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申报的课题有哪些

人文社会科学申报的课题有哪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清理整顿、重组新建了一批校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部委及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已正式挂牌成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1—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多项指标创本校历史新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主要成绩

1.科研成果产出、科研立项、科研获奖数量均获快速增长

10年来,全校在编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出版学术著作935部,发表论文83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10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129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9项;20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高级别出版社和学术刊物出版、发表的成果数量及获奖情况显著增加;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研究项目的数量和等级均有较大提高。2010年度,学校有2项课题《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2.在学术研究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10年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前,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只有历史地理学一个,这10年间,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列入国家重点学科,文科国家重点学科已经达到3个。到2010年末,学校已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0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186个二级硕士学位点,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此外,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填补了陕西省在该学科门类的空白;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总量也在全省名列前茅。

3.研究机构建设有了重要突破

10年期间,学校积极搭建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凝炼研究方向,凝聚队伍,整合力量。学校清理整顿、重组新建了一批校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部委及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除了继续加强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外;先后新组建了“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已正式挂牌成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也被陕西省教育厅设为批准建设的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我校旅游与环境学院成立的“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已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研究的高起点、高水准平台。

4.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学校组织召开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年间先后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37次,对于扩大我校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校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交流,学校还设立了多个学术论坛,如“长安大讲堂”、“曲江讲坛”、“启夏论坛”、“香积讲座”、“教师教育论坛”、“西部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300余场,吸引了校内外大批学者和学生前往聆听,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

5.服务社会的途径得到新的拓展

10年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紧密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初步摸索出一条学术研究与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术研究服务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譬如,结合国家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规划,国际商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作了深入研究,出版了3部《大关中发展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西北是中国经济落后且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地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及“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农村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研究群体顺应了这一社会需要,多年来致力于对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和明显的社会效益。与此类似,在陕西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问题、陕西文物保护问题等研究方面,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一系列有社会效益的成果,为西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6.学术期刊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这十年间,此刊在办刊水平与办刊质量方面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此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大文摘的摘转率、所发表论文的被引率不断提高;获奖论文数量居陕西省学术期刊前列;在中国知网的发行量也不断上升,两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奖”。

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学校正式创办了《当代教师教育》,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展示平台,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

二、主要措施

(1)10年间,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主要有:《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配套暂行办法(修订)》、《陕西师范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经费奖励办法(修订)》、《陕西师范大学学部规程》、《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专项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细则》、《陕西师范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条例》、《陕西师范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

(2)加大投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研究基地与研究中心建设费、标志性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学术交流基金。对高水平的成果予以奖励,对高规格研究课题进行经费配套,对重点研究基地与研究中心给予重点支持,每年投入经费均在500万元以上,5年来,学校对人文社科研究投入近30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发展的环境,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为改进并完善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机制,构建符合学术原则与规律的良好制度环境,学校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学部规程》,人文社会科学成立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教育科学学部。学部在学校学科发展建设规划、学术评价办法、学术规范建设、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方案、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及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学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校级研究项目审议、国家项目申报预审、校级科研奖励评定、学术不规范行为的审查与认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1.目标

在基础研究方面凝练特色方向,形成优势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形成更多亮点;在原创性研究与关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优势研究领域保持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争取承担各类纵向项目累计350项,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有新的突破;各类横向项目有明显增长;科研经费在2010年基础上逐年递增,争取用两年时间实现经费倍增计划,至2015年经费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

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其中高层次、高水平学术论文每年不少于1000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国家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方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建成2~4个中央部委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基地、2~3个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和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切实做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名刊建设工作,突出特点,提高学术刊物的编辑质量、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2.主要措施

重视科研工作制度创新。加强科研整体规划,围绕学科建设,以科研创新能力、学术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产出具有标志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目标,从科研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入手,以承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促进科技转化为内容,形成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未来5年,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学院(中心)的工作重心要向解决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倾斜,将应用基础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与机制,参照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架构与组织方式,组建若干具有突出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实体;改革基层科研学术组织,优化整合院系内部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建设一批跨院系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以课题组为基本学术单元的矩阵式、开放式、网络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强对专门科研机构的管理与评估,提高专门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效率;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积极同国内相关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以及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开展横向联合研究,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

实施学术环境优化战略。按学部特点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环境;重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大力提倡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设立科研创新奖励基金,重奖具有原创性和重要影响力的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鼓励个性化研究;建立以教授为核心,培养带动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术研讨制度、学术报告制度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制度,积极主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大对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继续实行省级以上项目的经费配套制度;大力扶持教育科学特别是教师教育研究,优化组合教育科研队伍,积极筹建相关研究中心,建好“西北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办好《当代教师教育》,力争5年内整体研究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调整主攻研究方向,争取承担更多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争取产出更多高层次创新性研究成果,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励;大力推进应用研究,积极探索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精品成果。

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积极参与区域开发,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组建若干跨学科的研发、咨询、服务一体化中心,承接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委托的各类规划、论证、技术开发与转化,以及高层次咨询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尽快把教育出版总社建成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教育出版基地和教育文化传媒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