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国际化与外语教育

文化产业国际化与外语教育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要突破目前制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瓶颈,就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既了解国外文化历史又熟悉国际文化交流业务,既懂得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具备良好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面向世界市场,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真正将中国的文化传播给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产业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依托产业,发展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促使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核心和根本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和表达方式具备文化特征,并蕴含民族文化色彩。文化的交流首先必须是语言上的理解与沟通,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也必须与外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使文化产业国际化必须具备的技能,其培养是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得的,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文化渗透和积累,获得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比与比较,掌握其与母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一个精明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体系,除应掌握法律、语言等工具性知识外,还应熟悉市场,具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同时兼具大型宣传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业务特性,还应具备良好的品格与职业风貌,具有奉献和自律精神,具有时间和效率观念,具有执着不认输的韧性,具有诚实守信的执法品格,具有友好热情的外交礼仪,等等。”[16]以上关于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定义,无不与外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文化修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外交礼仪”,都是外语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外语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外语教育应当着重培养精通外语、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洞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语人才。他们能够整合语言、文化、贸易、外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宣传本国文化,展示本国形象,创新本国优秀文化,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外语教育应当改变以往单纯培养语言能力的理念,而是应当立足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将外语人才的培养与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联系起来,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外语教育应当立足实际,着力提高人才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并能精通本国和跨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此外,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能单单依靠外语专业的力量,还应当依靠文化产业类专业的实例,实现跨专业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外语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的优势,实现知识的对接与融合。

“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17]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56个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丰富文化。语言是我国文化最好的表达,每个字都饱含着文化寓意。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赶超的。中国书法、国画、戏曲、武术、杂技、剪纸、皮影,等等。可以说,我国地大物博,文化资源深厚,是全世界文化的家园,这都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也应当在全世界得到长足的发展。促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18]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然而,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要向世界说明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一大批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包括大量高层次翻译人才。从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人才队伍总量和规模看,近年来虽有很大提高,但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制约因素……要突破目前制约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瓶颈,就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既了解国外文化历史又熟悉国际文化交流业务,既懂得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具备良好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最重要的是高等学校应加快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的人才,尤其是一大批熟练掌握一种到多种外语的跨领域的高端人才。[19]

外语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化、促进文化对外交流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只有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面向世界市场,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真正将中国的文化传播给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着重论述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研究。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对外交流呈现勃勃生机,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扩大。然而,文化贸易逆差却依然没有得到逆转。如:汉语言出现生存危机,国家的文化根基不牢固,国家对外形象扭曲,青年一代价值观混乱,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等等。这都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实力不足;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盲目崇拜;教育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不足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步伐,这是战略选择的问题。

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反思。文化产业国际化与外语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文化走出去,必须依赖于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人才。我国的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尽管外语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语言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向面向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但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进行研究,反思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还是十分必要的。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研究与反思。本书单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进行研究,这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外语人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研究,从中寻求改革的真理。将外语人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研究分开,并不是要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要逐步推进,从二者的研究中得出共性,找出突破口,打破改革的瓶颈,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复合型外语人才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了,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还有许多问题,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不高,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外语与复合专业“两张皮”。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概念的提出、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制定、培养模式的探索,等等,都需要我们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探寻。

接下来是本书的重点——从文化产业国际化这一社会背景中去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置身于文化产业国际化这一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竞争和较量的重要砝码。外来的文化以其内隐的形式渗透到各个层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发展。如何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家推出诸多政策,采取众多措施,发展文化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其意义就在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步伐。文化产业在我国尚属朝阳产业,其发展还很不足。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步伐,这不能单单依靠文化产业人士的力量。因为,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国际化,势必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然而,单纯的外语人才又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需求。只有将外语与文化产业专业方向相复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是明智的选择。本书从多个层面论述了在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希望本书能够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产生意义和影响,能够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中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问题。

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置身于文化产业国际化这样的背景下,这尚处于尝试的阶段,必然会面临着诸多问题,需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本书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能力指标的确定、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这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案例分析。本书最后一章提供了许多案例,它们能够使我们受到启发,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将这些案例收集来,并不是要罗列,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分析利弊,指导教学改革,为培养外语+文化产业专业方向的人才奠定基础。

【注释】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第1页。

[2]杨运秀:《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48页。

[3]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人民网(人民论坛)2014年8月22日。

[4]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5]李昆明、王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6]soft power一次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文,除了“软实力”这一译法,还有的学者将其译为“软权力”。本书采用“软实力”这一译文,但书中引用部分是采用原著作者的译文。

[7]姜凤艳、王风晨、武树霞:《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体系构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2页。

[8]张冉:《文化自觉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43页。

[9]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1页。

[10]黄会林:《中国文化应担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求是理论网2014年2月10日。

[1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页

[12]刘晓玲等:《文化软实力提升浅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3]同上:第220页。

[14]刘云山:《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1日第5版。

[1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16]陈柏福:《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发展研究——基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页。

[17]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页。

[18]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7年2月27日。

[19]邓显超、袁亚平:《从话语转换看中华文化走出去》,《长白学刊》,2012年第4期,第1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