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造业衰退背景下的理工教育振兴战略

制造业衰退背景下的理工教育振兴战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对以制造业就业为导向的工业高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从1987年起,制造业新雇用的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中,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呈直线下滑趋势。由于考生报考理工科专业及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就业的意愿低落,日本制造业出现了空前的技术人才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以制造业为立国之本,通过20世纪60年代出台的理工扩大政策,大力培养中高层工程技术人才,推动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出现了大量的“逃离理工”现象,进而影响到日本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自90年代后期起,日本掀起了大规模的理工科教育改革,并延续至今。

一、逃离理工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

1985年的广场协议(1985年9月,美日等西方5国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5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有序促成美元贬值,以此解决美国贸易赤字的协议。此次会议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急剧暴涨,由此引发日本楼市股市泡沫的形成,成为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的重要影响因素。)后,由于对日元升值的期待,大量海外热钱流入日本,造成日本房地产与证券市场的空前繁盛,日本的泡沫经济达到顶峰。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收入及就业机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这对高中及大学学生的专业志向与就业选择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在选择专业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无论在高中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攻读理工科的学生都出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其中,工业高中在校生总数在1989年达到最高峰值的49万人后出现大幅下滑,至2008年仅剩27万人,与1989年相比,在校生数减少了43.7%。(中小企业厅.平成20年度中小企业白皮书[EB/OL].http://www.chusho.meti.go.jp/pamflet/hakusyo/h21/h21/.

更为严重的是,工业高中的学生人数在高中在校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9.2%下滑至2008年的8.1%。

在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大学工程教育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日本的大学在校生总数从1985年的173万人增至2008年的252万人。同期,理工科在校生也从1985年的40万人增至2008年的49万人,不过理工科学生占大学在校生总数的比重却从1985年的23.3%降至2008年的19.6%,相反,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热门文科专业的学生人数及其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连年上升。与工业高中一样,大学工科专业也遇到了明显的生源危机。

其次,与专业选择时逃离工科相比,理工科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普遍逃离制造业的趋势,在日本成为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从1985年的30.5%升至2008年的52.8%。大学入学机会的扩大及入学率的提升使得高中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剧减,从1985年的55万人减至2008年的21万人,就业率也从1985年的39.8%降至2008年的18.9%。这对以制造业就业为导向的工业高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工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985年的81%降至2008年的62.6%,就业人数也从1985年的10.9万人减至2008年的5.5万人,减少一半左右。(中小企业厅.平成20年度中小企业白皮书[EB/OL].http://www.chusho.meti.go.jp/pamflet/hakusyo/h21/h21/.)大批工业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而非就业,这对企业熟练工人及一线技术人员的供给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方面,逃离制造业的倾向同样较为明显。由于泡沫经济繁盛对整个产业经济的刺激,理工科学生的制造业就业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曾持续上升。不过从1987年起,理工科学生的制造业就业比例急速下滑,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理工科学生的制造业就业比例始终没有恢复到1987年前的水平(参见图6-1)。

图6-1 日本大学理工科学生在制造业中就业比例的演变

资料来源:转引自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白皮书[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9301/hpaa199301_2_006.html.

由于理工科学生在就业时普遍选择远离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就业人员中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也同样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势。从1987年起,制造业新雇用的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中,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呈直线下滑趋势。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2009年的调查,64.6%的企业明显感到技术人才供给不足,而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在急需技术人员的年龄段方面,74.1%的企业深感30-39岁年龄段的技术人员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厅.平成20年度中小企业白皮书[EB/OL].http://www.chusho.meti.go.jp/pamflet/hakusyo/h21/h21/.),这说明逃离理工科现象已经对日本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构成严重危机。

相比数量方面的供给不足,逃离理工科现象所引起的更严重的危机是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根据2008年日经企业信息技术动向调查,78%的企业对大学理工科学生的质量感到不满。

由于考生报考理工科专业及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就业的意愿低落,日本制造业出现了空前的技术人才不足。根据文部科学省2005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推算,今后25年内日本技术研发人员将面临100万的缺口。实际上,日本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即不断萎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人才的不足导致企业研发实力的衰退。

图6-2 1985-2005年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演变

资料来源:NS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8.转引自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白皮书[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200901/detail/1283255.htm.

二、综合高中的创设与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

逃离理工现象的产生除了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日本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日本社会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为了摆脱这一危机,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及结构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对理工科的兴趣。

由于一线技术人员与熟练技术工人的匮乏对产业经济的冲击最为直接,因此,日本振兴理工教育的战略首先从调整高中教育内容、改革高中职业教育体制入手。1991年的第14次中央教育审议会率先向文部省提出高中教育改革的建议。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下,高中,尤其是职业高中面临巨大挑战。从产业发展及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积极推进职高教育的弹性化,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增设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基于上述认识,报告建议改革高中教育体制,创建一种融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一体的新的综合高中。(鈴木理夫.高校教育における総合学科の現状と課題[D].東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公益学研究科,2008:27.)这一建议为文部省接受,1994年高中综合学科制度正式建立。

综合高中的教育特色在于:一是重视把未来职业的选择纳入视野,增强学生生涯发展意识的自觉性;二是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具体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方面,综合高中也有其鲜明的特点:(1)推行彻底的学分制,力求教育课程的弹性化;(2)努力促进校际协作,以便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3)在升学方面,鼓励并积极向专门学校输送学业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

相比于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的学生除了要履修《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所有高中生必须履修的科目外,还必须履修3门特色课程:

(1)产业和人类。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职业与生活”、“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路与自我实现”等有关内容,通过各种体验性学习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产业工作的认识,培育学生选择未来进路和职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与态度。(鈴木理夫.高校教育における総合学科の現状と課題[D].東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公益学研究科,2008:34-35.

(2)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科目。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基础”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基础知识和技术,加深学生对信息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各种素养。(鈴木理夫.高校教育における総合学科の現状と課題[D].東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公益学研究科,2008:36.

(3)课题研究。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在学生选修多样的教科科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实验、现场实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设定研究课题并设法独力解决这一课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及自我决定未来进路的能力。(鈴木理夫.高校教育における総合学科の現状と課題[D].東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公益学研究科,2008:37.

上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产业工作的兴趣,强化其实践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综合高中自1994年起正式推行。当年即有7所高中开设综合学科。至2010年,全日本共有334所综合高中,学生人数占全日本高中生数的4.3%。(鈴木理夫.高校教育における総合学科の現状と課題[D].東北公益文科大学大学院公益学研究科,2008:43.

综合高中的创设是日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改革基础教育内容,重构职业教育的一次尝试,为此后日本进一步推进理科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随着高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职业高中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文部省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部分职业高中设置“专攻科”,以培养高层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设置专攻科的基本方针可以概括为:(1)致力于培养在职业高中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掌握更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2)推进获取社会需要、品位更高的公共职业资格的活动;(3)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促进高中职业教育灵活化;(4)适应区域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专攻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按专业开设内容广泛、精深的相关课程。设置专攻科的学校应在设施设备及师资方面具有与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相当的实力。至2012年,全日本共有135所职业高中设置专攻科,在校生数8438人。(文部科学省.平成24年度学校基本調査[EB/OL].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44868&cycode=0.

总体而言,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希图通过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来扩大职业教育的生源范围,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以解决制造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的问题。

三、理工教育振兴战略下的学校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方针的确立,日本政府加大了振兴制造业的政策力度,学校教育也以此为目标,重点围绕理科教育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教育目标及课程结构内容的调整。

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物品制造基础技术振兴法》。该法律共包括总则、基本计划及基本施策等共3章18条,其核心思想是提高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强化产学结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第11条规定,国家为了促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及成果利用,应从政策上努力帮助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有机的衔接机制;第16条规定,国家应在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充实技术教育,提高青少年及广大国民对制造技术的兴趣,形成全社会尊重制造技术能力的社会气氛。

受该法案影响,2006年文部科学省通过《改正基本教育法》,其中中小学教育目标中新增“重视职业及生活的关联,养成重视劳动的态度”等内容。2008年,文部科学省又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要求初中教育增设职场体验活动,加强动手应用能力的训练。同年12月,文部科学省就职业教育改革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咨询要求,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从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及对应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的体系;(2)在高中阶段对应普通科、专门科及综合科等多样化学科的学生人生发展多样性需求的职业教育方向;(3)在社会普遍重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趋势下,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等。

文部科学省上述关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针,在随后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的调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小学阶段,根据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在各年级的“理科”课程中应加强学生对物质的属性的学习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在“图画手工”课程中应使学生学会运用手及身体各部位,提高学生的手工技能及设计能力;而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则要求各学校通过各自的创意活动,推进物品制造等体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初中阶段,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侧重点在于理科、美术及技术家庭课程。其中理科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规律,能够根据物质属性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美术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利用材料及道具的特性,表达自己的心情及意图;而技术家庭课则重视通过物品制造学习,掌握材料加工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物种育成技术、信息技术等基本的知识技能。

在高中阶段,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的重点放在“艺术”和“工业”课程上。其中艺术课程的工艺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工艺与生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制造的成果应该能够在自己或周围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使用。工业课程则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改革课程内容,在实习阶段掌握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

在职业高中阶段,文部科学省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目标,专家”(超级高中)计划,指定34所学校作为试点,推动职业高中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导入职业高中课程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文部科学省与经济产业省协力,从2008年起推进“地域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鼓励专业高中加强与本地产业界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学生到企业长期实习、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物品制造的兴趣,文部科学省于2005年发起“青少年自立、挑战计划”,以初中为中心,要求学生每学年进行5天以上的职场实地体验。通过学校与地域的合作,推进职场生涯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目的,邀请企业人事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课外教师来校座谈,为学生增设职场体验、就业体验等科目,使学生能把握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并提早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为了强化理工人才的培养,2009年,文部科学省与经济产业省及地方教育委员会合作实施早期工学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的目的在于校企合作培养理工科创业人才。具体内容是以初、高中等生为对象,鼓励本地企业通过开放设备设施及派遣技术人员开设讲座等,帮助学生理解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同时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培养学生对工程职业的兴趣。目前,经济产业省已在全日本6个主要地区利用大学、研究所及企业设置了7个中介机构,负责建立区域内协力企业名单,推动区域教育界与企业界合作机制的构建以及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课程的开发等。

《物品制造基础技术振兴法》的出台及随后的《教育基本法》与相关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意味着日本政府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已不局限于职业教育领域,而是扩大至学校教育各个阶段乃至社会教育领域,这标志着理工教育振兴战略的成型。这一战略的形成,一方面是日本制造业的危机已经发展成为全社会的系统性问题,仅靠职业教育领域单方面的改革已无力从根本上扭转局势,需要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与内容的整体框架进行彻底调整;另一方面,法律、法令的出台与修改也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政策实施的目标与改革推进的方向。

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

理工教育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直接影响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由于日本大学的工科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文部科学省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重点即放在鼓励校企合作,推动大学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研究导向的工学教育走向企业与市场导向的工程教育。从2008年起,文部科学省在部分工科院校招标实施产学合作的高级人才培养工程,具体包括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产学合作的制造业技术人员培养计划以及以研究生为对象的企业派遣实习计划等。其中产学合作的制造业技术人员培养计划是文部科学省重点关注的项目,其核心是大学工科教育中工程实践诊断课程(Engineering Clinic Program,ECP)的实施。ECP课程即是由企业提供研究课题,学生从本科三年级开始用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其成果可以代替毕业论文,同时提交合作企业进行正式的市场化研发。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学院大学産学連携ECPセンター[EB/OL].http://www.kogakuin.ac.jp/another/ecpc/index.html.):

第一,ECP课程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体系。其具体流程如下:①学生先在二年级前半学期熟悉工科的基础理论,掌握进入ECP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实验仪器调控技术;②在二年级后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运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进行设计制图,由此掌握学习ECP课程可能需要的模型设计与零部件设计加工技能;③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实际的ECP课题研究阶段,每个课题组由数人组成,分别制定短期(半年)、中期(1年)和长期(2年)计划,根据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第二,ECP课程的最大特色是由企业提供研究课题。ECP课程成功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选题,这些选题应该是市场关注的有待进一步研发的前沿领域的课题。企业不仅要提供研究课题,也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各部门的专家须定期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ECP课题的研究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师与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虽然会给学生提供建议,但不直接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以此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整个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计划、实验、分析、设计及评估全由学生自己决定。由于企业提供的ECP课题多属于最新的技术领域,学生基本对此闻所未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难题,更要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通过不断的尝试积累经验,从中学会分析与处理市场需求的能力,进而成长为实践型的具有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ECP课题研究的评分方式分为定期例会、课题组会议、期末考试等形成,包括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每学期结束时,各课题组成员在师生及企业技术人员面前进行演示与报告,最终在毕业前向企业提交完整的研究报告

从ECP课程的实施内容看,其本质是一种产学合作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了鼓励大学积极开展ECP课程,培养适应产业实际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文部科学省从2008年起对开展ECP课程较为积极的大学提供财力支持,补助金额为每年1500万日元,可连续资助3年。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大学师生的企业研修、企业技术人员在大学的技术指导、产学双方的其他交流等。

除了在工科院校推行ECP课程外,职场体验与实习是更为普遍的产学合作模式。由于文部科学省通过对实施产学合作的院校提供经费补助等方法,至2008年,共有503所四年制大学、170所两年制短期大学及61所高等专门学校将职场体验与实习列入学生培养方案,分别占到大学、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总数的67.7%、43.6%和100%,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均有大幅度增长。(1996年,日本大学、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实施职场体验与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7.7%、6.4%和50%。参见:経済産業省.平成20年度ものつくり白書,50.

文部科学省在理工科领域推进产学合作的另一措施是,努力促进专业认证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匹配,通过引进行业执业标准来推动大学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士是由文部科学省主管并负责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国家资格。根据日本《技术士法》规定,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与评估,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士承担。技术士制度创建于1958年,前期主要根据经验、工作年限和实际业绩来进行认定,1984年以后改为考试制。为了推动工程教育更加适应行业实际需要,2004年,日本修改《技术士法》,将工程专业认证(JABEE)与技术士资格考试进行对接。其具体规定是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的院校毕业生可免试通过技术士资格考试的初试,直接获得实习技术士资格,再经4年专业工作后参加技术士资格的第二次考试。与此相比,未经专业认证的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参加技术士资格考试的初试,通过后须经7年的专业工作后方可参加技术士资格的第二次考试。

工程教育领域专业认证与执业资格的直接挂钩使得行业标准成为规范大学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规格的主要因素,由此,工程教育的培养定位、质量保障和产业发展需求得以紧密结合。

总体而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均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其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