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抽象事物有哪些

抽象事物有哪些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方法很多,在众多的认识方法中,用抽象的方法把握事物,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是人们把握事物的最常用方法。数确实无处不在,是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之一。毕达哥拉斯从具体中抽象出事物的数量,反映了人类用抽象力把握事物属性的特殊能力,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毕达哥拉斯对抽象的数认识得较为深刻,他对平面几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抽象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重要方法

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制造工具,运用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并进行劳动积累,会把积累的财富传给后人,还会利用价值等工具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的前提,是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为改造世界提供有效的方法,并积累这些认识方法,传给后人。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方法很多,在众多的认识方法中,用抽象的方法把握事物,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1.人们用抽象的方法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哲学探索历程。

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共性、一般性,舍弃事物的个别性、具体性,并命名一个概念来代表这一事物。这是人们把握事物的最常用方法。英语abstraction的意义是“抽象作用”,源自于拉丁文abstractio,它是“ab”(从)和“trahere”(抽出)的组合。抽象的字面意义就是“抽取共相”,另一方面它也带有“排除个别性”的意思。(5)

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的抽象方法,是在实践中发现并运用于实践的。对于如何把握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在西方哲学界曾长期争论。

生活于公元前约58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不是物质,而是抽象的“数”。他认为,生命、精神和球形的世界都是由水、火、土、空气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形成的,而这四种元素是从数的元素产生的。数确实无处不在,是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之一。毕达哥拉斯从具体中抽象出事物的数量,反映了人类用抽象力把握事物属性的特殊能力,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毕达哥拉斯对抽象的数认识得较为深刻,他对平面几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之和,后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的勾股定理)。但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先于万事万物独立存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产生于数,这就为唯心主义神学奠定了基础。

生活于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概念的辩证法,就是从特殊求一般的方法。“辩证法”一词最初就是从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诘难对立意见,揭露对方的矛盾,找出所要下的定义的本质特征,求取明确的观念或概念而来的。比如,他让他的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具体道德,他给予推翻,得出他的一般的普遍的道德。他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样,是全知的神有目的的安排,不主张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既然自然不是人的认识对象,那么,感性就是不可靠的,真正的知识是靠理性得到的一般概念,一般概念是永恒的。他认为知识是至善,美德即知识。人们追求的应该是善的概念,善的概念是永恒不变的,道德是善的概念的知识。显然,苏格拉底能从具体事例中找出一般性,然后形成概念,加以定义,这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但他把一般性、普遍性绝对化了,为唯心论、诡辩论打开了方便之门。

生活于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把他的老师的某些观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在解释共相即一般和殊相即个别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哲学理念论。他认为,不仅苏格拉底所说的道德在特殊之外还有一般的道德,而且其他具体事物都有共相与殊相。所以,世界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也就是具体的世界。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也就是一般的世界。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是变化不定的,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是先于和高于现实世界的,个别的、特殊的世界是按照一般的、理念的世界制造出来的。他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实体物,还认为抽象的理念是有等级的。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高一级的是关系的、性质的理念,数学的理念或科学的理念;再高一级的是伦理与政治的理念;最高的是善的理念。他认为,真理就是人对理念的认识,不能凭感性认识理念。在人出世前,理念就有了,人的灵魂就住在理念里面。当灵魂与肉体结合后,灵魂就忘记了理念的知识,人在后来的学习只是对理念知识的回忆。

生活于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说:“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6)因而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抽象的东西不能单独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他说:“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说法,似乎除了个别的房屋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7)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说。他认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一般和普遍也是实体。实体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事物的质料和形式引起的。比如,砖的质料是泥土,形式是长方形,形式决定质料。质料是被动的,形式是能动的,形式高于质料,人们总是在追求高一级的形式,而神则是最高的、永恒的、不带任何质料的纯粹的形式。这样,他又回到了唯心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亚里士多德评价很高,但也指出了他的错误。

欧洲中世纪发生过一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是关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争论。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安瑟伦(公元1033年—1109年)、阿奎那(公元1225年—1274年)。他们认为共相即一般般是唯一的实在,先于个别即特殊而独立存在,因而被称为唯实论。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有罗瑟林(约公元1050年—1112年)、法国学者阿伯拉尔(公元1079年—1142年)、英国学者培根(约公元1214年—1292年)。他们认为共相即一般只是一种概念,只是一种名称,只有个别即特殊才是客观存在,因而被称为唯名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对我们现在研究价值理论还有一定意义。

德国学者黑格尔(公元1770年—1831年)认为,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内容。事物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本质。

黑格尔对抽象与具体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他认为,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普遍性是具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脱离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事物都是具体的,具体就是不同规定的统一,而抽象则是从整体中抽出来的片面,例如,花这个具体就是由颜色、香味、形状等多种抽象有机组成的。事物的普遍性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实际上,黑格尔认为具体是由抽象合成的。

中国的哲学家对一般与个别的争论也由来已久。生活在公元前约325年至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公孙龙,就认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本身有差别,具体和一般也有差别。他举例说,一块坚硬的白石头,人们把它叫做坚白石。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只能看到石头的白,看不到石头的坚。如果你用手摸,就只能摸到石头的坚,摸不到石头的白。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当你看到白时,坚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当你摸到坚时,白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坚和白都是石头的共性,它们有差别,相互分离,所以不能把这块石头称为坚白石。

公孙龙认为一般可以脱离具体而存在,抽象与抽象之间没有联系。例如他提出了白马非马论。他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颜色不是形状,白马也就不是马。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8)

2.抽象的特点。

(1)抽象是把握客观事物共同性的一种方法。人类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分类,依靠的就是抽象的方法。例如,羊有羊的共同性,人有人的共同性,沙子有沙子的共同性,阳光有阳光的共同性,房屋有房屋的共同性,飞机有飞机的共同性……人若没有共同性,就不可能被抽象为“人”;人、羊、马、牛、鸟、鱼等若没有共同性,就不会被抽象为“动物”;动物与植物若没有共同性,就不会被抽象为“有机物”……

自从人类有了抽象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如同长了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要把有客观存在对象的抽象看成唯心主义。比如抽象劳动,只要有实在的具体劳动发生,不同的具体劳动就有共性,这种共性就可以被人用抽象的方法把握。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一刻也离不开抽象。人类对数的认识就是如此。数的概念是一种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产生的抽象。原始人对数的认识都是和实物联系在一起的。如看到一个人时,会产生观念1,看到人的两只耳朵时,会产生观念2,看到人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会产生观念5……人们看到了一只羊、两头牛、五颗石子,也会产生观念1、2、5……由此人们知道了一只羊与一个人的共同点是1,两只耳朵和两头牛的共同点是2,五根手指和五颗石子的共同点是5……于是,就有了1、2、3、4、5……的概念。有一位数学家说:“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从1头羊、2颗石子、3条牛……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具体的对象出发。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人们才获得了撇开物体的其他特性,而仅仅顾到数目的能力。譬如,有5颗石子,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有的软。计数时,抛开它们各自的特性不顾,就是不管它是白还是黑,是大还是小,是软还是硬,而只顾到数目——5个。数5就是对这一堆石子量的抽象。实际上谁也没看见过‘数’,数是理性的产物。”(9)“数”可以加减乘除,也可以乘方开方。“数”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的实体是客观的,人对它的认识是主观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数仅仅是一种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抽象,仅仅是人脑的产物,我们不应该怀疑抽象的数还能应用。去除了质,人们就可以以同一性的量为基础进行计算,进行科学研究。例如,当我们进行“5+5”的数学运算时,我们就是舍去了事物的具体性,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量的运算。这里的数字“5”,可以代表任何事物,可能是5颗子弹,可能是5碗红烧肉,可能是5列火车,也可能是5只鞋子……正因为人类有了用抽象把握客观事物的方法,人类才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大踏步前进。

(2)抽象离不开具体。抽象是依具体的共同性升华的,离开了具体,抽象就成为幻想,对人认识事物就没有意义。抽象也是依具体的区别性分类的,离开了具体,仅依抽象概念不能分别不同事物。一方面,个别、具体的事物中包含着共性,没有共性就不可能有共性的抽象,共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这种共性是人可以把握的,把握的方法就是运用抽象力,抽象是人认识事物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例如“人”是依人这种动物的共同性、本质抽象出来的。个别人是具体,个别人这种具体具有人的共同性,人这种动物的一般抽象也离不开个别人这种具体。正因为如此,个别人才叫“人”,否则,也可以叫牛、马、羊、狗了。

(3)抽象是分层次的。客观具体有共同性,也有包含性,包含就是分层次。有了共同性,才能被抽象,各层次的共同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抽象也就有了层次和包含性。例如,宇宙包含各种星系,太阳系包含地球和其他多个星球,地球包含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又包含动物与植物,动物中包含人、牛、马、羊,人又包含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不同的包含关系,反映不同的层次。具体事物包含着不同层次,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共同性形成不同层次的抽象。例如,人从人种方面可抽象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在性别方面可抽象出男人、女人、老年男人、老年女人、青年男人、青年女人、男孩、女孩。还可按地域抽象出非洲人、亚洲人、美国人、中国人。正是由于事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区别性,所以人们才可以依事物的差别性对事物进行分类,事物不同层次的抽象包含着类属关系。

正因为事物的抽象有层次性,所以,如果我们要强调某一层次的抽象时,就要特别指明。例如,我对你说,我所说的“人”,是指抽象的人,你就不会理解为具体的人,也不会理解为不同国别、性别、种族的较低层次的抽象的人,而马上知道是指包括各种层次抽象概念的“人”。所以,马克思强调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就是指劳动的最高层次的抽象,不是指具体劳动,也不是指不同层次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有很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具有差别的抽象概念,如体力劳动就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活劳动、物化劳动等等,都是劳动的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范畴的抽象,而不是具体劳动。马克思强调一切劳动商品的共同性是“抽象劳动”,是非常必要的。

(4)抽象的整体可能是混沌的。虽然抽象是抽取事物的共同性,但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宏观的事物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对于微观粒子,人们的眼睛看不到,所以多数抽象只能以人的宏观所见为依据。以宏观为依据的整体抽象是混沌的,人们从事物浅表的整体的共同性和区别性对事物进行抽象分类,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事物更深层次的共同性和区别性需要人们进一步去认识,人们先把握住事物是这样,先知其然,至于所以然,以后再慢慢研究。例如商品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是一个包含许多已知未知的整体混沌抽象。人们先从整体上把握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这个共同性以区别于其他非商品,至于商品中的其他因素,需要再认识,再研究。劳动的概念也是如此。

(5)抽象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抽象有抽象的表现形式,具体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抽象多是以概念的形式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某一特征、性状的认识的,具体多是以实物的形式表现事物的全体的;抽象多以某种载体来表现自身,具体多以自身来表现自身;以抽象来表现具体,是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具体就是具体,人认识它,它存在,人不认识它,它还存在,它不依人的认识而转移。相反,抽象必须以具体存在为转移。

(6)抽象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人们多把抽象概念静止化,这样好对抽象进行人工处理。比如,我们可以依静态抽象进行计算。当我们说1+1=2时,我们说的就是静态抽象。抽象也可以是动态的。比如,在现实中,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可能生1、2、3、4……个孩子。那么,反映这种状态的抽象1+1就不是等于2,而是等于3、4、5……再比如,当我们说“飞箭”时,就是指动态抽象。到底是动态抽象还是静态抽象,不能依主观决定,而要看事物实际存在状态。事物的客观存在是相对静止的,其抽象也是相对静止的,事物的客观存在是运动的,其抽象也是运动的。生活于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3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箭不动”的诡辩,就是把抽象的静态和动态混淆在一起了。他说,一个东西在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箭在它经过的每一点上,都占有一个与自身相等的空间,因而它是静止的,它在这一点上,不能同时又不在这一点上,所以,箭的飞行不过是无数静止的点的总和,因此飞箭是不动的。有人之所以觉得他说的似乎有道理,就是把“点”这个抽象看成是静止的同时又看成是运动的。这是不对的。飞箭在运动,点也在运动,运动中的物体根本没有静止的点。人们为什么在箭的前面加个“飞”字,就是要表达抽象的箭的动态而非其他。

(7)人从观念上可以使抽象与具体分离。抽象虽然是以具体为依据,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的抽象。但是,抽象一经从具体中抽出,人们为把握它,可以使它与具体分离。这不是唯心主义。这种抽象不是与具体现实分离,而是人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例如,我们把我们的精神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所记录的,就是关于精神活动的抽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抽象与实际具体相分离、与人的身体相分离所表达的主观认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科学的产生、继承和发展,也才有了演绎,才有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数就是抽象与具体分离的典型代表,正因为数与具体相分离,才有了数学演绎的逐步深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分离,也为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就有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才相信灵魂之谈,才有了迷信的产生。

马克思是哲学博士,他深谙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道理,也对抽象的方法运用得十分娴熟。指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人,是由于他们不能用能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人的实践客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