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国际化,我们做什么

教育国际化,我们做什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教育国际化,浦东新区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中心,这是一个面向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持系统建设。浦东新区也提出了“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目标,《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浦东教育的“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国际化”。其次,这也是浦东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制订浦东教育国际化“十二五”规划。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教育国际化应该做什么?区域教育做什么?学校做什么?

区域教育做什么

面对教育国际化,浦东新区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中心,这是一个面向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持系统建设。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是什么——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内涵;第二,为什么——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第三,做什么——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含义,是依托专业组织的力量,建设支持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度、资源体系,为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服务、指导、规范的专业支持。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首先,这是时代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命题。浦东新区也提出了“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目标,《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浦东教育的“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国际化”。

其次,这也是浦东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浦东新区外籍人士多——浦东外籍人士增长迅速,现已超过5万人,为其子女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需求强烈。浦东外籍学生多——目前,新区有资格直接从境外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16所,其中有国际部或国际部教学点的学校4所,国际学校12所,有境外学生1万3千余人,占全市的1/3强。浦东当地的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很迫切,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不出国门就能享有能与国外接轨的教育。

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制订浦东教育国际化“十二五”规划。其他主要工作有:举办校长领导力国际教育论坛;组织外教进课堂,同时也组织教师到海外授课;课程引进,引进国际课程;课程输出,将浦东学校课程推荐给国外学校;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出版了《国际理解课程》;校(园)长、教师涉外培训,或聘请外教到浦东来培训,或组织浦东校长、教师出境接受培训……

我以为,所谓国际交流,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国际理解;所谓国际理解,就是读懂对方,同时也是让对方读懂自己。在相互读懂的时候,我们求同——寻找人类的普世价值,寻找教育的一般规律;我们存异——明确文化的特殊性,明确国情的差异性。从而为今后的教育谋划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下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学校教育国际交流水平不均衡;开放度不够——中小学对外开放程度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涉外面不宽——我们更多的是与英国、美国交流,缺少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双向不均衡——我们去欧美国家比较多,而欧美教育人士过来比较少;交流不到位——我们对欧美教育的了解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面的,好比瞎子摸象,很有可能以偏概全;理解不够深——我们到欧美学校的访问常常是浮光掠影,一不小心就会误读对方……

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持系统,需要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需要解放思想,激活思路;自主开发,争取支持;扩大开放,全面交流;深度阅读,比较研究;集中力量,破解难题;总结经验,形成优势。以期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包括在办学体制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健全政府教育治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浦东教育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制度与机制支持体系。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与规则体系,形成跨处室、跨部门,共同支持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联动机制。

中小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支持体系。重视语言课程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多渠道开发学校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国际课程的引进、合作与开发,注重规范和管理。

中小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体系。注重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境外研修基地建设,中小学校外事干部培训、双语教师与高端英语教师培训、华文教育(对外汉语)基地建设,输送教师到国外任教,为中小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开阔校长和教师的眼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校长和教师。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支持体系。学生海外游学、接受海外学生游学、友好学校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增加和扩大中小学校国际交流的频次与范围,多渠道开发和深化中小学校国际合作,建立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双向平等的互动机制,为中小学校的国际教育合作提供支持。

涉外中小学校的能力建设支持体系。通过创设优厚的有利条件,吸引更多国际学校或其教学点入驻浦东;提升新区中小学校的国际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籍学生就读。

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支持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多元化的语言交际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师生分享国际间教育教学及学习成果与经验。

学校教育做什么

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校教育可以从五大环节来进行:人生理想——人生规划——人生实践——人生反思——人生实现。这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德育的中心工作。德育不是孤立的。德育在哪里?德育在培养目标之中,德育在学校课程之中,德育在学校文化之中。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中学教育所能达到、所能实现的。创新人才不能够批量生产,我们不能把学校教育工作工厂化、工程师化,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成物来对待,教师不能变成工程师,喜欢什么都系统化、程序化,否则问题将随之产生。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在于顺性,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成长,给孩子特别是特殊孩子以更多的宽容、宽松,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空间就无法想象,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把孩子的一切时间一切空间全部填满,把孩子的大脑填实,因而必然没有想象,没有创造,我们太功利,太不大气。应该给学生留白,留下更多的空白,让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描绘。课程改革应该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地做加法。法国高中每周课时就已由28~35小时统一缩短至27小时。中学阶段关键是对学生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美国把中学生放在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和科学家们一起参与科学研究,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基于这样的思路,学校个性化办学首先应确立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然后建设个性化的学校课程,进行课程重组、课程重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造就个性化的教师团队,培养个性化的学生。

促进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的宗旨是:培育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建设学校的和谐文化。通过国际课程学习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与国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加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在校园里营造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

开设国际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校要培养的是具有未来国际竞争能力的核心人才,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例。建平的课程文化是开放的,我们不断推进建平中学与国外知名学校的国际课程交流,我们的交流是双向的,一是引进,今年我们引进部分英国课程,并将引进的课程与我校课程体系整合起来,我们所开设的领导力课程深受同学以及教师的欢迎,反响热烈。我们还与法国领事馆和西班牙领事馆合作开设了法语选修课、西班牙语选修课。

在引进国外课程的同时,我们也输出建平的品牌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课程走向国际,实现课程的双向交流。我校刘长安老师领衔的“机器人制作”课程,就吸引了新加坡等国家学校的兴趣,他们专门派出教师、学生前来我校进行学习。课程交流将提升建平品牌课程的含金量,实现建平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对话。

建平的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我们不断推进建平师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师生的交流,仅2006年一年里,学校和两所美国精英学校、一所新加坡中学签署了友好学校的协议,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访学。其中,德国汉诺威学生代表团在建平生活、学习了18天,由欧洲青少年交流中心和AFS选派的两名德国交换学生在建平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他们与建平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强化了建平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加深了建平学生对德国文化的一些特征的了解,取得了较大成功。

同时,我们也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考察交流。今年一年我们有数十位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培训、学习、考察,有100多名学生出国考察学习,还有学生通过AFS项目推荐,到美国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开放培育我们的国际视野,开放加深我们的友谊。

附:

国际视野——教育走向世界的“泛舟”

上海市建平中学“中外融合拓宽平台”的“同一首歌”

上海市建平中学创“新文化运动”办“优质高中”7日谈

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经过多年办学思想的沉淀积累,建平中学提出了“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建平文化内涵的学校课程,培育具有建平特色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力图在建平中学形成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

百字提示

教育要面向未来,办学也必须走向世界。

建平在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过程中,始终将眼光瞄准未来世界。国际课程的推出、交换生的扩大乃至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拓展,使建平的办学路子越走越宽,学生的受益越来越大。

珍贵画面:谁写《“美”不“圣”收》?

《“美”不“圣”收:一个高中生的留美日记》,光看书名的前半截,可能一些读者会猜测是哪个作家在写海外纪实文学作品,其实不然,这是建平一位叫“张圣豪”的学生撰写的留美学习生活的实录,后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很带有个性化的留美日记。

作为建平第一批交换生,张圣豪前往美国学习。据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当时学校给我们高一新生四个去美国交流学习的名额,我报了名,通过了面试、选拔。”当时,他没有想太多,可到了美国,一路走来,则留下了许多值得寻味的脚印,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从书名一看,就觉得张圣豪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法的建平学子。

程红兵校长在“序言”中,对张圣豪公开日记表示赞许,并认为“这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开阔的心怀。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怀,就一定有成功的未来。”

开渠引水:国际课程落地校园

建平的课程在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中,十分重视汲取当代世界教育的精华,他们的思路是,在开放中引进,在引进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最终目的是提升建平课程品牌的国际化含量,实现建平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对话与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水平。

2006年,学校与英国剑桥教育委员会和西盎格里亚学院合作,在高一开设实验班,引进部分英国课程,并将引进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结合起来授课。引进的英国课程则由英方派遣专业教师授课。开设的领导力、思想方法论等课程深受同学以及教师的欢迎,反响热烈。

此外,学校还与法国领事馆和西班牙领事馆合作开设了法语选修课、西班牙语选修课。

在引进国外课程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推进学校课程走向国际,实现课程的双向交流。学校刘长安老师领衔的“机器人制作”课程,就吸引了新加坡等国家教师学生的兴趣,多次前来建平考察学习,刘老师承担了对新加坡教师的课程教学培训工作。

推波助澜:国际教育交流掀浪花

建平与两所美国精英学校、一所新加坡中学签署了友好学校的协议。近两年来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教师和学生的访学。其中德国汉诺威学生代表团在建平生活学习18天,他们与建平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强化了建平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了解了德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取得较大成功,得到上海市教育对外交流协会和德国汉诺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2005学年度,由欧洲青少年交流中心和AFS选派的2名德国交换学生圆满完成了在建平中学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建平中学高一也有一名学生通过AFS项目推荐,现在美国高中学校进行一年的学习。2006年年度的交换学生项目,有2名欧洲青少年交流中心、1名国际YFU组织选派的交流学生在建平中学学习生活,他们住学生家庭,在校随班学习,和建平的学校文化融合得非常好。在今年YFU上海办公室组织的交流会上,建平做了交流发言,得到市教委领导和YFU上海办公室领导的好评。

蓄水养鱼:外籍学生适得其所

今年建平在校留学生人数38人,来自德国、芬兰、日本、缅甸、印尼、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建平进一步完善了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借鉴以往的工作经验,确定了留学生高一、高二年级随班就读和分层语言学习相结合、高三年级独立编班的教学模式,让留学生完全融入建平的文化之中,参与建平中学的所有课程学习。同时,专门为高三留学生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内容,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针对学校韩国学生较多的情况,学校还专门引进了懂韩语的老师,加强了对留学生特别是韩国留学生的日常管理。经过努力,2006年在建平毕业的留学生,或经过严格考试与选拔赴美国留学,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等一流大学。

风光无限: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一直是建平人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课程改革上做足了文章。

按照学生需求,同一年级的英语可以阅读英文原著,也可以分析“VOA”的节目内容,一本既介绍英语知识,又充满流行时尚内容的《空中英语》成为他们的教材。各取所需的结果,就如学生们所说的“第一次感受到了英语的美,第一次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快乐”。

肯德基与麦当劳对于中国餐饮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一场英语辩论会在高二的教室里展开了。一次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模拟秀,让许多学生体会到了外交官的甜酸苦辣。英语在这里真正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英语周”扮靓校园的彩带与气球,更让人们把英语学习与狂欢嘉年华联系到了一起。

“建平中学的英语教学非常有特点,”谈起英语学习,高三(7)班的何璟同学显得非常激动,“我们的英语老师非常幽默,他的讲课方式格外灵活,每个语法点都用例句解释得明白透彻,尤其是模块学习中,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各种英语知识点的学习,都在一种潜移默化中,这种感觉就像是,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它的存在,但当你学会了之后,你会觉得它的使用无处不在。”高三(3)班的崔凯这样表示。

在建平人看来,国际交流本身就是课程,甚至是更为综合、更为积极的课程。有人说,建平校园像一个小联合国,来自英国、美国、德国、韩国、印尼、阿根廷的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同时,建平大胆引进了其他国家的课程,“领导力”“学习设计”等就是英国教师直接授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打造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特色课程。

建平的学生每年都有不少参加国际交流项目走出国门,建平的教师也走出国门去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几乎所有教师都有过欧美考察的经历。开拓视野,加强交往,让建平人胸襟更开阔,目光更远大。用负责外事工作的宋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要培养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公民。”

校长初衷:中国心与世界游

程红兵:学校的发展是基于很多浪漫的梦想。建平之梦就在于构建具有建平特色的,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将建平中学建成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共同向往的精神乐园。我们期望的教师具有这样的素养:开阔的视阈、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有一种优游的气度,一种自由的情怀,一种人文的理想,一种追梦的执着,一种美丽的教育乌托邦。在学校相对纯净的狭小范围里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共同的教育哲学思想,营造一种学校精神氛围、一种文化氛围。

我们期望的理想的学生是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未来人才,是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

建平人是崇尚理想的追梦之人。

专家评点

《教育参考》主编吴国平:当建平用开放胸怀和文化心态对待、理解异国文化,并用选择汲取先进的东西时,整个学校的架构是会具有前瞻性的,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未来与世界。

采写随记

眼光决定前途。在办学上的国际视野,对学校文化的立体化构成具有奠基意义。建平的教育国际交流,必将对学校走向高端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汇报》2008-6-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