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论说文笔试主要的失误评析

对论说文笔试主要的失误评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作文一般都明确提出文体上的要求,近十几年来,管理类联考作文一律是论说文。论说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立意和结构上,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形态上。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当且仅当引用事例时才进行一些必要的叙述和说明,但是切忌描写和抒情。这是论说文考试中一种严重的失误。

1.失误之一:离体——写成记叙文或诗

材料作文一般都明确提出文体上的要求,近十几年来,管理类联考作文一律是论说文。论说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立意和结构上,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形态上。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当且仅当引用事例时才进行一些必要的叙述和说明,但是切忌描写和抒情。叙述和说明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要围绕中心论点而服从于论证的需要,记叙、说明的内容都是作为材料来论证论点的,一定要特别注意高度概括,只有必要时才进行适当的细节点染,所有的记叙和说明部分应该有机合理地镶嵌融合于议论话语之中,而万万不可喧宾夺主,无节制地铺展开来,洋洋洒洒动辄三五百字,严重冲击议论话语成分。从篇幅上来说,记叙、说明之类的非议论性文字不得超过整篇作文的三分之一。一般来说,700字左右的作文,论据材料的叙述和说明,最好控制在200字以内为宜。如果不是这样,议论的成分被严重挤兑和压缩到附属地位,已经不能构成文章的主体,甚至于难见踪影,那么,这样的作文就不成为一篇论说文,这种错误属于作文中的重大失误。试看2004年联考真题及一篇模考例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一位旅行者在途中看到一群人在干活,他问其中一位在做什么,这个人不高兴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敲打石头吗?若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才不会在这里做这些无聊的事。”旅行者又问另外一位,他严肃地回答:“我正在做工头分配给我的工作,在今天收工前我可以砌完这面墙。”旅行者问第三位,他喜悦地回答:“我正在盖一座大厦。”他为旅行者描绘大厦的形状、位置和结构,最后说:“再过不久,这里就会出现一座宏伟的大厦,我们这个城市的居民就可以在这里聚会、购物和娱乐了。”

模考例文

我梦中的“大厦”

啊,朋友,你平时去商场购物、酒店聚会、舞厅娱乐吗?你能知道购物的商场、餐饮的酒店、娱乐场所等大厦是怎样建成的吗?商场琳琅满目酒店山珍海味,舞厅灯红酒绿,是多么令人神往。

但是,朋友,你知道吗?大厦是经过很多个小环节,各种复杂工序,辛勤的劳动,充足的资金保证下完成的?

大厦初建前,到当地建委办理规划手续,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到国家资源局办理土地征用的土地证,再精选一家有资源、信誉好的设计院、完成大厦的正、立、剖形象图,经建委计划部门批准后,由设计院依据形象图,设计全大厦,是兴建大厦的第一步。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大问题。为了使大厦坚固,大厦的基础部分用石头、水泥、石子沙等原料,用建筑中的先进工艺,把它做牢。基础完成后,用“C30”或者“C20”,完成框架,使主体工程完成,再用轻型,符合防火材料砌成面墙,用石质材料完成地面工程这是兴建大厦的第二步。

大厦封顶,是整个工程完成了一半,后面是什么哪?美丽的大厦快建成了发挥咱的想象力吧!

大厦的装修,内外墙的布局,给排水施工电路的综合布线,中央空调的调试安装等工序。

在后一半的工程中,是工艺化和智能化工程,既能美观漂亮,又要安全卫生,是较杂的环节,根据设计,完成一个一个工艺,使购物的商场、餐饮的酒店,健身健体的娱乐设施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了。

朋友,我说的对不对?请你到建筑工地了解一下就说明我的所说。告诉你五年前我曾经在胜利油田——东营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啊,美丽的大厦,我梦中的青春的胜利油田。

不难看出,上述模考例文不是论说文,而是一篇记叙文或说明文,与考题要求相差很远了。这是论说文考试中一种严重的失误。

2.失误之二:离题——偏离考题的中心论点

关于论说文论点,在第二章已进行了比较全面详尽的论述,明确了几点要求,而其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贴切,这是决定写作成功的关键。材料作文,从题干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论点必须贴近材料内容,切合命题指向,否则就是偏题或离题。离题比偏题要严重得多,偏题还能够在随后的写作中通过论证、论据、语言表达等方式,或多或少地加以补救。但是一旦离题,起点和方向不对,后面的论证中你越用功,写得越充分,向错误的方向滑行得越远,无可挽救,最终导致作文彻底失败,这是写作中与“离体”一样严重的失误,考生尤其要避免。据悉,MBA考生在每年考试中,有不少作文都在这方面失误了。试以2000年写作真题进行模考的一篇论说文,进行说明。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你讲得好。”

如果稍加审题不难发现,历史学家周谷城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耳熟能详的俗语,翻新为“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寓意深刻,饱含着一代史学大家的学识和智慧,以至于连作为领袖的毛泽东都“思索了一下”。周谷城这样别出心裁地将旧话翻新,当然不是清谈空论,而是在革命胜利后这一特定背景下,对开国领袖的提醒和忠告,有很强的针对性。材料中开头即点明“解放初期”,这是对考生的暗示和引导。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周谷城这样别有意味地向毛泽东提醒什么?当然是他直言不讳的“失败”,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也有着一位爱国智者掩抑不住的忧虑。所以,不管考生的立意有何侧重,又如何各具个性和特色,但是都不能不谈“成功”,也不能离开“失败”谈“成功”。否则,就不是偏题的问题了,而是不着边际的离题。但是,有一篇模考例文是这样写的:

模考例文

作用与反作用

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由此我认识到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从某一方面或正面去考虑事物,很少从某一事物的反面去进一步理解。

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当遭遇失败之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下次工作中就能避免,最终取得成功。但很少有人能反过来想一下是否“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呢?我认同这一观点。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一事物或事件对另一事物或事件产生影响的时候,另一事物或事件也就会产生反作用。比如“成功是失败之母”这句话,当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之后,如果下一次又有相同的工作出现,我们就会借鉴上一次的成功经验,处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显然更了解市场供求关系价格体系之间的规律。当产品数量多,市场供过于求时,竞争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而当供不应求时,其产品价格又会上涨,创造出较高利润,而价格体系又可以决定某一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额。

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要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考虑,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其能较好地为我们服务,一致达成目的。

我们在上面的审题分析中,已经清楚地说明:一位智者在“解放初期”对一位“成功者”的提醒和忠告,意味深长。所以,关于“成功”,关于“失败”与“成功”两者关系,这是考生不能错过和偏离的话题。而这篇作文的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立论为“作用与反作用”,严重背离了与命题指向。从文中关于“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体系之间的规律”方面的论述来看,作者可能是太主观,过多地考虑作文的可操作性,审题立意时一味将命题指向生硬地扯向自己所熟悉的专业领域。可以看出,考生一开始审题就是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题干材料出发;是让题目迁就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不是让自己适应题目要求。这样过于主观的审题立意,只会导致“离题”。

3.失误之三:套题——论证过程完全不联系有材料考题的内容和关键词

既然是有材料作文,那么题干材料就是作文的根据,作文必须从这里出发:论点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在概述材料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论证中也要适当联系材料,但是,有不少论说文往往置材料于不顾,从头到尾一点不见材料踪影的倒也不多,大部分作文是仅仅开头,或者一头一尾,提一下所给材料,而占全文绝大篇幅的本论部分,也就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则完全抛弃了原材料,随心所欲,纵笔放言。这样的写作有“套题”之嫌。所谓“套题”就是考生事先准备好了范文,以不变应万变,哪怕准备的范文与试题写作要求不搭界,也硬性地搬用,仅仅开头或者首尾简述下原材料,就将现成的文章套进去,致使本论部分的论证无的放矢,造成了文章主体与首尾的分离割裂。“套题”是一种写作考试的投机行为,其最大的表现就是脱离原题材料。所有写作考试都是坚决杜绝“套题”行为的,管理类联考写作也不例外,一旦作文答卷被认定为“套题”,都一定大大失分。“套题”要不得,广大学员应对考试要老老实实,不应该抱有投机取巧的想法,远离“套题”的误区。

请看2005年写作联考真题及模考例文:

根据下述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评价丘吉尔的决策。说明如果你是决策者,在当时情况下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并解释决策依据。700字左右。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做出一个令他五内俱焚的决定。当时盟军已经破译了德军的绝密通信密码,并由此得知德军下一个空袭目标是英国的一个城市考文垂。但是,一旦通知这个城市做出任何非正常后疏散和防备都将引起德军的警觉,使破译密码之事暴露,从而丧失进一步了解德军重大秘密的机会。所以丘吉尔反复权衡,最后下令不对这个城市作任何非正常的提醒。结果考文垂在这次空袭中一半被焚毁,上千人丧生。然而通过这个密码,盟军了解到德军几次重大战役中兵力部署情况,制定了正确的反应战略,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模考例文

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盟军已破译德军的绝密通信密码之事保密,而不惜牺牲考文垂被空袭而遭受损失,事后通过这个密码,而获得重大的军事胜利。丘吉尔的做法是值得我们肯定,有时候我们应该为了长远的更大利益,而不得不牺牲眼前利益。

2004年初,我国固定资产局部投资过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现自己的政绩,盲目投资过热房地产和钢铁业等。当时国民经济GDP出现过快的增长,我国政府注意到此动向。不顾牺牲GDP的增长,加紧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经济的过热。虽然对当时经济状况出现负面影响,但是对我国经济宏观运行长期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情。可见,为了国家的史大长远利益,我们有时不得不牺牲有些对其不利的眼前利益。

对于一个企业管理也是这样的。企业的购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也是牺牲当前资金周转风险,而获得未来更大收益。中国股市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正是因为其大部分上市公司忽略长远利益的原则。大部分企业上市后急于再次圈钱,而不向股民分红,而这些恰恰是为了当前一些利益,而导致股市不再具有再“造血”的功能,长此以往,中国股市将不再起到市场融资作用。如果我们为长远考虑。应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赢利能力,中国股市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的管理,我们都要从长远利益角度进行管理。如果丘吉尔为了解救考文垂,那么就会败露其所知密码的秘密,那么也就不会获得最后的重大胜利。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国家就可能不会健康长远发展,企业就不会做大做强。

故我们应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有助于事物的发展。

这篇论说文开篇由材料提炼引申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丘吉尔决策的肯定,紧接着本应该论述做出这种评价的理由,再结合现实或自身实际以决策者的身份进一步阐述“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这一观点。但是,文章却是表明了自己观点和态度之后,没有任何过渡,便很突兀地谈到了当前经济过热、企业管理、中国股市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倒数第二段联系了一下题干材料,但是,仍然让人强烈感觉到本论部分与引论部分明显脱节。整篇文章文本是分裂的,很可能是事先准备好了一些内容,临场应急套进了匆匆搭建的一个文本外壳里,确实有“套题”之嫌。

4.失误之四:堆砌材料——罗列历史或现实实例

有一种写作错误过于堆砌材料,在行文中大量地罗列材料。诚然,作文是离不开材料,必须从头到尾地照应材料,但是不管是从中提炼论点,还是将其作为论据,都要求是对材料的概述,而不是全部照抄挪用。即使在开头有必要直接引用,也一定是择其要点进行摘引。一篇文章由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终篇,其间需要充分有力的论证,而进行论证就需要丰富充足的材料,仅仅题干中的材料是不够的,即使是很好的论据,也难免单一单调。如果大量引用,甚至于扩写开来,更是挤兑了议论的成分,致使文章写得不像论说文,就违背了考题的基本要求了。一篇作文写700字左右,如果照搬材料,开头一下子就占用了100字左右,文章论点还没有提炼出来。中间再重复引用或者扩写一下原材料,那么议论说理的空间就不得不异常促狭,要写成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很难。现结合一篇作文进一步论述,以下是2006年1月的联考的写作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围绕企业管理写一篇论说文,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两个和尚住在东、西两座相邻的山上寺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够一天用的水,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好朋友了。光阴如梭,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年。有一天,东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西山的和尚没有在意:“他大概睡过头了。”哪知第二天,东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第四天也是如此,西山的和尚担心起来:“我的朋友一定是生病了,我应该去拜访他,看是否有什么事情能够帮上忙。”于是他爬上了东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到达东山的寺庙,西山和尚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十天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难道你已经修炼到可以不用喝水就能生存的境界了吗?”东山和尚笑笑,带着他走到寺庙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三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如今终于挖出水来了,我就不必在下山挑水中啦。”西山和尚不以为然:“挖井花费的力气远远甚于担水,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题干材料是一个篇幅不短的故事,而上一年题干也是一个故事,但两者大不一样:丘吉尔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决策案例,所以要求考生评论;而这里是一篇寓言故事,需要考生发掘其寓意,并将其对应迁移至企业管理领域来立意做文章,所以题干明确要求“围绕企业管理写一篇论说文”。请看一篇模考例文:

模考例文

要有远见卓识

东西相邻的寺庙里的两个和尚同一时间下山去挑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为好朋友。由于东山的和尚很久没有下山挑水,西山的和尚就担心他了,便去东山的寺庙看他的朋友,到了那里,西山的和尚看他在打太极拳,就问他现在十天不喝水也没关系么?东山的和尚说自己三年来,利用空闲时间挖了一口井,现在都喝井里的水。西山的和尚对东山和尚的做法不屑一顾,觉得他是多此一举。我不赞同西山和尚的看法。

首先,毅力与恒心能使变革取得成功。东山的和尚好比是愚公。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由于愚公家前面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每次出行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大山,很不方便。愚公想把这两座大山移走,以便于出行。于是愚公带领全家凿石开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家老小怎可能完成。但是,愚公胸怀大志,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全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其次,要有远见卓识。东山的和尚为了解决自己吃水难的问题,认识到了只有自己挖井,才能方便取水,因此他下定决心,用了三年的时间能够在山上喝上水。如果东山的和尚和西山的和尚一样,那么他就只能一辈子到山下去挑水,还要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东山的和尚具有长远的目光,虽然三年挖井很辛苦,但是却方便了今后的生活。东山的和尚看起来是愚蠢的,实际上并不愚蠢。

最后,要追求最终的效果。东山的和尚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井挖好,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肯定没有西山和尚那么悠闲,因为他是利用休息的时间来挖井,但最终他的生活会比西山和尚方便许多。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因此,我不赞同西山和尚对东山和尚的看法,反而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东山和尚的恒心与毅力和远见卓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发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赢得商机,在竞争中取胜。

通过上面的审题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次考试的写作有些特别,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故事寓意对应联系到企业管理领域。为此,就不能像别的写作题那样依据故事进行过多评点。既然考题有明确要求,那就要在立意后,及时地联系到企业管理领域进行议论说理。但是,这篇作文偏偏不是这样,除了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愚公移山”的例子以外,全文一股脑扑向题干材料,引述起来反反复复,颠三倒四,没完没了。不能说没有议论,但是基本上是粘着于材料而进行点评,而不是适时离开材料,借题发挥,有感而发,充分利用其寓意围绕企业管理来做文章。作者这样一味照搬材料,被其死死拖住,束缚住了手脚,思路凝塞,文笔滞重,还谈得上什么议论呢?可以说,文章一开始就没有做好材料寓意的迁移,而是过度黏滞于材料不能自拔,关键之处马失前蹄,注定了整个写作的失误。

5.失误之五:议论空泛——虚空的大话和不切实际的术语过多

论说文重在议论,但是必须依赖一定的论据材料作支撑。如果是离开论据,无所依傍地夸夸其谈,这就犯了“议论空泛”的错误。而正如鲁迅所说:“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造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所以,没有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论证失去了有力的支持,言之无物只能沦为空话和套话。这种错误在应考作文中有两种情况:一是作文提出观点后,考生就以其作为中心加以议论说理,东拉西扯,煞有介事,唯独不见实例论证。再就是作文中虽有事实论证,但是事例太少,空泛的议论过多,不是紧密结合事例,从中自然引申出话题,有感而发,所以流于空泛。另外,不懂得说理议论要引用些理论材料,如名言、格言、古诗文等,而是完全用一套“术语”话泛泛而谈,苍白无力。试看下面这篇模考例文:

模考例文

论为富与为仁

孟子曾引用阳虎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段话表明了古人对当时社会上为富为仁现象的一种态度。放到今天,对这两者关系的思考则集中体现在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关系上。

“贫富”一词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里是不会出现的。其本身就是在融入社会后进行对比才出现的。所以讨论贫富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必须要考虑社会因素。

之所以会感到富裕,能够“为富”,说明其在社会分配中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相比起其他社会成员占据的社会资源更多。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其他成员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且不管这资源是如何占有的,富裕者本身是不是应该要对社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分配差距是必然存在的。在社会分配中,首要目的是保障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发展才不会停滞。每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机遇千差万别,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所以分配差距的分野也就是合情合理的。合理的差距存在并非不公平,那更应该关注的公平是什么呢?

公平公正不在于分配的平均,而更加侧重于分配的游戏规则。这套游戏规则能否反映每个社会公民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社会公平的“检测器”所应关注的。分配固有差异,对社会贡献更大的人,可能在分配中还会从别人劳动价值中拿走一部分,作为奖励激励他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分配差异并没有触发不公平感。袁隆平先生的身价来自千千万农民创造的价值,但看到杂交水稻的救世作用,人们会觉得这是应得的。

“为富”者多占有了社会资源,更应该“为仁”,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奖励,更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富裕。当“为富”者皆“为仁”时,和谐的社会关系可以期待。

全文仅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例子,而就这么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作者也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同时,古今中外那么多关于财富与道德方面的理论名言,全文也不着一字。这样既没有理论论据,也欠缺事实论据,只是一味顺着自己的思路夸夸其谈,难免空洞无物,味同嚼蜡,哪来的什么说服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