:我们从第六则材料还有李清照的诗来分析。从第六则材料的“项王瞋目而斥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这块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杰”和“鬼雄”对比出来,散文中描写项羽主要是通过对事情的仔细描述,比如说描写项羽在作战时怎么击退敌人;而李清照直接是运用了抒情,她并没有运用具体的事例,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来写项羽。李清照是北宋的诗人,从北宋到南宋,最后金人攻占她的家园,她呼唤英雄,所以她非常推崇项羽这样的英雄。但是,她的诗比较抒情。而在散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心里的感情,描述一件事例,让后人再从事例中来感叹这位英雄。

师:好,刚才她说得非常好。能不能把你们刚才说的规整一下,使之更简洁。我们来看看诗与文的不同点。请汪洋整理一下。我们听听汪洋是怎么整理的。

生:我来规整一下。我觉得诗文有别,在选材时,散文最主要的是记叙,记叙这个人物的事迹;而诗歌最主要的是从作者的主观的评价。一个是记述,一个是评价。

师:这个说得非常好,记叙人物的事迹,那对着这个……

生:抒情。

师:抒谁的情?

生:抒诗人自己的情感。

师:对,非常好。而司马迁的《史记》有抒情吗?

生:没有。

师:没有抒情,那有没有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认识呢?司马迁没说,但肯定应该有他的认识,只是没有直接表述出来。他为什么不说呢?原因在于作为历史散文,他要尊重客观的事实。所以我们说情感,不是没有情感,应该怎么说?

生:客观的。

师:司马迁不是没有情感,是吧?刚才我看到赵晴梓他们组分析得挺好,你们来说说,就把你们的依据从哪找的说说。

生:依据是从书里找到的。

师:书里给咱们了,对不对?非常好!大家看一看在哪儿呢?

生:在书的第66页,第二段第三行说:“如传记文都表现了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散文主要表现的是人物思想和性格”,“诗歌主要注重的是提炼和升华”。

师:好。下面我们看,我们对散文和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点做一点分析。

生:我觉得诗歌是诗人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可以先通过诗歌理解一下人物大概的形象。如果要真正体会的话,应该进入历史散文去体会。

生:我觉得诗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给我们的应该是感性的认识。面对政府、朝廷不抵抗金人,李清照呼唤一个像项羽一样的勇猛的英雄。而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对项羽的理解就更客观一些。所以不同的人,写的诗也就有不同的理解。而散文不一样,例如司马迁写的《史记》,他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但是其中也隐藏着他自己的感情。因为《项羽之死》是写在《史记》的《本纪》中,而《本纪》是写帝王的。司马迁在自己心目中把项羽作为一个帝王,而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

师:散文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认识?客观的,理性的。而诗歌呢,更多地给我们的是感性的。我们读李清照的诗,觉得它好,好在哪呢?是觉得在情感上有了沟通,它使我们走进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笔下的项羽形象。那么,理性的阐释在我们解读人物形象时可起什么作用呢?可以作为依据,作为观点的依据。比如,有同学认可他是悲剧英雄,有同学认为性格决定他失败的命运,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支撑我们的观点。

(点评:教师的总结提升,准确到位。没有提供事先准备的所谓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探究发现及时总结。)

师:通过对项羽形象的解读,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下面我们便把这种方法具体应用一下。请同学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短评,来分析项羽的某一性格特点。希望你最少能够使用一则我们所提供的材料。

(点评:学以致用,通过写短评的方式实践所学方法,当堂反馈学习 效果。)

师:时间的关系就写到这,有没有同学写完了?如果有,咱们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项羽是一个注定的悲剧英雄。在他身上,悲剧与英雄是共存的。假使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复存在。李清照的诗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就是我心中的人杰鬼雄。《项羽之死》中项羽选择了不过江东,自刎而死。如果项羽成功了,当上一代帝王,那么他的残暴也定会令他的大好江山失去。但他的死令他被世人传诵至今,唯有以悲剧结尾的项羽不愧是英雄,英雄的刚柔并济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好帝王。所以我认为项羽的失败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是失败见证了一代霸王,是傲死凸显了英雄气概。

师:你是想研究项羽这个形象吗?

生:是。

师:怪不得他对项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这么透彻的分析。

师: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就不再请同学读了,请同学回去把这个短评完成。

师:今天我们又走进了一位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教给同学们如何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认识,以及散文和诗歌在创造形象上的不同。希望同学们能够抱着和今天同样的热情继续走入教材,走进英雄,走进先贤,走进文化,不断地陶冶和提高我们自己。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课例品鉴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要达成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正确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北京市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张燕晖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节探索实践“专题式教学”的研究课。

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分析散文与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不同艺术方法。张老师选择项羽这个内涵丰富、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作为分析对象,首先从“悲剧英雄”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不同的材料,进而从“性格决定命运”的角度分析造成项羽悲剧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导学生比较历史散文和诗歌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上所采用的不同艺术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艺术效果,层次井然有序,流程环环相扣。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又进一步学习巩固了搜集、筛选、整合、分析材料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这节课的成功,也证明“专题式教学”是一种有实、有效,可资借鉴的教学方式。另外,注重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课程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有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基本点,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前者是针对教师而言,后者是针对学生而言,而这两个基本点的有效统一,是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张老师在这节课上,很好地把握了这二者的关系,促成二者的有效统一。有充分的预设,但不拘于预设,注重生成,但又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出一定的教学智慧。

需要改进之处有二:一是材料的选择要尽可能丰富、多样,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真是可信。关于项羽的材料有很多,不必局限于司马迁的《史记》和李清照的一首诗歌,还可以搜集其他人的散文和诗歌。二是教师的点评要到位,首先要及时,其次是不能总是廉价的肯定,一味地说好,对学生发言中的偏颇甚至不正确的看法要明确地指出,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